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是这样成家的?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03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知青”是这样成家的
  我在农场的荒友中有个外号叫“猴子”的北京“知青”。听这绰号就知道是个猴了吧唧没正形的家伙。他“出身”不好,“文革”之初全家人遭了罪。到1969年“上山下乡”时,他和他的姐姐一同去了农场,我们是一个连队的。“猴子”刚到农场那几年显得特别不懂事,总是控制不住自己,不分场合的又蹦又跳,满嘴脏话,生活上也弄得相当狼狈。幸亏他姐姐也在连队,还能经常管管他。“猴子”当时精瘦,小脸,可姐姐滚圆,大苹果脸上有副近视镜。有时“猴子”耍活宝,“闹天宫”,闹得不可开交,忽然一下子蔫下来,那一定是姐姐在多老远正用手指他。嘿嘿,我们管这叫“定身法”。
  “猴子”当年瘦骨嶙峋,像“旧社会”;可姐姐胖,那就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就是好吧”?住嘴!别老说人家不愿听的话。嗨,这个“猴子”呀,可没少让他姐姐操心。过去他在北京的那个破旧的家离我住的家很近,可以说我们是邻居。正因为住的近,我刚从农场回来时常到他家串门。那时“猴子”家境艰难,两间小屋,他父母,还有他的二哥、姐姐、弟弟和他一家七口挤在一起。他的二哥为了照顾这个家,一直没结婚,那时岁数也真是不小了。从来都是爱恶作剧的“猴子”更是没对象。
  “猴子”不为自己没有女朋友着急,就是觉得北京的日子过得闷得慌。他总告诉我说,想大夜里地跑到十字路口嚎上几嗓子。后来我们家搬走了。这下我和他几乎断了联系。过了好几年,有一天我在同仁医院干活的妻子告诉我,说他们科里有个护士的三姨也是下乡青年,是内蒙兵团的。那女青年在兵团是劳动模范,表现很不错。后来回了北京已经三十岁,找对象成了问题。她全家都为此着急,到处给张罗对象,最后竟然找到“猴子”。
  不合适!“猴子”在农场吊儿郎当,人家是劳模,还是共产党员呢。开始那劳模也老大不乐意。“猴子”在建筑公司水暖工,她呢?是个售货员。工作上算扯平了,彼此彼此。可“猴子”老骂党。劳模说“我好歹也是个党员,你嘴别那么损好不好”。“猴子”小眼睛一瞪:“共产党给了我什么好?”劳模说“现在共产党不是把你们家地主的帽子取消了吗”,“猴子”马上跟一句:“我爸是地主,我也背小半辈子黑锅,共产党连个道歉都没跟我说。他们为什么不放屁?”
  “你算老几?”
  “我是个人!”
  “你有毛病吧?”
  “那你有什么药吗?”
  “你是不是神经病? ”
  “请你这个党员代表党给我治治。”
  这下他们就吵开了。见面就吵,劳模有点灰心。可想到自己“上山下乡”耽误了青春,那会儿也三十出头,怎么也得找个婆家。可你看看这成天“骂党”的“猴子”。“猴子”呢?他也不想吹喽,因为人家劳模长得挺精神的,脸俊,身条好,比他强多了。
  冬天周末的一个下午,“猴子”又到预定的电线杆子下等劳模。劳模其实早看见他了,因为家住的楼上隔着窗户能看见那路口电杆子下冻得瑟瑟发抖,缩头缩脑的“猴子”。劳模足足让“猴子”等了四十分钟,还愤愤地自言自语:“看你还骂党。冻你个透心凉。”可边上站的姐姐不干了。“你们这是搞对象吗?!看你,都是嫁不出去的老姑娘啦。人家多老实,每次都等半小时以上。甭你这儿狂,到时候人家不干了,你就在家当一辈子老姑娘,要不就给人当后妈去!”
  劳模当时就哭了,她冲出去,一直冲到“猴子”面前,“走,咱们该登记结婚了。我不怕你骂党。就算骂国民党吧!”
  “猴子”目瞪口呆,“你…你你…您您您……”
  “犯什么傻呀你?走到我家暖和暖和去。”
  嘿嘿,那真是“一帮一,一对红”,“先进帮后进”……啧啧啧,这话说得驴唇不对马嘴。
  哎哟,“猴子”摇身一变,成了我妻子他们科里“三姨夫”,我比“猴子”一下子矮了一辈儿。本来咱就个儿矮,现在连辈分也矮喽。
  废话少说,再过一年,人家大胖儿子都生出来了。他“三姨夫”这个高兴,抱着儿子乐得合不拢嘴,“瞧我以后怎么打他屁股。”
  孙宜勇结婚之前,他老实巴交的二哥结婚了。他母亲笑眯眯地告诉我说,二哥的妻子也是个“知青”。“多好啊,人家还是个大姑娘呢。”老太太说到这儿嘴都合不上了。哈,一家子都和“知青”有缘。
  去年我回北京参加我们北京荒友“上山下乡”四十周年聚会。我在会上见到多少年没见面的他“三姨夫”,随后又好几次到他家叙旧。他三姨已经退休,人极其豪爽,让我没命地吃饺子,喝酒喝趴下了就在他们家“晾死猪”。有关他们早先搞对象的事儿,都是他“三姨”说得。“竹筒倒豆子”――毫无保留。“三姨夫”在边上嘿嘿笑着陶醉。他们的儿子,嘿,又高又大,浓眉大眼,天庭饱满,相貌堂堂,中专毕业已经工作两年啦。“三姨夫”笑眯眯地说:“你有个闺女,咱们成了亲家吧?”我说“这有点儿不好意思。我家那丫头是个假小子,特野,长相也比你儿子差远啦。而且她还比你儿子大两岁。”
  那边“三姨夫”的儿子发话,“没关系,我就喜欢找姐姐。而且我有点儿‘被虐待狂’。”是啊?我还真有点张口结舌,随口胡诌,“那我们之间的‘辈分’可就乱套啦。”
  在“三姨夫”家做客的时候问起,和他一起去农场的姐姐怎么没来?现在情况如何?“三姨夫”说,他姐姐回城后也只能找“知青”成家。工作差,住房差,工资低,他们那时养家糊口真不易。还好,养个儿子很出息,这会儿那小子要去日本读博士去了,姐姐、姐夫俩口子在家正忙活哪。
  1982年,“上山下乡”的张雅琴从黑龙江军垦农场返城的时候已29岁。她是“六九届”的(1966年“文革”开始时是小学六年级),1969年去“北大荒”才16岁。她在军垦农场一待就是13年。“文革”结束后的1979年“知青”大返城,那时随便有张有病的“诊断”就可以离开农场,可她当时在北京没家。爹妈在“文革”初期因为是“地主分子”被“扫地 出门”,从北京“轰回老家”。说实话,他们当时没被“红卫兵小将”打死已算幸运。雅琴在北京没有家,“病退”回北京就没地方落户口。那时她眼睁睁地看着周围的同伴们都像“逃难”一样地返城,心情真压抑。不过两年后政府终于给“地富反坏分子”摘了“帽子”,她父母“落实政策”又从农村迁回北京。这样,雅琴终于也回了城。
  回北京并非“一步登天”。雅琴从黑龙江回来后只能与父母挤在一 ............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知青”是这样成家的?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