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孝齐家_孝与社会风俗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53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第一章 奕奕新堂,父母寿康——衣食住行中的养亲风俗
一 养则致其乐——吃饭穿衣敬父母
二 病则致其忧
三 居则致其敬
第二章 子到英年亲白头——孝与婚姻生老风俗
一 祈子、弃婴、过继
二 为了祖宗血脉的延续——不毁伤发肤
三 过生日和祝寿
四 父母之命——儿女婚姻的圣旨
五 婚礼中的孝
第三章 生者恪守丧亲礼,死者倍感黄土暖——丧葬风俗中的孝
一 贵尽人间礼,慰藉逝者魂——丧亲巡礼
二 奔丧路上泪涌泉——讣告、奔丧、賻賵、谥号
三 让父母到另一个世界安居
第四章家祭无忘告乃翁——孝与祭祖风俗
一 悲肠自断非因剑,啼泪涟涟不是尘——守制
二 清酒骍牡,享于祖考——祭祀
第五章每逢佳节倍思亲——节日风俗中的孝
一 天上人间来相会——与先代宗亲共团圆的春节
二 童叟拜扫欲断魂——清明节
三 佛、道孝节的重叠——中元节和盂兰盆节
四 十月一,送寒衣
第六章 信仰风俗中的孝
一 孝感天地——给孝披上神圣的灵光
二 孝亲胜念千声佛——佛教中的孝
三 中国神灵们的孝道
第一章 奕奕新堂,父母寿康——衣食住行中的养亲风俗
《孝经·纪孝行章》:“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养亲风俗指在生活饮食起居方面,也就是衣食住行风俗中对父母的侍奉、敬爱和礼节。
一 养则致其乐——吃饭穿衣敬父母
“养则致其乐”是指在日常的饮食起居中要让父母感到幸福、快乐,充分享受到生活的乐趣,也就是我们日常说的,吃饭穿衣敬父母,让父母在子女的孝敬下有个幸福的晚年。
(一)甘肥供奉的孝子们
赡养父母,最根本的是让父母衣食无忧。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曾讲,当时的社会风俗中有“五不孝”:懒惰不事生产,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吃喝赌博,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贪财好利,偏爱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胡作非为,株连父母,四不孝也;好勇斗狠,危害父母,五不孝也。“五不孝”之中,“不顾父母之养”占了三条。所以,孝敬父母,首先是养父母。
《礼记·内则》强调,在饮食方面,对父母要“问所欲而敬进之”。上述司马光强调的“将食,妇请所欲于家长,退具而供之”。也就是说,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父母想吃什么,子女就应该供养什么。
饭做好后,要先端给父母,端上来就走不行,要等父母开始吃了才能退下。《礼记·内则》叫“父母舅姑必尝之而后退”,司马光叫“尊长举筯(举筷),子、妇乃各退就食”。
《礼记·曲礼》强调:“父子不同席。”《礼记·内则》载:“与恒食饮,非餕莫之敢饮食。”古人一天吃两顿饭,称作“恒食”,“餕”是吃剩饭。现在的“不同席”,是不在同一桌上,在古代是子、妇得等父母吃完了以后才能吃。南朝梁王僧孺小时候,有人给他父亲送来冬李,拿了一个先给他吃,王僧孺说:“大人(父亲)未见,我不能先尝。”
“粥美尝新米,袍暖换故绵。”古代给父母吃精美的食品称作“致甘肥”、“奉甘旨”。如三国曹植的《灵芝篇》讲,汉代董永奉养父亲,“佣作致甘肥”。《晋书·高菘传》载,东晋高菘的父亲高悝,“菜蔬不厌,每致甘肥于母”。南朝梁冯道根,“佣赁以养母,行得甘肥不敢先食,必遽还以进母”。《元史·孝友传一》载,河南偃师人张恭,孝敬母亲冯氏,到了荒年,“夫妇采野菜为食,而营奉甘旨无乏”。
元朝人郭居敬编著的《二十四孝》中,姜诗妻纺织养姑、王祥卧冰求鲤以及子路负米、丁兰刻木、郭巨埋儿、孟宗哭竹等,都是这方面的典型。
(二)冬温夏凊,昏定晨省——奉事父母的人子之礼
《礼记·曲礼》载:“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凊,昏定而晨省。”“昏定晨省”是晚上为父母定衽席,服侍就寝,早上探视,向父母问安。即司马光说的“昧爽(黎明),适父母舅姑之所省问”;“既夜,父母舅姑将寝,则安置而退”。宋代泰州泰兴(今属江苏)人顾忻,每天鸡初鸣,冠带整齐,率妻子到母亲的居室问安,50年如一日,从未间断过。
父母老了,要服侍父母起床、梳洗、穿衣。上述司马光《涑水家仪》讲,子、妇“天欲明咸起,盥漱(洗手、漱口)、栉总(梳头、束发)、具冠带(戴冠、系带)”。其实,子、妇不光要早起自己梳洗着装,还要服侍父母梳洗着装。上述那个“升堂乳姑”的唐夫人每天早上都为婆婆长孙氏梳头、束发、戴笄。元朝萧道寿家有80岁老母,每天早上等候母亲醒来,夫妇二人“亲侍盥栉”。因此,古代服侍父母梳洗着装,也叫“侍盥栉”。
在日常活动中,要时刻注意对父母的礼节。如不能坐主位。先秦时房间的西南角是祭祀摆放神主或尊者居坐之处,称作“奥”,人子是不能坐的。古人席地跪坐,子女不能坐席子中间。和父母行路时,不能走在道路中间,在家也不能站在门口中间。《礼记·曲礼》上叫“为人子者,居不主奥,坐不中席,行不中道,立不中门。”
《礼记·内则》还记载,儿子、儿媳在父母舅姑跟前,不敢呕吐、不敢打喷嚏、不敢咳嗽,什么伸懒腰、斜视、吐痰、流鼻涕、搔痒、站立不直、披着衣服等,都不行。
司马光根据古代典籍阐述为:“居闲无事,则侍于父母舅姑之所,容貌必恭,执事必谨,言语应对必下气怡声。出入起居必谨扶卫之。不敢涕唾,喧呼于父母舅姑之侧。父母舅姑不命之坐,不敢坐,不命之退,不敢退。”
子孙在父祖面前,甚至赋诗撰文也不能占先。据《贵耳集》载,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5岁时和父祖一起对菊花联句。黄巢的祖父正在思考,黄巢抢答道:“堪与百花为总首,自然天赐赭黄衣。”父亲大怒,上前就要打。祖父制止说:“小孙子不知轻重,可让他再赋一首,写不出来再惩罚。”黄巢应声吟道: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这一文学史上的佳话,却是不知轻重、应该责罚的失礼者创造的。
这些对待父母的人子之礼,后来演变为子女必须遵守的家法,更成为一种家风。如东汉末年河内温县人司马防,虽闲居宴处,威仪不减。长子司马防、次子司马懿等八子,虽婚冠成人,“不命曰进,不敢进;不命曰坐,不敢坐;不有所问,不敢言”。
“昏定晨省”也包括父母老了,病了,子女要为父母端屎端尿。二十四孝中“涤亲溺器”的黄庭坚,就是这方面的楷模。
《礼记·曲礼》讲,子女奉事父母,要“出必告,反必面,所游必有常”。也就是说,儿子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以孝齐家_孝与社会风俗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