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制度史纲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2.41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目录
绪论
一、释名
二、范围
三、中国制度史讲授的意义
四、官制演变的规则
五、讲述计划
第一编 上古政治制度
第一章 史前氏族联盟的部落国家前期
第二章 殷商政治制度——氏族联盟的部落国家后期、贵族统治的开始
一、殷商时代的氏族部落
二、盟主(王)继承制——子族兄终弟及制
三、官司组织
第三章 西周政治制度——宗法社会的封建国家周室统治广土众民之两大基本政策:封建与宗法
一、封建制度
二、宗法制度
三、宗庙与王政
四、王朝职官
五、世官
第四章 春秋列国政治制度
一、春秋政治状况
二、春秋列国职官制度
三、世官
第五章 战国政治制度
一、中国政制史之重要转变期
二、战国时代主要政治改革(变法)理论与实例
三、战国中央政府
四、郡县制度
五、封君制度
六、任用制度
第二编 秦汉时代
第一章 皇帝
一、皇帝制度之形成
二、皇帝位号
三、皇帝权力及其限制
四、皇位继承
五、后宫制度
六、因皇帝制度而产生之三种特殊势力
第二章 辅政制度
一、丞相制
二、三公制
三、内朝与尚书
第三章 中央政务分职机关——诸卿寺
第四章 地方行政制度
第五章 任用制度
一、秩禄与印绶
二、任用种类与任用限制(从略)
三、仕途
本编约述
附录:参考资料
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时代
第一章 辅政制度——宰相
一、前代宰相之失权
二、尚书——录、令、仆
三、中书——监、令
四、门下——侍中
五、宰辅制度结论
第二章 中央政府分职机关——尚书诸部与九卿
一、魏晋南朝之九卿
二、魏晋南北朝尚书诸部曹
三、魏晋南朝尚书部曹下侵九卿职权,侍中亦侵诸卿之职
四、北魏尚书部曹与九卿
五、北齐三省与九卿
六、结论
第三章 地方行政制度
一、州郡之增置与整理
二、都督区与都督府
三、镇之起源与演变
四、州府僚佐组织
五、魏晋南北朝地方制度之结论——以地方改制度为例证,说明中国政制由“秦汉型”转变为“隋唐型”之过程
六、补北魏地方统治政策
第四章 人才选拔制度
一、九品中正制成立之背景
二、九品中正制之影响与时人对于此制度之态度
三、附录:州郡察举制度
第四编 隋唐五代
第一章 唐代前期中央政府组织概况——以开元时代为代表
一、三师 三公(虚尊之位)
二、中书门下(政事堂)(行政核心)
三、行政三省
四、侍从三省
五、一台
六、九寺(各置卿一人,少卿一二人)
七、诸监
八、诸卫
九、太子宫 亲王府
第二章 辅政制度——宰相
一、隋及唐代前期宰相制度
二、唐代后期宰相制度
三、结论
第三章 中央政务分职机关
一、前期(隋及唐安史之乱以前)
二、后期
三、总结——前期、后期制度比较
四、汉唐两代中央政务分职机关之比较
第四章 地方行政制度
一、前期之道与后期之方镇
二、州府
三、县(从名称与大小言,变动极小,尤以河南、河北为甚)
第五章 科举与铨选
上、科举
下、铨选
第五编 宋代
第一章 宰执制度
一、宰相名称之演变
二、相权之削弱
三、相权之分割
四、北宋中叶相权之渐重
五、北宋末及南宋权臣之出现
第二章 中央政务分职机关
第三章 地方行政制度
一、行政区划
二、路之置官
三、府州军监及县之置官
四、结论
第四章 科举
第六编 元代
第一章 辅政制度
一、中书省
二、枢密院
三、御史台
四、宣政院
第二章 中央政务分职机关——中书六部
一、吏部
二、户部
三、礼部
四、兵部(职实与军政无关,因权兵已为枢密院所夺)
五、刑部
六、工部
七、诸卿(职权已萎缩或相类诸机关)
第三章 地方行政制度
第四章 科举与用人
一、科举
二、用人
第七编 明代
第一章 中央政府组织概况
第二章 辅政制度——内阁
一、内阁制度形成之背景
二、内阁学士之名称与兼官
三、内阁之选任
四、内阁的职权与首辅
五、内阁之性质与缺点,及其与宦官擅权之关系
六、本章结论
第三章 中央政务分职机关
一、六部
二、大理寺
三、通政司
四、都察院
五、五军都督府
六、六科给事中
第四章 地方行政制度
第五章 仕途
一、三途并用
二、进士科第
三、任用
第八编 清代
第一章 中央政府组织概况
第二章 由亲王议政到专制极权
一、清初之合议政体与议政大臣
二、清代专制
第三章 军机处
第四章
第五章 地方行政制度
附 中国地方行政制度 第九节 约论
后记
注:文中出现的“□”同原版纸书
绪论
一、释名
人不能离开国体而生存。
有国体就必须有组织。
组织必赖有一定的规则,俾群众能遵行,以维护这些组织!
执行这些规则必有适当的机构。
国家是一个大人群,要有个大机构来管理;这类大机构称为政府。政府的组织及其职权的运用与人事安排,就是政治制度。
国家要有机构去管理,这是必然性;但称为“政治制度”则为偶然性。
中山先生曰“政”就是众人的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的事,就是“政治”。但“政治”一词似乎比较后起,大约是日本人的译名,中国古人似乎名为“经济”,如称某人有经济之才,谓有经国济世之才。
“制度”一词在中国古籍中出现较早,如《易》云“节以制度”,其作用在“节”字,所以制度也可说是约束社会人群行动的共同规则。
二、范围
(1)广义的政治制度:国家体制、政府组织、人才任用,以及法律、教育、经济、财政、军政、社会等制度均可包括在内。
中国古代观念即如此,如《通典》所包括的范围。
(2)狭义的政治制度:只限于国家体制、政府组织与人才任用。中国历史上,国家制度变化较少,故可讲者也较少,目前一般注重在政府组织与人才任用。
三、中国制度史讲授的意义
自然科学——工程建设——方法可以向他人借取。
社会科学——社会建设,政治建设——方法比较难以移接借取。因为有自己的历史传统与地理环境等因素。
(1)要了解现在中国的政治制度,创造未来的政治制度,必先了解中国过去的政治制度。
(2)中国广土众民,历史悠久。其统治的制度又有所长,可以择善承传。
(3)帮助了解历史。
A. 中国史学传统,特重政治。一部《廿五史》大半为政治史。政治史包括政事与政制,政制即为政事演变之结晶。
B. 史书人名、官名最多,不能了解这些,无法看懂史文,其中 ............

书籍插图:
书籍《中国政治制度史纲》 - 插图1
书籍《中国政治制度史纲》 - 插图2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中国政治制度史纲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