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之舞中西人格的表演性》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44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真诚的思想
—个儿童在花园里拣到一枚被遗弃了的水仙花球茎。他把这个椭圆形如鸡蛋似的东西捧在小小的手心里,注视着那白玉般光洁的表皮,心中升起一股强烈的好奇。那冰凉宜人的感觉,那蕴含着某种生命力的神秘色泽,诱使他用柔嫩的指甲去剥开球茎的外层,窥探其中的奥秘。他惊喜地发现,在他的指甲底下,显露出一个更加晶莹、更加洁白无瑕的层次,不一会儿,他就有了一个较小的、但却纯梓得多的实体,像—颗宝石一样熠熠生辉。
但过了几分钟,他又发现他心爱的宝物的缺陷了。这宝物的表面还带有些许几乎看不出来的污迹,也许是他的脏手带给它的,但也许是从球茎的外层污染上的。他继续剥下去,希望能得到一个绝对纯净的生命体。虽然这回他预先洗净了双手,又工作得小心翼翼,但他的惊喜仍没有持续多久:那珍珠色的球茎逐渐失去了它的润泽,因空气的氧化和水分的蒸发而变得晦暗。于是他只好不断地剥,剥,一直剥下去。
结果可想而知。那可怜的孩子失去了他的宝物,两手空空地站起来,茫然若失地看着眼前一大堆残破的水仙花球茎鳞片。
人生在某些人那里也就是这么回事。人追求着生命,企图把握生命本身;人渴望着纯粹,想在最本真、最直接的意义上把生命捏在手中把玩和欣赏。就在这种追求和渴望中,生命消失了,或不如说,一点一点地流失了。人似乎一直都在"准备生活",为将来的"正式的"生活"打基础",到了老年,又为下一代人的生活打基础,却从来没有自己好好地生活过,他总是来不及体验生活。在这种烦忙与奔波中,人漫不经心地将自己生命的鳞片逐一丢弃、失落,直到将生命本身也整个地失落。难道是因为对生命的祈求过高,所以不能不陷入深深的失望吗?难道应该指责的是生命本身的无聊,而不是人自己的懒惰和妄想(尽管通常把这称之为"操劳"和"现实”)吗?我们该到哪里去寻找自己的生命呢?
其实,生命并不是一个可以捏在手心里的东西。如果说,水仙花的生命只在于它的生长的话,那么,那个孩子对生命的渴求也只有在不断地"剥"中才能实现。在这个过程中,他消耗了同时又创造了生命:他消耗的是抽象的生命,他创造的是对这个生命的体验,是同一个生命,但具体而生动。他创造了痛苦和狂喜,失望和希望。他流失了生命,却未能解开生命的奥秘,因而他始终觉得空虚;他体验到了这个奥秘,因而他感到了生命的充实。"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①"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噚生命,就是空虚中的充实,或充实中的空虚,谓之空灵。清人周济尝云:"初学词求空,空则灵气往来。既成格调,
d
)陶渊明:《饮酒>.
®鲁迅:《野草.题辞>.
求实,实则精力弥满。精力弥满则能赋情独深,冥发妄中’,®说的虽是诗词,亦切合人生之真谛。谁敢于直面人生的空虚,他就能创造出灿烂的人生。对于这一点,荷尔德林体会得最真切:
谁沉冥到那无边的"深”
将热爱着
这最生动的"生〃。®
那在"深"与"生"之间奋力突围者,是人生的创造者。非但是人生的创造者,而且是人生的艺术家。非但是人生的艺术家,而且是
一
切艺术家中最本真、最直接、最具艺术气质的艺术家——表演艺术家。
人生是一场表演么?
在造化的一切奇迹中,最奇妙的就是人的精神。
人的精神,或灵魂,古希腊的先哲们曾经将它描述为一种充塞于天地之间的精气,或"以太的碎片";中国先秦时代的荀子则将它比喻为人体内颐指气使的君王匕人类对自身这一神奇稟赋的好奇和探求还要早得多。希腊神话中有俄狄乌斯解答斯芬克斯之谜的传说,这是常被人们所称道的。不那么被人熟悉的例子是,古印度经典《奥义书》中也有一个传说:因陀罗和维罗吉纳向"生主"请教关于真正"自我"的知识,生主请他们在一盆清水里看自己的影像,这种外在虚幻的影像使不求甚解的维罗吉纳感到了满足,而因陀罗却继
1 周济:《宋四家词选》.
®转引自宗白华:《艺境》,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59页③"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见《解蔽》.
续追问那不同于肉体表象的"自我"究竟是什么,终于获得了真正深刻的智慧①。显然,这一神话比斯芬克斯的神话含义更深,它不仅把人从外在形态上与万事万物区别开来,而且把自我作为精神与自己的外在肉体区别开来了。
然而,古今中外,历来对精神的最形象、最贴切的表达莫过于"火"的比喻了。在西方,这一比喻最先大约起源于毕达哥拉斯派,他们曾经认为,灵魂是由太阳中分离出来的微粒所形成的。赫拉克利特则把火称之为"干燥的灵魂"。这些观念后来又被吸收进斯多葛派的有关"宇宙大火"即宇宙精神的学说中去并在基督教中积淀为上帝和圣灵的光辉的象征。诗人但丁在其《神曲》中对上帝的精神王国进行过极其壮丽辉煌的描述,在这里,天堂无非是在上帝的不可逼视的绝对光明笼罩下、由一个比一个更加明亮的天使或星体形成的等级序列而已。古波斯教(拜火教)把自然界的光看作绝对的神明本身,在查拉图斯特拉那里,个被创造的事物的光辉就是精神,力量和每一种生命活动的总和或结晶”,光辉、光明显然是火的主要属性③。印度佛教经典中有两大譬喻,一是对坚硬无比的"金刚”(钻石)的推崇,使用得更普遍的则是对火焰(日焰或灯焰)的光明、"大光明”的隐喻。在中国,自古以来也有"人死如灯灭"的说法,汉代桓谭提出"精神居形体,犹火之然烛矣"'©王充则由此得出:"人之死,犹火之灭也"®,但火的比喻在这里总是与无神论相联系,
1 参看德.怡托巴底亚耶:《印度哲学》,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109页
2 参看叶秀山:《前苏格拉底哲学研究》,三联书店1982年,第77页;罗素:《西方哲学史》上卷,商务印书馆
1981
年,第
322
页。
3 黑格尔:《美学》第2卷,商务印书馆〗979年版第
37
页.
@桓谭:《新论形神>.
©王充:《论死》.
且总是就它的物质本体、而不是就它的大放光明的独特功能立论的,并无西方赋予火的形而上学和宗教意识的含义。中国人对精神的形而上比喻主要不是火及其光明,而是"气"。
最为震撼人心的,是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中对死的那段著名的描写:
那枝蜡烛,她曾借着它的烛光浏览这充满了苦难、虚伪、悲哀和罪恶的书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灵之舞中西人格的表演性》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