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的世界:一部心理传记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88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目录
总序:在明澈“冰山”之下的幽暗底层
一、缘何想起要编译这样一套丛书?
二、“心理传记学”是什么?
三、探险,退缩,还是渗透?
四、哪种价值上的“意义”?
前言
序言: 探索希特勒
致谢
第一章 肖像与其人
身体特征
个人品性
恐惧和妄想
作为宗教领袖的希特勒
分裂的人
希特勒与女人
第二章 希特勒的精神世界
希特勒的阅读
希特勒与艺术
意识形态
斗争:“万物之父”
希特勒政治观点的起源
第三章 作为成人之父的孩子
犹太祖父?
父亲:阿洛伊斯·希特勒(施克尔格鲁伯)
母亲:克拉拉·珀茨尔
阿道夫的幼年和少年时代
不见睾丸的病例
希特勒的“初境创伤”
童年晚期
“消极认同”:林茨的花花公子
克拉拉之死
同一性危机,1908—1918年
慕尼黑的使命,1919—1933年
元首的生活方式
希特勒的情感故事
希特勒的性生活
第四章 以史为序:希特勒与历史
第一帝国,800—1806
非帝国的德国,1806—1871
第二帝国,1871—1918
第三帝国的诞生,1918—1933
第五章 从个人神经症到公共政策
哪种“神经症”?
希特勒思想意识的心理学根源
希特勒反犹主义的历史后果
身份混乱的益处
希特勒帝国中的信任与不信任
侵略战争的心理学根源
希特勒的毁灭需要
通过自毁达到成功
附录
注释
索引
译者后记
总序:在明澈“冰山”之下的幽暗底层
萧延中
生命的河流可以因一个人的性格而改道。如果米提亚底斯在马拉松逃跑,查理·马特在普瓦提埃逃跑,西方文明可能会与今不同。而如果基督在彼拉多面前否定了自己的教理,一切也可能是另外一副模样了。
——S.弗洛伊德
历史之谜——不在理智之中,而在愿望之中;不在劳动之中,而在爱情之内。
——N.布朗
一、缘何想起要编译这样一套丛书?
如果说到这一“译丛”的缘起,那么,就难免回忆起上个世纪80年代的往事。当时我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编辑的《未刊稿》中,读到用精神分析理论研究鲁迅心理结构的文章,瞬间被大大地震惊了。“伟大的鲁迅”居然还存在着鲜为人知的另一面!自此以后,在泛泛的阅读中发现,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人物,如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均有其“童年丧父”的相似经历。后来又接触到梁漱溟因其父梁巨川自杀而致使其人生发生重大转折,以及洪秀全、康有为分别“大病生幻”造就其思想、事业的案例。这引发了我的好奇心。“这是一种什么现象?‘偶然性’这样的说辞能够给出具有说服力的解释吗?”于是,在“好奇心”引领下,一方面,我对弗洛伊德的学说越来越感兴趣,另一方面,也经常性地观察那些著名人物的童年时期。后来才知道,其实诸如孔子、孟子、秦始皇、汉武帝、曹操、诸葛亮、成吉思汗、范仲淹、欧阳修、岳飞、康有为、孙中山、冼星海、茅盾、傅雷、亚里士多德、但丁、哥白尼、达·芬奇、彼得大帝、牛顿、门捷列夫、巴赫、马丁·路德、华盛顿、亚当·斯密、乔治·桑、拜伦、毛姆、尼采、安徒生、托尔斯泰、马克·吐温、列宁、斯大林、高尔基、甘地、卓别林、松下幸之助、川端康成、曼德拉、希特勒等等中外著名人物,其早年经历也都呈现相同的轨迹。
[1]
后来在“西方史学理论”的课程中,我知道了“心理史学”(psychohistory)
[2]
这一流派。在读书的过程中按图索骥,在著述的注释中发现了不少关于著名人物心理传记的著述目录,不是一两本、几十篇,而是很多很多。为了更全面和更准确地掌握有关知识,我又托朋友找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史所的罗凤礼研究员,他毕业于北大西语系,是中国大陆“心理史学”研究领域里的资深专家,那时已发表和翻译了大量的专业论文和系统著作。罗凤礼研究员对我这个门外汉不嫌不弃,不仅耐性讲解,还借给我他私人藏书中的英文原著,有的还是他出国访问时带回来的复印件。罗老当时感叹,虽然关于“心理史学”介绍性的著述不算少,但系统的译介工作则并未展开,这必然会诱导学人“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为了避免这样的一种可能性危险,在罗老的指点和支持下,我们就开始准备引进并翻译这套《心理传记学译丛》。
开始,译稿质量并不令人满意,其中书籍有改译的,有重译的,甚至还有更换译者的,其他麻烦也曾发生;后来又因为忙别的教研项目,疏忽了这一选题。总之,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事拖多年。最后,在中央编译出版社的极力支持下,《译丛》终得问世。这套《译丛》具体包括:埃里克森:《甘地的真理:好战的非暴力起源》;罗伯特·塔克:《作为革命者的斯大林(1879—1929):一项历史与人格的研究》;埃里克森:《青年路德:一项心理与历史的研究》;沃尔特·兰格:《希特勒的心态:美国战时秘密报告》;布兰察德:《卢梭与反叛精神:一项心理学的研究》;费德·怀特:《心理变态的“上帝”:阿道夫·希特勒》;斯特罗齐尔、奥弗:《心理史学视野下的领袖们》;托马斯·库特:《威廉二世与德国人》;格德温:《约翰逊与美国梦》等。
面对这一系列译著,主编、译者和责任编辑之多年的“心智励炼”,似乎也可以随之逐渐冰释了。
二、“心理传记学”是什么?
对于中国读者来说,“心理传记学”(psychobiography)虽然谈不上十分陌生,但也只能说它处于人们认知视域的边缘之上。上个世纪80年代,随着弗洛伊德众多著作的热传,以这一学说为其基础理论的“心理传记学”,也开始逐渐被介绍到中国,但其范围似乎更多地被限定在史学理论的专门领域内,以至于对于其他学科乃至一般读者来说,“心理传记学”究竟具有怎样的性质,它与“一般人物传记”有何性质上的区别,这一研究方式的优势和困难又都是些什么,这些问题并非十分清晰。
事实上,我们的确很难把“心理传记学”归类于某个具体学科,甚至可以说,它本身从来就不是一个学科,而是同时涉及多个研究领域,至少包括心理学、历史学、政治学、文学,甚至也在一定程度上搭上了哲学的边缘。例如,在历史学中,学者们把它看成“历史学”旗下的一个偏门“心理史学”中的“人物分析”;在政治学中,学者们把它看成是“政治学”的二级学科“政治心理学”(political psychology)中涉及“政治家”的相关部分;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希特勒的世界:一部心理传记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