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錍论私记 - (TXT全文下载)
书籍内容:
续藏经 金刚錍论私记
唐 明旷记 日本 辩才会
序
金刚錍者圆实教观之标准而令群迷决却无明之眼瞙见得佛性之指头之玄论也盖摩诃衍诸教中宣扬此宗无盛於双林极唱矣而其文浩博散漫傍洎带权说故其学之者或隔碍互融之旨踌躇偏固之域不亦谬乎荆溪尊者为之痛恻一时托梦寐寄野客循环研核至矣尽矣其中教诫谆谆处有文理郁乎叵辨者及剡川旷公私记出分科精悉释义简远彼郁乎者於是乎豁如也然旧本颇多错脱读者憾焉张府辩才学生因讲次订之补之会之论文为一本以流于世世能用焉则体会性遍教观庶乎不难矣剞劂业成请叙於余余也有旧不得固拒援笔随喜焉以志岁月云。
文化二年太岁次乙丑春正月既望赐紫前立政澹空应廷瑞书于琵琶湖东薝卜园中
凡例
一此论流布者数本互有少异今简其优者而从之。 一私记山家论注本互有同异彼是而此非者依彼改之义涉两可者标之上方两本俱误者敢依义正之。 一论记中引用诸文多取意引之然其义不通者据本文改之。 一私记科目间有缺遗者傍取性庵息公或以曾所闻私补之仍上加△下加」以分之。 一论题私记云金錍论注本云金刚錍论其余并云金刚錍今从注本以有偏权疑碎加之以刚之言也。 一注本不载撰号以起首六字当撰号也今从之不立撰号科盖为是也。
凡例毕
金刚錍论私记会本卷上
唐 天台沙门 荆溪大师 撰
门人 明旷法师 记
日域张府 释 辩才 会
○就文为二初题目次入文解释。
△初又二初题目。
金刚錍论
言金錍者涅盘第八如来性品迦叶问佛云何佛性难见难入佛言如百盲人为治眼故造诣良医良医即以金錍抉其眼瞙一指示之问言见不答言不见复以二指三指示之问言见不答言少见章安云初指如空观故云不见三指譬圆教十住三观分证故云少见别教十住犹未能见也。
○次注解题目。
圆伊金錍以抉四眼无明之瞙令一切处悉见遮那佛性之指偏权疑碎加之以刚假梦寄客立以宾主观者恕之。
言圆伊等者圆伊即金錍并譬三德之教西方伊字犹如铛脚仍有游丝相伴可譬圆教三德不纵不横义通六即见开显理名为佛眼故大经云学大乘者虽是肉眼名为佛眼迷此理教名余四眼烦惑虽多无明摄尽四眼见别由同体无明故以金刚教錍抉四眼之无明令归佛眼种智性外无法故云悉见破偏小执故立刚名绝四离百故梦为表心游理外而立客号缘性决疑乃称为主也。
○次入文解释为三初序分次曾於下正宗三於是下流通初又二初谦己述意二初谦己。
天台沙门湛然自滥沾释典积有岁年未尝不以佛性义经怀。
尝犹曾也以犹用也。
○次述意。
恐不了之徒为苦行。
有二义一迷自己何故以佛性经怀为万行之本二兼他若自他不了并行无理印乃同魔外故云徒为徒者空也。
○次正明功能二初总明佛性。
大教斯立功在於兹。
为显文教所依是故云大。
○次明为诸法归趣二初双举法譬明行法所归。
万派之通途众流之归趣诸法之大旨造行之所期。
○次示自他宗趣。
若是思之依而观之则凡圣一如色香泯净阿鼻依正全处极圣之自心毗卢身土不逾凡下之一念。
百界三千剎那体具故云阿鼻依正全处极圣之自心处犹在也非但凡下在极圣极圣亦在凡下问凡具圣性阿鼻烧煮其性如何答从事从迷有烧不烧从理从悟无烧不烧若尔凡下并事性遍云何答言性遍者谓理性也觉智家性故名佛性如火家性遍於竹木淹破竹木火性何伤烧煮众生性理天然不受衰恼若尔生性佛性如何相即答木性火性本来相即水流竹木火性宛然而无淹失由理在於事故得凡下烧煮之名若全事成理云何彼此若尔涅盘何故对生论性答恐生迷性是故对论约证约理譬如虚空空外无法若尔但烧众生不烧佛性正烧生时其体如何答体性形如空烧热无当烧时达烧烧即非烧顺事受烧性乃随缘理无失没如人缚贼缚恶身心善性随心本不受缚缚亦虚设若执若缚心游天际也。
