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史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5.12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绪 论
向来学历史之人,比较不重视社会与经济。西方人讲社会学亦不过200年而已。
所谓唯物史观,即经济史观。西方人认为由经济形态来决定社会形态,再由社会形态决定一切历史,遂有社会的分期。唯物史观、经济史观的分期则称政治跟随社会,社会跟随经济。于是说封建社会是农业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是工商业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则仍是工商业社会。这可说只是部分对,但东方历史绝不能如此讲。
西方讲历史的分期相当紊乱。只能分上古、中古、近古等来讲。中国讲历史有系统,可按朝代来讲,与西方分期迥然不同。因人类历史演进并不能照马克思所讲的。人类历史演进有无共同轨道大值商榷。中国人的历史演进显然与欧美各国的历史演进不同。对各民族历史演进,当用归纳法讲,再来察看是否有共同轨道。
今日世界之问题,由于不能用政治、宗教等来解决,因此西方人已渐注意到东方的历史。由于土耳其、埃及等国的历史不完全,唯有中国的历史可用来研究人类历史如何演进,此所以欧美在今日已注意到文化问题。
从前,西方人认为不信基督教的民族为不开化的、不文明的、野蛮的,因此视中国为半开化的。但今日西方业已改变此种错误观点。未来欲对世界学术有大贡献的,最好莫如研究中国历史。
今日世界人类已觉醒,各国各民族各有一套自己民族的文化,并不佩服他人的。
讲人类历史共同演进的方法,就得用历史,用科学的归纳法。
最古的中国社会非原始共产主义社会,应称为氏族社会,氏族社会的经济以农业开始,世界文化的开始莫不如此。
历史可分通史、断代史、专门史。经济史属专门史,如欲学习中国经济史,最好先能了解经济与历史之知识。
历史注重以史学之观点方法,作材料之鉴别考订。如研究井田制,先应鉴别是否古代有此制,是否可信。第二步,即要作出史学解释,并加以评判。井田制如何产生、影响如何、何以不能继续于今日、井田制在当时之时代意义为何,此即是史学。
经济史须具备两条件:
一、鉴别的方法;
二、解释其意义及评判其价值。
学历史前应先了解其他社会科学。研究人文科学是根据历史材料。中国经济史长达2000年,历史演进之记载极详,西洋史则仅数百年而已。
过去中国学者研究历史之缺点为:
一、史学与经学不兼通。
二、用西洋历史模式结论套入中国历史中。如西洋有罗马奴隶社会, 但中国没有。又中国之皇位为世袭,传其子孙;罗马则不然。英国则可传女儿。故中西历史大相径庭,中国之历史实应让西方人作参考。
研究农业经济可分三项目:
1.生产的经济:就经济价值而言,如种稻、种玉蜀黍(即玉米)等;如各地同类粮食之价格不同。
2.农村的经济:中国农村经济活动场合中之地位与西洋农村地位不同。中国各地之农村经济活动亦各不相同。如上海四周之农村经济活动与湖南省的农村经济活动不同。又如广东番禺一县城自秦迄今,已历逾2000年,从未变动,但就农业经济生产物的价格来讲,则番禺迭有变动。苏州自春秋迄今亦未变更。城市附近,必有农村,二者之间有密切经济关系,应同时讨论。今日中国之城市既非西洋之城市,亦非古封建之堡垒,与西方封建社会模式有所不同。故中国之农村与城市之关系亦与西洋不同。
3.农民的经济:讲及农民实际的生活,西方农民是奴隶,中国则为佃农与自耕农;论农民之地位,中西亦不同;至于生产物价格,则中西略同。
中国文化是大陆文化,而非海洋文化;是村落的,而非都市的(希腊、埃及之文化其重点在都市);埃及、巴比伦是平原文化,中国则为高地(陵谷)文化,亦非河流文化。
第十三章中国货币、漕运及水利问题杂谈
一、历代货币制度概览
城乡如何联络,农商如何交流是一大问题,其中货币起了重要作用。中国早期的货币为黄金与钱币。春秋时期未使用货币,战国时期使用黄金与钱币,至清代一直盛行。
到东汉时,黄金已少用,市上亦不常见。推其原因,自佛教进入中国后,又加上道教等宗教上的需要,因此黄金用于建筑、器物及装饰品上之数量甚大。这是后来只用铜铸钱币的原因。
自三国以来直至唐代,钱币与实物包括五谷与绢同时使用。
中国的钱币,汉武帝时开始用五铢钱。南北朝至隋唐不用黄金,只用钱币,五铢钱已减轻。唐代最好的钱为开元通宝,开元通宝较五铢钱略重。自唐至宋,大部分是用开元通宝;即使宋代所铸钱币,亦仿效开元钱之形式。
宋代以单一货币使用不便,主张应有辅币同时使用。当时,遂有铜钱、铁钱同时通行,但两者比价相差不远,故使用仍感不便。
宋末,阿拉伯商人蒲寿庚在华担任泉州市舶司历时30载,日本一学者根据蒲寿庚所述资料著一书,详述宋代海外通商情况,书中述及中国之铜钱往外流,遂加禁止,并禁私铸铜钱。
中国由于产银极少,可以用作制钱币者,除铜铁外,已无其他适当之金属,即黄金亦不足够。
明代开始,用一块块白银当作货币。
明代的田租不缴米而缴钱。但数以担计的租缴钱币过于繁重,故用白银折交。当时所用白银是银锭、元宝,尚有小块之碎银。人民用碎银缴入国库时,要将之熔成大块之元宝,由零碎的变成整块时,便得加上人工及损耗,故缴纳碎银时要加上若干耗银,此即所谓“火耗问题”。
由于火耗问题,使田租增加。明代开始用银元,直至清末,有了较大数量的墨西哥银元与大清银元流通,银币才有了标准重量。
梁启超曾论到何以银币重量定为七钱二分。其理由是银币不可过重或过轻,故以七钱二分为适合。
中国有了银本位制,由此看出中国经济不能用铜本位制,但汉代以来均用铜钱。清代亦无金本位,因无此需要。中国之货币问题是有铜而无金、银,至清代用银元为本位,始无问题1。
两宋的货币制度,较前代复杂,仍以铜钱铁钱兼用,白银亦渐受重视,同时产生了纸币。所谓钞票之使用,乃宋代开始,因单位以铜钱作流通货币已不足以应付。当时一贯铜钱即1000枚,已相当重。宋以“贯”(1000)为钱币之单位。500贯即合后来之一枚银元(如以2000钱折合一银元计,500贯即250银元)。当时如携带5贯钱已极为麻烦,如四川省用铁钱,则携带更为困难。大的铁钱1000枚有25斤,中等的铁钱也有十多斤,不但笨重,而且购买力低,经商十分不便。因此,宋代四川人发明了“交子”,即印一纸当作钱币使用。
“交子”起初先在民间使用,由16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中国经济史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