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伦理思想研究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18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目录
中国伦理思想研究
第一章 总论
第二章 中国伦理学说的基本问题
第三章 道德的层次序列
第四章 道德的阶级性与继承性
第五章 如何分析人性学说
第六章 仁爱学说评析
第七章 评“义利”之辨与“理欲”之辨
第八章 论所谓纲常
第九章 意志自由问题
第十章 天人关系论评析
第十一章 道德修养与理想人格
第十二章 整理伦理学说史料的方法
附录一:谈中国伦理学史的研究方法
附录二:引用书目
序
中国伦理思想研究
第一章 总论
中国哲学是世界上三大哲学传统之一(其他两个是西方哲学与印度哲学),中国伦理思想是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在中国古代,伦理思想是和自然哲学与认识理论相互密切联系的,但也可以提出来进行专门的研究。中国伦理思想对于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因而,研究中国伦理思想,对于正确认识中国传统的精神文明,对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一、哲学与伦理学
中国古无哲学之称。在先秦时代,一切思想学术统称为“学”。到宋代,有“义理之学”的名称。义理之学包括关于“道体”(天道)、“人道”(人伦道德)以及“为学之方”(治学方法)的学说。其中关于人道的学说可专称为伦理学。伦理学即研究“人伦”之理的学问,亦即研究人与人的关系的学说:“人伦”一词,见于《孟子》。孟子叙述帝舜的事迹说:“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在帝舜的时代,是否已提出“人伦”观念,今天已难以考定:“伦理”一词,见于《礼记·乐记》。《乐记》云:“乐者通伦理者也。”郑玄注:“伦,类也。理,分也。”这里所谓伦理泛指伦类条理,尚非今日所谓伦理。
伦理学又称人生哲学,即关于人生意义、人生理想、人类生活的基本准则的学说。伦理学亦可称为道德学,即研究道德原则、道德规范的学说:“道”与“德”本系两个概念。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道是行为应当遵循的原则,德是实行原则而有所得,亦即道的实际体现。后来,道与德经常并举,于是逐渐联结为一词。《孟子》、《庄子·内篇》中尚无道德相连并提之例。在儒家著作中,道德二宇相连并提,始见于《周易·说卦传》及《荀子》。《周易·说卦传》云:“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荀子》的《劝学篇》云?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又《强国篇》云:“威有三,有道德之威者,有暴察之威者,有狂妄之威者。”《说卦》和《荀子》所谓道德都是把两个名词联结为一个名词,亦即把两个概念结合为一个概念。
道家所谓道德,含义与儒家所讲的不同。《老子》以“道”为天地的本原,为万物存在的最高根据,以“德”为天地万物所具有的本性。《庄子·内篇》亦基本如此。《庄子·外篇》则将道德联为一词。如《骈拇》篇云:“多方乎仁义而用之者,列于五藏哉!而非道德之正也。”《马蹄》篇云:“道德不废,安取仁义?”惭谓道德的含义虽与儒家不同,但也是把两个概念结合为一个概念。
在中国伦理学史上,道德可以说既是一个概念,又是两个概念。分析地看,道与德是两个概念,道指行为应该遵循的原则,德指行为原则的实际体现。作为一个完整的名词来看,道德是行为原则及其具体运用的总称。
道德不仅仅是思想观念,而必须见之于实际行动。如果只有言论,徒事空谈,言行不相符合,就不是真道德。古往今来,不但有伦理思想,而且有伦理实际。伦理实际即个人的品德风范和社会的道德风尚。研究伦理思想,要将思想和当时的伦理实际结合起来加以全面的考察。
中国古代哲学中,伦理学说是和本体学说以及关于认识方法的学说密切联系、互相贯通的;但是彼此之间也确有一定的区分。中国伦理思想史的研究就是将历代思想家的伦理学说划分出来进行专门的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也要注意历代思想家的伦理学说与其本体论思想和认识论思想的联系。
二、中国伦理思想变迁的基本形势
“德”的观念起源于殷周时代,而第一个提出比较系统的道德学说的是春秋时期的孔子。到战国时期,诸子并起,百家争鸣,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墨、道、法四家。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动的时代,关于这次社会大变动的性质,史学家有不同的意见。比较重要的是两种见解:一种见解认为这次大变动是从封建领主制到封建地主制的变动;一种见解认为是从奴隶制到封建地主制的变动。这两种见解也有共同之点,即都承认当时代替旧制度的新制度是地主所有制。儒家虽然推崇周制,实际上主要反映了当时地主阶级的要求。墨家是小生产者阶层的理论代表。道家提出对于等级制的批评,向往原始社会,反映了一部分个体农民的愿望。法家鼓吹君主专制,为秦国统一六国提供理论武器,但过分忽视人民的愿望,也导致了秦朝的迅速灭亡。
秦汉以至明清,可称为封建时代。这所谓“封建”其实是一个翻译名称,指地主所有制。封建时代占统治地位的道德主要是儒家所提倡的。孔子的伦理学说以“仁”为核心,孟子提出“仁义礼智”四项道德原则,奠定了封建时代占统治地位的道德的理论基础。到汉代,董仲舒宣扬“三纲五常”,三纲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是仁义礼智信。“三纲五常”,在东汉初年的白虎观会议中正式确定下来。董仲舒以为三纲五常源于“天意”,是上帝的意旨。董仲舒的学说,虽然渊源于先秦儒家,而实际上与先秦儒家的伦理学说已有很大的区别。东汉王充批判了天意论,而仍然肯定五常之说。魏晋时代,玄学兴起,推祟道家老庄的思想。佛教输入,实行“出家”,既不拜父母,又不敬王者,于是引起儒、佛的对立与抗争。到宋代,理学兴起,批判佛老,在理论上为君臣父子的伦理提供了本体论的基础。程颐、朱熹一派宣称君臣父子之理即是天地万物的本原。陆九渊、王守仁一派则断言此理即在内心之中。董仲舒的学说可以说是将三纲五常天意化;程、朱的学说可以说是将三纲五常本体化;陆、王的学说可以说是将三纲五常内心化。到了明清之际,一些进步思想家见到宋明理学的空疏,转而重视现实,黄宗羲、王夫之、颜元从不同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中国伦理思想研究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