○次正宗又二。
△初正因体遍四初无情有性三初问答二初立问由。
曾於静夜久而思之思之未已恍焉如睡不觉寱云无情有性。
言静夜等者达事唯性为静无明全在名夜积集此观云久缘理愍物不计性实如睡了说实相实相体寂故云不觉也。
○次正述问答二初问二初总标问人之名。
仍於睡梦忽见一人云仆野客也。
○次述所表。
容仪粗犷进退不恒逼前平立谓余曰向来忽闻无情有性仁所述耶。
粗犷表心游理外不恒表身口疎遗逼前平立表自恃轻他。
○次略答。
余曰然。
△二问答二。
初执涅盘权文为难。
客曰仆霟寻释教薄究根源盛演斯宗岂过双林最后极唱究竟之谈而云佛性非谓无情仁何独言无情有性耶。
○次答二初引古纵斥。
余曰古人尚云一阐提无云无情无未足可怪。
○次引正教示。
然以教分大小其言硕乖若云无情即不应云有性若云有性即不合云无情。
硕大也若云等者迷悟相夺从迷从事谓情无情何性之有从悟从理情无一如孰分彼此更计情无故云不合。
△三问答二初重征。
客曰涅盘部大云何并列。
涅盘部属大乘何故并明墙壁非性。
○次重答二初叙意总非。
余曰以子不闲佛性进否教部权实故使同於常人疑之今具为子委引经文使后代好引此文证佛性非无情者善得经旨不昧理性知余所立善符经宗。
○次引经二初总引证同。
今立众生正因体徧经文并以虚空譬之。
○次正引二初引佛说会正因同。
故三十一迦叶品云众生佛性犹如虚空非内非外若内外者云何得名一切处有请观有之一字虚空何所不收故知经文不许唯内专外故云非内外等及云如空既云众生佛性岂非理性正因。
○次明迦叶设难二初明难由。
次迦叶问曰云何名为犹如虚空佛乃以果地无碍而答迦叶岂非正因因果不二由佛果答迦叶乃以权智断果果上缘了悉皆是有难佛空喻法喻不齐。
如来说圆实果力无畏等答虚空喻迦叶举权教果难使不齐。
○次明迦叶立难二初立难。
故迦叶云如来佛性涅盘是有虚空应当亦是有耶。
○次明佛答二初双标两意。
佛先顺问答次复宗明空。
○次双释二初释初意二初引经权文三义。
先顺问云为非涅盘说为涅盘非涅盘者谓有为烦恼为非如来说为如来非如来者谓阐提二乘为非佛性说为佛性非佛性者谓墙壁瓦石。
○次问出经意有权有实二初问出经意。
今问若瓦石永非二乘烦恼亦永非耶故知经文寄方便教说三对治暂说三有以斥三非故此文后便即结云一切世间无非虚空对於虚空佛意以瓦石等三以为所对故云对於虚空是则一切无非如来等三。
○次重难四初难令空成有顺权智断。
迦叶复以四大为并令空成有故迦叶云世间亦无非四大对四大是有虚空是无对何不名有迦叶意以空无对故有之大也。
初言世间亦无者迦叶见佛对大虚空立世间空世间之空名四大空以为所对大虚之空是一大空以为能对所对空者良由能对故云世间亦无等世间即四大空非四大对即大虚空四大下并四大是有对法对空亦名空大虚体无对对四大应名有故文结云空无对故有之大也例如正因虽譬虚空空非断无亦可类权缘了而得名有文中四空为并初两句牒佛所立四大二句两并难何不名有结空成有初意者非大对大令世亦无(非大即大虚世间即四大)次意者四大有虚无对对大亦有故云何不名有余二如文。
○二明佛顺答。
佛於此后舍喻从法广明涅盘不同虚空若涅盘不同余二亦异。
○三引前结难会归实意。
故知经以正因结难一切世间何所不摄岂隔烦恼及二乘乎虚空之言何所不该安弃墙壁瓦石等耶。
○四辨实正因异权缘了。
