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地区中华古代文明发展史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1.06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自然环境
第二节 遗址分布
第三节 聚落布局
第四节 各考古学文化之间关系问题的探讨
第二章 社会生产
第一节 农业生产和家畜、家禽的饲养,渔猎与采集经济
第二节 手工业生产
第三节 农业与手工业的关系
第三章 建筑遗迹
第一节 居住房屋的演进和发展
第二节 城址
第三节 祭坛和其他祭祀遗迹
第四节 贮藏食物的窖穴
第五节 窑址
第六节 凿井技术的发明
第七节 其他建筑遗迹
第八节 小结
第四章 丧葬习俗
第一节 裴李岗、老官台等考古学文化时期
第二节 仰韶文化时期
第三节 河南龙山文化时期
第四节 小结——中原地区丧葬的产生及其演变
第五章 巫术活动
第一节 裴李岗、磁山和老官台等考古学文化时期
第二节 仰韶文化时期
第三节 河南龙山文化、客省庄第二期文化时期
第四节 小结
第六章 图腾文化
第一节 从考古资料反映的图腾文化
第二节 中华文化的图腾神与神的民俗化
第三节 中国图腾观念与政治、社会生活的关系
第七章 史前艺术、乐器歌舞和装饰品
第一节 彩绘艺术
第二节 雕塑艺术
第三节 乐器与歌舞
第四节 装饰品
第八章 饮食文化
第一节 从茹毛饮血到熟食
第二节 食物来源的多样性
第三节 烹煮方式、炊器和饮食用器
第四节 食物的贮藏和加工
第五节 饮食文化与古代文明产生的关系
第九章 科学知识的萌发
第一节 天文历法知识方面的成就
第二节 生物知识的萌芽
第三节 数学知识的滋长和度量衡概念的萌发
第四节 物理、化学知识的产生和应用
第五节 建筑术的产生和发展
第六节 医药、卫生、保健知识方面已见端倪
第十章 探讨古代文明的产生
第一节 古代文明产生的背景
第二节 城址的出现
第三节 冶铜术的产生
第四节 文字的创造
第五节 等级社会的形成
第六节 礼制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第十一章 中华古代文明发展期的转型探讨
第一节 产生的背景
第二节 夏代是中华古代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
第三节 自商周至秦汉是中华古代文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第十二章 中华古代文化的主要特色,中原地区的人们在传承上所发挥的作用
第一节 在社会结构上以血缘关系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人们组成的村落
第二节 继承原始氏族社会时期的优良传统精神和作风,并加以提高创新
第三节 “和”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第四节 尊老、敬老、养老的传统美德
第五节 人口的增长,粮食问题的解决主要依赖于发展农业生产
第六节 “人为贵”的人本主义思想的萌发
第七节 小结
余论
后记
前言
《中原地区中华古代文明发展史》,顾名思义在地域上局限于中原地区,在时代上,从古代文明产生之时起,由小国林立到大一统国家出现之前的这一段时间内。由于历史长河的发展是曲折的。如以仰韶文化为例来说,中原地区是其主要的分布地之一,渭水流域也是其重要的分布地区。这两个地区内的田野考古和室内研究工作,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只有把这两个地区内的仰韶文化结合起来进行分析阐述,才能对它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又如第十二章“中华古代文化的主要特色,中原地区的人们在传承上所发挥的作用”,主要是采用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孔子,总结中华各族人民传统的优秀文化,再加以提高、创新,提出“和为贵”“人为贵”,等等,成为中华各族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的重要财富。另一方面,我们也应看到,孔子总结各族优秀文化时,其重点是放在中原地区的华夏族身上,如在十二章第三节中引用《论语·学而》中说的:“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这先王无疑是包含有夏、商、周三代,笔者初步考证,还应包括五帝时代的诸王。由此可见,孔子是以中原地区人们的“贵和”思想作为一个事例来说明。还应看到,中原地区居中华大地的中心地位,历代建都于此,成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区。广大人民所崇敬的儒家思想,作为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在中原地区得以广为传颂,深入人心。这对中华五千年延续不断的文明史,在文化上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本书在体例上,有不一致处,如夏商周三代以前的史前时期,则有社会生产、建筑遗迹、丧葬习俗、巫术活动、图腾文化、饮食文化等章节,而进入到三代时,则只有“中华古代文明发展期的转型研讨”一章。为什么不把史前时期的作为上编,三代时期的作为下编来进行分析阐述呢?笔者认为商代研究这一方面论著是相当多的,并且还有专著,如杨升南的《商代经济史》、李民主编的《殷商社会生活史》等。周代这一方面的著作更多了。夏代不论文献和考古发掘史料,都不及商周时期的。因此,夏代另立一节,商周就合为一节。在分析研究方面,只在前面加一节《产生背景》,其他的主要是从政治这个角度来加以说明,如何由小国林立,逐渐演变为大一统的国家的。这条道路是相当长的,也是曲折的,这里只能作简要的阐述。
夏代之前,通常称之为五帝时期。这时期还没有文字记载的史实,是属于传说时代也称它为史前时期。因此,现在能见到的文献资料,非常贫乏,都属于后人的追述。所以,对史前史的研究,田野考古工作中发现的遗迹、遗物是主要的史料来源之一。这种史料与文献记载的史料,是不完全相同的,首先要分辨出它是个别的或少数的,还是有着普遍性的,再进一步去认识它对这一考古学文化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上的影响或所起的作用,也就是说对史前社会的发展上的重要意义。要达到这一点,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必须要下一定的工夫应用考古资料,来写历史性的文章,这与应用考古资料来写考古文章,是不相同的。这本《中原地区中华古代文明发展史》,笔者是想用前述的方式来完成的,能否如愿,当由读者来评定。
考古发掘报告和考古文章有其特殊性。这种特殊性,主要是对出土的遗迹、遗物的层位、一切现象都要介绍得清清楚楚,可供后人研究。对每一个遗址的发掘地域,虽然大部分遭到破坏,但有时因特殊需要,如建立遗址博物馆等,得以在原地、原物保存下来。
对出土的遗迹、遗物的出土现象要介绍得清楚,有时不免要使人感到太繁琐,若是从研究问题来说,史前时期发掘出土的房址,极大多数是空无一物,但有少数或个别房址被火烧毁时,一部分器物还是原封不动地保存着,甚至在姜寨仰韶文化时期的第29号房址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中原地区中华古代文明发展史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