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四十七堂课:从北大到台大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85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版权信息
中华文化四十七堂课:从北大到台大/ 余秋雨著.-长沙:岳麓书社,2011. 6
ISBN 978-7-80761-634-4
Ⅰ.中... Ⅱ.余... Ⅱ.中华文化-介绍 Ⅳ.K203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 数据核字(2011)第075615 号
中华文化四十七堂课:从北大到台大
作 者:余秋雨
责任编辑:蒋 浩
封面设计:尚书堂
岳麓书社出版发行
地 址:湖南省长沙市爱民路47 号
2011 年6 月第1 版第1 次印刷
开 本:700伊1000 1/16
印 张:20. 75
字 数:255 千字
ISBN 978-7-80761-634-4/ G·979
目录
版权信息
自序
参与课程的北大学生(部分)
参与对话的台大学生(部分)
第一部分 闪问
北大的闪问
台大的闪问
第二部分 课程
第一课 童年的歌声
第二课 文明的咒语
第三课 那里没有路标
第四课 文明的胎记
第五课 稷下学宫和雅典学院
第六课 人类文明的早期分工
第七课 世界性的老子
第八课 让我解释几句
第九课 寻找真实的孔子
第十课 一路冷遇成就的伟大
第十一课 黄昏晚风萧瑟
第十二课 君子的修身与治国
第十三课 关于下一项记忆的争论
第十四课 一个让我们惭愧的名字
第十五课 中国会不会因他而走另一条路
第十六课 诸子百家中文学品质最高的人
第十七课 一个难解的世界奇迹
第十八课 长江推举他出场
第十九课 生活在别处
第二十课 何为诗人
第二十一课 “二十四史”的起点
第二十二课 汉武帝的大地遇到了司马迁的目光
第二十三课 《史记》的叙事魅力
第二十四课 失落了的文笔
第二十五课 混乱和美丽同在
第二十六课 如果换了文学眼光,三国地图就完全改变了
第二十七课 中国历史上最奇特的一群文人
第二十八课 一座默默无声的高峰
第二十九课 光耀千古的324个字
第三十课 第一个知名画家
第三十一课 因谦恭而参与伟大
第三十二课 凉州风范
第三十三课 中华文化为什么会接纳佛教
第三十四课 文明的制高点
第三十五课 盛唐是一种心态
第三十六课 诗人排序
第三十七课 顶峰对弈
第三十八课 没有人救他们
第三十九课 多记一个名字
第四十课 夕阳下的诗意
第四十一课 精雅大汇集
第四十二课 一群疲惫的文学大师
第四十三课 九十年的尘埃
第四十四课 文化专制下的沉闷
第四十五课 五百年斯文所寄
第四十六课 远方的目光
第四十七课 太不容易了
告别
余秋雨
《中华文化47堂课:从北大到台大》繁体字版,2010年10月由台湾天下远见公司出版,立即成为畅销书,轰动华语世界。
自序
几年前,我为北京大学中文系、历史系、哲学系、艺术学院的部分学生,开设了一门课程,内容是中华文化史。这门课程的进行方式比较特殊:一,师生之间有很多讨论,每次课后学生又会提出很多文化问题要我快速问答,名曰“闪问”;二,全部课程都由香港凤凰卫视播出。
我们的课程在电视台播出的第一个月,就有很多读者来信要求出书;从第二个月开始,参与课程的一些北大学生已经成了“亚明星”,不少观众能够随口说出他们的名字。一位台湾教授问我:“男学生都那么帅气,女学生都那么漂亮,学问和口才都十分了得,是不是你特意挑选的?”我说:“没有挑选,这是青春的自然美色。当这种美色与古老话题联在一起的时候,新旧之间互相映衬,产生了一种特殊的魅力。”
这本书的初版叫《问学余秋雨》,是一个根据录音整理的粗疏版本,但在大陆很受欢迎,很短的时间内就销售了十二万册。据读者反映,大家最感兴趣的居然是“闪问”部分。台湾顶级出版家高希均教授、王力行女士读了之后竭力主张此书在台湾出版,又建议加入台湾大学学生对我的“闪问”。我觉得这是一个好主意,就把我的初版书稿交给一部分台湾大学学生传阅,然后请他们提出问题。台大学生提出的问题很快就来了,我一一作答,并在台北的“人文空间”与他们进行了当面交流。与此同时,我又补充和删除了与北大学生的一些问答。
相比之下,北大学生的问题比较锐利、重大、活跃、有趣,台大学生的问题比较含蓄、雅致、诚恳、天真。我把与两所大学学生的问答,放在全书之前。
由于两所大学学生的共同参与,我这本书的新版就变成了现在的书名——《中华文化47堂课:从北大到台大》。
书中的主体内容,就是我在北大开设的课程。这是一部我心中的中华文化史,明显侧重于早期。理由是,那个时期创建了中华文化的奠基元素,安顿了中华文化的精神魂魄。相比之下,后来那些漫长的历史走廊,尽管故事多多,则不妨快步走过。这种格局,我在《寻觅中华》一书中已经有过书面表述。
我与两所大学的学生进行了那么深入的心灵交往,感到十分愉快。文化可以滋润生命,生命也可以滋润文化。中华文化的前途,就看有多少年轻而又美好的生命来滋润它。
余秋雨
二〇一一年四月六日
参与课程的北大学生(部分)
王安安
出生于1982年12月28日(系约定俗成之电影诞辰日)。幼年起学习乐器及声乐,后转而从事文字工作,有《后校园时代》《昙花之内,时间之外》两本个人文集。200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目前是一名职业编剧,并在一娱乐传媒集团担任电影剧本开发工作。
王牧笛
出生在黑龙江畔,毕业于北京大学,获外交学硕士学位,法学、哲学双学士学位。曾担任北京大学辩论协会会长,摘得北京大学演讲十佳大赛冠军。学生时代曾在凤凰卫视中文台实习,参与《锵锵三人行》、《世纪大讲堂》、《秋雨时分》等节目的制作。
2009年起与经济学家郎咸平教授联手打造《财经郎眼》,担任制片人和主持人,开播至今成为广东卫视最具标识性和收视率的节目。
周双双
一九八四年十一月三日生于北京。童年生长在海军大院,本科就读于北京大学元培计划实验班,哲学方向。二〇〇七年七月获本科学士学位。同年九月保送研究生,继续在北京大学攻读中国哲学硕士,任校研究生会女生部部长。爱好文学、音乐、写作。
诸丛瑜
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影视编导专业,研究生就读于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毕业论文曾获2009中国优秀广告学硕士论文三等奖。曾任香港TVB明珠台记者、主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中华文化四十七堂课:从北大到台大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