佛后复云空与涅盘虽俱非世摄涅盘如来有证有见虚空常故是故不然岂非正与缘了不同。
如来涅盘权教缘了常住虚空即实理正因故不同也。
○次复宗三初出邪空遮於外计三初举来意。
次佛复宗显空非有故恐世人以邪计空为佛性喻更以一十复次而遮其非。
○次正明邪空自有十文。
△初破心所。
初云世人言虚空者名为无色无对不可见佛言此即心所三世所摄语似心所故佛破之世言身内何殊心所。
初言语似等者无色等故似无表色不相应行心所法也一一文云世言者结斥偏执有情为佛性者。
△二破光明。
复次外道言虚空者即是光明佛言亦是色法世言身内何殊色法。
第二计空是光明也。
△三破住处。
有云住处世言身内岂非住处。
第三计空住於空处。
△四破次第。
有云次第世言身内必须随身剎那时运。
第四计空次第不乱故举剎那随灭随空而难世执。
△五破三处。
有云不离三法一空二实三空实佛言若言空者有处无故若言实者空处无故若言空实二处无故世言身内犹阙外计空及二俱。
第五三法者一计空处是空二计实处是空三俱计二皆空。
△六破可作。
有云作法如去舍等世言身没与真相应则同作法。
第六言作法者除物方空类如造作故以除舍而用释之。
△七破无碍处。
有云无碍处佛言有分有具若具分者余处无故世言身内余处则无。
第七言无碍处者显有处无空也言有分有具者如身舍中空名为分空大虚中空是具空也。
△八破与有并合。
有云与有并合佛言合有三种一如鸟投树二如羊相触三如二指已合世言身内如二指合。
第八言与有并合者空与有并也故佛举三义难之虽俱是并并义不同其义自坏初义一动一不动第二二物俱动第三二物俱不动良由有边有空故得二指并合。
△九破器中。
有云如器中空世言身内何异器中。
第九可见。
△十破指处。
有云所指之处佛言则有方面世言身中岂非方面。
第十指处者随指方空不指谁空也。
○三结归。
佛总结云从因缘生皆是无常故此一十邪计虚空非佛性喻是无常故三世摄故。
如文。
○次结示正空。
虚空异彼徧一切处此违迦叶问复宗符空以喻正因。
如文。
○三结责五初责同邪空。
世人何以弃佛正教朋於邪空。
○次责将权果缘了难实因果正因。
云何乃以智断果上缘了佛性以难正因如来是智果涅盘是断果故智断果上有缘了性所以迦叶难云如来佛性涅盘是有。
○三结释引文意。
世人多引涅盘为难故广引之以杜余论子应不见涅盘之文空效世人瓦石之妨缘了难正殊不相应此即子不知佛性之进否也。
○四况出权意。
况复以空譬正缘了犹局如迦叶所引三皆有者此乃涅盘带权门说故佛顺迦叶三皆是有。
○五明圆三性修性不二二初正示。
若顿教实说本有三种三理元遍达性成修修三亦徧。
主伴顺物显覆适时。
○次明权示之意二初正明权示之意。
欲示众生本有正性且云正徧犹如虚空欲赴末代以顺迦叶岂非迦叶知机设疑故佛覆实述权缘了。
○次引教广责二初总责。
此子不知教之权实故涅盘中佛性之言不唯一种。
○次别责二初引佛性异名。
如迦叶品下文云言佛性者所谓十力无畏不共大悲三念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子何不引此文令一切众生亦无何独瓦石。
