伊朗:越禁忌越美丽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3.4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导语
伊朗 越禁忌 越美丽
图片故事:伊朗游牧人
老饕在伊朗:民间美食地图
土豪,上波斯国扫货去!
导语
前世波斯,今生伊朗。
血液里流淌着酒精和力比多,她的大胆程度远远超出我们对伊斯兰教义的认识。从《波斯爱经》到伊朗“诗坛四柱”的名作,“越禁忌,越美丽”,自古已然。
每个伊朗人都生活在两个世界里——公共的和私人的。公共的世界是穿暗沉颜色、遵守伊斯兰社会的律法、向世界普遍展现一副严肃虔诚的面孔。私人的世界是穿明亮颜色、大笑、与家人朋友社交,以及精思默祷。
她的表里不一,她的善良热诚,她的参差多态,都和禁忌脱不开干系,也令她更美。
伊朗 越禁忌 越美丽
撰文/本刊记者 骆仪 编辑/刘子超 摄影/朱英豪 插画/Nath
我们是纯洁的放荡汉,
与伪善者水火不相容,
真主掌握时间的秘密,
可为我们的行为作证。
——哈菲兹
序幕 :头巾
伊朗之旅,确切说是从我在广州的家里开始的。我戴上网购的穆斯林头套,把刘海和鬓角努力塞进头套里,按照视频教程的步骤把长围巾层层缠绕到脑袋上,确保它不会滑下来,再换上宽松如水桶的及踝长裙,看着镜子里的自己,仿佛看着一个从来没见过的陌生女人。除了长围巾和头套,我决定再带上一双深色袖套和一把固定围巾的别针,以备不时之需。同时放进行囊的还有多件长外套、长裤、长裙、长袜,这些衣物足以把我从头发到脚趾都包裹起来,而我的目的地却是一个阳光终日炙烤、气温高达三十多度、南部地区地面温度能超过50度的沙漠国家。
飞机一落地,不待空姐提醒,我便自觉戴上头巾。9月初,德黑兰仍是炎夏,火辣辣的阳光、干燥的空气、让人呼吸困难的汽车尾气协力组成一个大烤箱,烤箱里还有层层衣物包裹成的桑拿屋,每一刻都是煎熬。而把滑落的头巾拉起,从此成为我每天重复频率最高的动作。
行走在街头,我很快发现,德黑兰姑娘们打扮得远比我想象的开放和时髦。她们画着浓重的眼线和艳丽的口红,在脑后扎起高高的发髻,头巾松松垮垮地搭在发髻上,露出大片染成金色甚至更夸张颜色的秀发,长风衣外套和窄脚裤让玲珑浮凸的曲线若隐若现,长袍下摆和裤腿下露出高跟鞋和黑色丝袜。
于是,我也换上中袖裙子,把头巾搭得更松些,当它被风吹掉时,我四顾无人,便贪恋着微风拂过汗湿的脖子和头发的清凉,延缓几秒才拉上。旅馆所在的街道是一条汽车轮胎街,每天走过这条街,总感觉得到那些男工人们比正午太阳还炙热的眼光,我下意识地摸摸脑袋,头巾没掉,他们为什么这样盯着我?
不戴头巾有什么后果?会被“道德警察”抓起来。伊朗女作家阿扎尔•纳菲西在《在德黑兰读洛丽塔》里写到,他们开着白色丰田车到处巡逻,逮捕违反着装规定、化妆、和男人牵手的女人。那是1990年代初,街上贴着大字标语,“戴头巾的女人就像贝壳里的珍珠一样受到保护”。
如今,戒律已然松动许多,然而“道德警察”仍在工作。据一名德黑兰的公务员描述,“道德警察”不穿警服,是一群穿着黑袍、戴着袖章的中年妇女,谁也不知道她们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出现,有时好久不露面,有时突然出来抓人。初犯者会被警告、留下不良记录,再犯、三犯则可能被罚款或面临更严重后果。不过,她安慰我别担心,“我已经好久没听说过谁被抓了。”
于是,每一天踏出房门的16小时,都像是放风,我小心翼翼地试探着“安全”边界,一旦触碰到电网,便迅速缩回。这张看不见的“网”,除了“道德警察”,还有无数平民组成的“辅警”大军。伊朗的出租车大多没有空调,车内恍如火炉,我在这封闭空间里短暂脱下头巾透气,但下车时司机总不忘提醒我,“please, police”,哪怕我四处张望,既没看见制服警察也没看见袖章大妈,仍然心底发怵,觉得某个便衣警察正躲在角落里监视着我。在旅馆看见我露出一小截小腿,一名客人甚至跟我做了个“砍头”的手势,表示善意的警告。
作为一名女游客,我很难对伊朗一见钟情,但换个角度看,我也庆幸自己可以切身体会到在伊朗身为女性所受到的种种束缚。这样的旅行,注定跟在其他国家不一样。
王朝的背影
从外表看,德黑兰不是一座讨人喜欢的城市,千篇一律的土黄色大楼肃穆沉闷。早在公元前的米底王国和阿契美尼德王朝时期,德黑兰就已是波斯人的主要聚居地,从卡扎尔王朝、巴列维王朝到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德黑兰作为首都也已有218年,却毫无古都气息。到德黑兰的第一天,我们就在大巴扎里迷了路。有近千年历史、绵延超过10公里的大巴扎比起我去过的埃及、摩洛哥的巴扎都要无趣得多,价格低廉、粗制滥造的衣服饰品大多来自中国,伊朗商人除了北京、上海,第三个知道的中国城市就是义乌。一名为地毯店拉客的男人告诉我,我所在街道曾经是铜器一条街,现在都改做布料批发了,因为更挣钱。商贩们忙碌地用手推车四处运货,让我恍惚以为身处广州的中大布匹市场。
巴扎商是清一色男人,神色自然地贩卖着各色镂空、镶水钻、镶羽毛的性感文胸,内裤都被大衣架撑得滚圆,醒目地挂在半空,与擦身而过的黑袍组成一幅光怪陆离的景象。
1920和1930年代,在礼萨沙赫•巴列维(即礼萨汗)的命令下,德黑兰的大部分古建筑和波斯花园被系统拆除,代之而起的是警察局总部、电报大楼、军事学院等没有伊斯兰元素的现代建筑。电报大楼是霍梅尼广场附近最显眼的建筑,楼顶竖着密集的卫星锅,恍如居高临下的哨所,摄影师说起他5年前在大楼附近拍行人,被当作间谍抓了起来的经历,警告我别拿出相机。
到了1960和1970年代,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又掀起第二波“现代化”热潮,彻底把德黑兰改造成一个现代都市。如今许多建筑外墙上都刷着巨幅壁画,有宗教领袖霍梅尼,也有在两伊战争中牺牲的烈士,大多是年轻的脸庞。为了找个制高点拍德黑兰全景,我们乘车前往西部城郊的Milad电视塔,烈士、鲜花、机关枪、Jihad(圣战),这些革命海报上的画面和词语不时在眼前掠过。又经过不少筑着高墙铁丝网的机构,司机紧盯着我们手里的相机,“NO PHOTO! I want life!”他用仅识的几个英语单词叫道。“那是什么地方?”“Eh……Iran FBI!”司机终于找到了双方都能明白的表达方式。
位于城市心脏的古列斯坦皇宫(Golest ............

书籍插图:
书籍《伊朗:越禁忌越美丽》 - 插图1
书籍《伊朗:越禁忌越美丽》 - 插图2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伊朗:越禁忌越美丽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