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学术档案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1.76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注释
□□□□□
本书中所出现的如上方框同原版纸书。
目录
文学史书写的历史性贡献(代序) 吴光正
《中国文学史》自叙 林传甲
【点评】
《中国文学史》总论 黄 人
【点评】
文学总略 章炳麟
【点评】
《中国文学史纲》序例 曾 毅
【点评】
文学之定义 谢无量
【点评】
《白话文学史》引子 胡 适
【点评】
中国文学史分期之研究 傅斯年
【点评】
《中国文学史讲稿》通论 胡小石
【点评】
《中国文学流变史》前论 郑宾于
【点评】
《十四朝文学史要略》叙论 刘永济
【点评】
《中国文学史》绪论 钱基博
【点评】
《插图本中国文学史》绪论 郑振铎
【点评】
关于编写中国文学史的一些问题 陆侃如 冯沅君
【点评】
《中国文学史》自序(存目) 林 庚
【点评】
文学的主流及其他(存目) 刘大杰
【点评】
胡适对中国文学史“公例”的歪曲捏造及其影响(存目) 余冠英
【点评】
对于编写中国文学史的几点意见(存目) 游国恩
【点评】
文学史编写问题随想 罗宗强
【点评】
关于中国文学史的思考 章培恒 骆玉明
【点评】
守正出新及其他(存目)——关于中国文学史的编写与教学 袁行霈
【点评】
中国文学史的演进:范式的视角 董乃斌
【点评】
文学史有限论 徐公持
【点评】
重绘中国文学地图的纲目(存目) 杨 义
【点评】
《中国古代文学通论》总序 傅璇琮 蒋 寅
【点评】
《中国文学编年史》总序 陈文新
【点评】
文学史的研究 龚鹏程
【点评】
中国文学史内容提要 罗 媛
政治、文化与学术的博弈——百年文学史书写大事记 吴光正
后记 吴光正
文学史书写的历史性贡献(代序)
吴光正
自从20世纪初林传甲等人撰写《中国文学史》以来,中国文学史的书写已经走过了一百多年的历程。这一进程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标志,分为截然不同的两个时期:前期的演进特点是从杂文学观走向纯文学观、从循环(退化)文学史观走向进化文学史观,后期的演进特点是从政治标准走向审美标准、从依赖外来理论走向理论的本土化建构。
百年文学史书写与百年教育制度的变迁息息相关。1902年8月15日,张百熙进呈的《学堂章程折》以《钦定学堂章程》的名义颁布,史称壬寅学制。1904年1月13日,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这份章程由张之洞会同张百熙、荣庆拟订,包括《学务纲要》、《大学堂章程》、各级学堂、实业学堂、师范学堂、蒙养院、家庭教育等章程20份,史称癸卯学制。这些章程贯彻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精神,规定各级各类学堂专业课或公共课或选修课必须开设“中国文学”课程。林传甲、窦警凡等人的文学史教材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拟订《学校系统草案》;9月3日,北京政府公布《学校系统令》,此即《壬子学制》,后陆续补充修正,1913年8月重新公布,称《壬子癸丑学制》,沿用至1922年。这个学制规定学校教育分普通教育、师范教育和实业教育,大学本科设文理法商农工医七科。1912年9月28日,北京政府教育部公布《中学校令》;1912年9月29日,教育部公布《师范教育令》;1912年10月24日,教育部公布《大学令》;1912年12月2日,教育部公布《中学校令施行规则》;1912年12月10日,教育部公布《师范学校规程》;1913年1月12日,教育部公布《大学规程》;1913年2月24日,教育部公布《高等师范学校规程》;1913年3月19日,教育部公布《中学校课程标准》。1922年9月22日,北京政府教育部召开学制会议,对《学制系统草案》进行审定和修改;11月1日,大总统黎元洪公布《学校系统改革案》,史称壬戌学制,此后二十年沿用。这些制度规定大学文科文学门、中学和师范国文课必须开设“中国文学史”课程。因此,民国时期的文学史书写不仅面对大学生而且面对中学生和师范生。由于民国采用欧美学制,所以学校在课程的设置、教材的编写上有很大的自主权,文学史书写一般采用个人著述的方式,文学史的书写和教学以“与众不同”、“别出心裁”为尚,成就了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等一批杰出的个性鲜明的著作。
1950年5月,政务院教育部颁布《高等学校文法两学院各系课程草案》。《高等学校文法两学院各系课程草案》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文系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充分掌握中国语文的能力和为人民服务的文艺思想,使成为文艺工作和一般文教工作的干部”;随后,教育部所组织的文法学院各系课程改革小组中的中国语文系小组,拟定了中文系各门课的教学大纲。《高等学校文法两学院各系课程草案》规定中文系必修课13门,《中国文学史》8学分,还有《历代散文选》、《历代韵文选》与之相配。中国文学史课程目标为:“应用新观点、新方法,讲述中国文学各历史阶段的发展状况并指出其发展方向。”1950年8月2日,政务院公布第四十三次政务会议批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课程改革的决定》。《关于实施高等学校课程改革的决定》指出,“各系课程应密切配合国家经济、政治、国防和文化建设当前与长期的需要,在系统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实行专门化”;《关于实施高等学校课程改革的决定》还指出,用科学的观点和方法编订为新中国高等学校所适用的教材是实行课程改革的重要条件。1951年9月,北京大学校长马寅初首先提出在北京大学教师中进行思想改造学习的计划,得到毛泽东的肯定;9月29日,周恩来在北京大学作《知识分子的改造问题》的报告,北京、天津二十余所高校教师三千余人与会;1951年11月30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在高校中进行思想改造和组织清理工作的指示》,以改造思想、改革高等教育为目的的学习运动就此拉开序幕。1952年下半年至1953年,教育部依据“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整顿和加强综合性大学”的方针,以华北、东北、华东为重点进行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工作。这一举措本质上是用苏联的办学模式改造欧美的办学模式,并撤销、削弱教会大学和与国民党关系密切的大学的建制和基础,使国家能够在全国范围内直接控制专业设置、招生名额以及师职的调配。从此,国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中国文学史学术档案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