力等佛性凡下并无何不咸言有情无性独云瓦石而无性耶言十力者一是处非处力佛知一切众生善恶果报处不谬故二业智力佛知一切众生三世诸业故三定力佛知一切众生诸禅定故四根力佛知一切众生上中下根故五欲力佛知一切众生欲乐故六性力佛知一切众生诸性不同故七至处道力佛知一切道至处近远故八宿命力佛知宿命百千万亿劫故九天眼力佛以天眼见诸细色故十漏尽力佛无漏慧四智具足无能胜故无畏者四无畏也一一切智无畏佛自说言是一切智人他莫能坏也二漏尽无畏同前三说障道无畏佛说障能障道无畏相也四说尽苦道无畏佛说圣道能出世间而无微畏也不共者十八不共法也一身无失二口无失三念无失四无异想五无不定心六无不知己舍七欲无减八精进无减九念无减十慧无减十一解脱无减十二解脱智见无减十三十四十五身口意业随智慧行十六十七十八智慧知过去未来现在无碍大悲者大慈大悲也一大慈佛住无缘大慈能与众生世出世乐二大悲能拔众生分段变易生死之苦三念者一不一心听法不以为忧二一心听法不以为喜三常行舍行能说所说无示无闻故名舍也三十二相者一足下安平满二足下千辐轮三手足指纤长四手足指柔软五手足指合缦六足跟具满好七足趺高相称八伊泥延鹿膞肠九平立手摩膝十阴藏如马王十一身纵广等十二一一孔一毛生十三毛青而右旋十四金色光其相妙十五身光面各一丈十六皮肤细软不受尘物十七两足手肩项中七处满十八两腋下安平十九身上如师子二十身端直二十一肩圆好二十二口四十齿二十三齿白而根深二十四牙白而大二十五方颊车如师子二十六咽中津液得味中上味二十七吐舌至发际二十八梵音深远二十九眼色如金精三十眼睫如牛王三十一眉间白毫如兜罗绵三十二顶肉髻八十种好者一无人见顶二鼻高孔不现三眉绀如初月四耳轮埵相成五身坚实六钩锁骨七回身如象王八足去地四寸印文现九爪如赤铜色而细十膝骨坚圆好十一身清洁十二身柔软十三身不曲十四指长圆十五指文庄严十六脉不现十七踝不现十八身润泽十九身不委迤二十身满足二十一识处满足二十二容仪满足二十三住处安无动二十四威振一切二十五一切乐见二十六面不长大二十七容貌正二十八面具满二十九唇赤好三十言音远三十一脐深圆三十二毛右旋三十三手足满三十四手足如意三十五手文明直三十六手文长三十七手纹不断阙三十八恶人见和悦三十九面广姝好四十面如满月四十一随众生意和悦与语四十二毛孔出香四十三口出无上香四十四容仪如师子四十五进止如象王四十六行步如鹅王四十七头如摩陀那果四十八一切声分具足四十九四牙白利五十舌色赤好五十一舌薄五十二毛色红五十三毛软净五十四广长眼五十五孔门相具五十六手足色如红莲华五十七脐不出五十八腹不现五十九腹细泽六十身不倾动六十一身坚重六十二其身大六十三其身长六十四手足软泽六十五面光各一丈六十六光照身而行六十七等视众生六十八不轻众生六十九随众生声而不增减七十说法无差七十一随众生言而为说法七十二发音报众声七十三次第有缘说法七十四一切众生莫尽其辩七十五观无厌足七十六发长好七十七发不乱七十八发旋好七十九发色青八十手足具德此等相好功由万行万行缘理一一互融是故相好等皆佛性也。
○次展转纵难六初举依难正。
若言此是果德众生有此果性果性身土何不沾於瓦石等耶。
果性徧於依正何隔无情。
○次难世人执教偏语。
又若许因有果性者世何但云十方诸佛同一法身力无畏等而不云生佛亦同法身力无畏等使一尘一心无非三身三德之性种耶。
言偏意圆三不并别也。
○三引教三身难。
若言但有果地法身性者何故经云十力无畏乃至相好。
力等相好并徧报应咸遍因果。
○四引经四句难。
又复经中阐提善人四句辨性子云众生有性为何众生有何等性瓦石为复无四句耶。
二人俱有正因性二人俱无不退性善根人有修善无修恶阐提人有修恶无修善此之四句依正总收焉除瓦砾。
○五引偏小五味难。
又第六第九及三十二皆以杂血五味用对凡夫三乘及佛何故佛性在人差降不同。
出名同体异令知权实分途故第六云凡夫如乳须陀洹如酪斯陀含如生苏阿那含如熟苏罗汉支佛佛如醍醐此譬三藏五味三十三云众生如杂血乳须斯二果如净乳阿那含如酪阿罗汉如生苏支佛如孰苏佛如醍醐譬通五味只为教权在人差降人并有情性何不等。
○六引圆佛性难小八正。
又二十七云若修八正即见佛性婆沙俱舍悉有八正乃至诸经咸有道品为修何八正见何佛性故知子不知佛性进否。
○次问权缘了何不言徧二初问。
客曰何故权教不说缘了二因徧耶。
○次答二初明不徧之意。
余曰众生无始计我我所从所计示未应说徧涅盘经中带权说实故得以空譬正未譬缘了若教一向权则三因俱局如别初心闻正亦局藏性理性一切俱然所以博地闻无情无依迷示迷云能造是附权立性云所造非。
言计我我所等者谓於神我计阴能所计一为能四阴为所互计能所亦复如此能谓能造宰主所谓仆从庄严能严所严常等四句随计随着若闻说徧逆其计谓生谤堕苦故云未应等云三因俱局者正亦前后互不相通如别教教道仰信登地中道正因为境也前缘修向后方显藏性者藏谓俗理理即真理若事若行次第不融名藏性局三理初后名理性局故知行性不遍无情即别义也故权教博地宜闻无情无性之说不云依报有性顺彼情计是故云无所除无性即是佛性。
○次远腾一期显涅盘立权所以以判斥迷心。
又复一代已多显顿如华严中依正不二普贤普眼三无差别大集染净一切融通净名不思议毛孔含纳思益网明无非法界般若诸法混同无二法华本末实相皆如涅盘唯防像末谬执分正缘了别指方隅若执实迷权尚失於实执权迷实则权实俱亡验子尚昧小乘由心故暗大教心外无境。
心外无境者无情非性心外有境则非大教大教依正染净唯心以心观心境观无二焉於心外别弃无情。
△三举涅盘问二初问。
客曰涅盘岂唯兼带耶。
涅盘何故兼偏带半。
○次答二初总答。
余曰约部通云一切兼带。
部具四教故云一切。
○二别答五初答出权实。
部中品内或实或权如申迦叶难别为末代一机而已则权实并明若一向权如恒河中七种众生若一向实如三点二鸟三慈十德等他皆准知不可具述如云色常色言岂不收於一切依正何故制空今局限耶世人不知教之权实如二乘人处处闻大尚至法华方信己性悔来至此财非己有此岂非子不知父性耶闻开权已方云口生化生有分故涅盘中犹恐未来一分有情不信己身有如来性及谓阐提未来永断示令知有及以不断岂部内诸文全无顿耶初言七种众生者一阐提二外凡三内凡四四果五支佛六菩萨七佛河譬见思徧观四方譬观四谛并是权也三点从字譬以说二鸟俱游譬常无常二而不二十功德者并初地已上真证功德此例甚多故云他皆准知等父性者譬佛性也言口生等者经云从佛口生从法化生得佛法分。
○次广示圆意。
今搜求现未建立圆融不弊性无但困理壅故於性中点示体徧傍遮偏指清净真如尚失小真佛性安在他不见之空争无常性之有无不晓一家立义大旨故达唯心了体具者焉有异同若不立唯心一切大教全为无用若不许心具圆顿之理乃成徒施信唯心具复疑有无则疑己心之有无也故知一尘一法即一切生佛之心性何独自心之有无耶以共造故以共变故同化境故同化事故故世不知教之权实以子不思佛性之名从何教立无情之称局在何文已如前说。
言不弊等者佛教宗体天然常住终无异辙故云不弊迷理者众故云但困理壅傍遮等者示徧为正遮偏为傍别指他境名净名如未曾观阴心具佛性真如徧净小乘犹观六界之心而真而净岂向外求故云尚失等若信心具真如佛性复疑无情有无无情全是自心则成疑己心之有无也言共造共变者不出二意一者约理造即具二者约事不出三世三世又三世一者过造於现过现造当如无始来及以现在乃至造於尽未来际一切诸业不出十界百界千如三千世间二者现造於现即是现在同业所感逐境心变名之为造以心有故一切皆有空故一切皆空如世一官或畏或爱是亲是怨随福随观随缘不同故使尔耳三者圣人变化所造亦令众生变心所见并由理具方有事用如法界上种种变通亦令众生变心所见可由法体令生无变可由生变使体生灭同佛化境同佛化事佛用若此良由理具生理与佛理何殊但观理具三千一一无非生佛心性心尘法界何有异耶。
○三明建立所以。
余患世迷恒思点示是故寱言无情有性何谓点示一者示迷元从性变二者示性令其改迷是故且云无情有性。
且云者从第二意仍云无情故云且也若从初意一性无二性情一如可从所变而忘其本也。
○四简教分齐。
若分大小则随缘不变之说出自大教木石无心之语生乎小宗。
随缘等者真如随缘性体无变如火随木火性无移全木是性如即佛性。
○五结斥劝信二初譬斥子欲执小道而抗大逵者其犹螳螂乎何殊井蛙乎逵亦道也螳螂者亦云石螂亦云蛣蜣丸粪虫也蛙者小虾蟆也但知井中深广焉测海之无涯。
○次正劝信二初举事劝信三初法。
故子应知万法是真如由不变故真如是万法由随缘故子信无情无佛性者岂非万法无真如耶故万法之称宁隔於纤尘真如之体何专於彼我。
初言由随缘者从事说也。
○次譬。
是则无有无波之水未有不湿之波在湿讵间於混澄为波自分清浊虽有清有浊而一性无殊。
水譬身也波譬用也湿譬体性众生起惑为用如浊水之波如来变化为用如清水之波故云无有无波之水等。
○三合。
纵造正造依依理终无异辙若许随缘不变复云无情有无岂非自语相违耶故知果地依正融通并依众生理本故也此乃事理相对以说。
造依造正俱通生佛合水合波理无异辙合湿性而一若许随缘不变性外无复无情犹云无情有无即是自言违反事理相对者湿譬心性之理波水譬身心之用并譬於事。
○次约理辨迷二初譬二初譬从理。
若唯从理只可云水本无波必不得云波中无水如迷东谓西只可云东处无西终不得云西处无东。
○次譬於迷事。
若唯从迷说则波无水名西失东称。
○次例合二初合情性。
情性合譬思之可知。
初文者情谓事情如波性即理性如水只可得云性本非事情必不得云唯情无性。
○次合无情有无。
无情有无例之可见。
无情有无者无有唯性如水无情无性如波只可得云性无无情必不得云无情无性望譬易解故云可见。
○四内心将顺滥听途说引论再征二初问。
於是野客恭退昃跪而谘曰波水之譬其理实然仆曾闻人引大智度论云真如在无情中但名法性在有情内方名佛性仁何故立佛性之名。
可解。
○次答三初答文无。
余曰亲曾委读细捡论文都无此说或恐谬引章疏之言世共传之。
○次纵而为通。
泛为通之此乃迷名而不知义法名不觉佛名为觉众生虽本有不觉之理而未曾有觉不觉智故且分之令觉不觉岂觉不觉不觉犹不觉耶反谓所觉离能觉耶。
次言迷名等者名谓法佛二名义即名下之旨法从谛理且言不觉佛约观智对法名觉智既已觉境观徧融一体三宝更何差别故净名云佛即是法法即是众生生约心体和合法约心体离染佛约心体觉知体一对殊名三义徧迷名惑旨故云不知等。
○三约果难因二初问。
客曰若尔至佛方会凡离何乖。
初问意者由前云众生无有觉智觉智当有应唯极果凡夫分对亦复何乖离字平声也。
○次答二初正答。
余曰子为学佛为学凡耶理本无殊凡谓之离故示众生令觉彼不觉故觉不觉自会一如故知觉无不觉不名佛性不觉无觉法性不成觉无不觉佛性宁立。
○次判大小二初正判。
是则无佛性之法性容在小宗即法性之佛性方曰大教。
○次举佛性异名反难前义二初双立。
故今问子诸经论中法界实际实相真性等为同法性在无情中为同真如分为两派。
分为两派者诸教之内不见无情为法界等。
○次双难二初难同真如。
若同真如诸教不见无情法界及实际等。
在无情但名法性若在有情名为佛性。
○次难同法性二初引五文。
若在无情但名法性非佛性者何故华严须弥山顶偈赞品云了知一切法自性无所有若能如是解则见卢舍那岂非诸法本有舍那之性耶又云法性本空寂无取亦无见性空即是佛不可得思量又精进慧云法性本清净如空无有相此亦无所修能见大牟尼岂於无性又云无修能见牟尼又真实慧云一切法无相是则真佛体。
在无情中不名佛性者华严诸文何故法佛义无两途故引五文以之为证。
○次结示二初示体同名异。
既真佛体在一切法请子思之当免迷教及迷佛性之进否也故真如随缘即佛性随缘佛之一字即法佛也故法佛与真如体一名异。
○次引证释成二初引佛性论。
故佛性论第一云佛性者即人法二空所显真如当知真如即佛性异名。
破四性名为人空无四假名为法空所空之理体一即佛性也初引论竟。
○次重引华严证情无情即是法界佛性等异名其体无二二初华严。
华严又云众生非众生二俱无真实如是诸法性实义俱非有言众生非众生岂非情与无情二俱随缘并皆不变故俱非有所以法界实际一切皆然故知法性之名不专无情中之真如也以由世人共迷法相名异体一故也。
○次辨同异二初判三义三初判性名在凡在理。
然虽体同不无少别凡有性名者多在凡在理如云佛性理性真性藏性实性等。
○次判法界等名徧通一切。
无性名者多通凡圣因果事理如云法界及实相等。
○三判极证定慧唯在果。
如三昧陀罗尼波罗蜜等则唯在於果。
初略判三义竟。
○次释出修性二初正明修性。
所以因名名佛性等者众生实未成佛得理证真开藏以烦恼生死是佛等性示令修习名佛等性而诸教之中诸名不互立涅盘经中多云佛性者佛是果人言一切众生皆有果人之性故偏言之世人迷故而不从果云众生有故失体徧。
初世人等者谓不顺经示言一切众生有果人依正不二之性也。
○次约於色心示性体徧二初明徧心。
又云徧者以由烦恼心性体徧云佛性徧故知不识佛性徧者良由不知烦恼性徧故唯心之言岂唯真心。
○次明徧色二初示色徧。
子尚不知烦恼心徧安能了知生死色徧色何以徧色即心故何者依报共造正报别造岂信共徧不信别徧耶能造所造既是唯心心体不可局方所故所以十方佛土皆有众生理性心种以性喻空具如涅盘一十复次。
色心不二对迷且分。
○次斥失三初斥。
故知不晓大小教门名体同异此是学释教者之大患也。
○次引权名证。
故身子云我等同入法性及亦得解脱等。
○三寄悟辨迷比决优劣五初约外道。
子初不达余之义旨故闻之惊骇为子申己理合释然故知世人局我遮那唯阴质内而直云诸法是无情者则有二种不如外道外道尚云我大色小我徧虚空叉外道犹计众尘所成亦不直云无情而已。
○次约三藏小乘。
又有二种不如小乘小乘尚云由业力造造徧三界又小乘犹知诸法无常亦不直云无情而已。
○三约通三乘人。
又有二种不如共乘共乘尚知造心幻化幻徧三界又知诸法体性即真。
○四约於别教。
若次第乘故非所拟。
○五引示通塞。
子闻是已亦合薄知教法权实佛性进否。
金刚錍论私记会本卷上
金刚錍论私记会本卷下
唐 天台沙门 荆溪大师 撰
门人 明旷法师 记
日域张府 释 辩才 会
○次解一疑三二初问二初结前。
客曰仁善分别实坏重疑信一切法皆正因性。
重疑者重字平声疑理疑教并决故云也。
○次生后。
而云正中三因种徧修徧果徧又云一尘一心即一切生佛之心性情犹未决。
○次答二初通所迷之意。
余曰良由自昔不善徧揽因果自他依正观於己心心佛众生亦由不闲诸教大旨不晓佛说果德之意不达佛现互融之由。
良由昔观不揽十如因果不揽自他十界不揽依报正报入一念心已心佛及众生无非法界故云不善等又为暗诸教大意归会妙理故云亦由等又缘迷於佛说果德之性令生修习故云不晓等又由不晓佛现神变互融无碍由因观具无非一心故云不达等。
○次引问晓迷四初叙问意。
余欲开导子之情怀更以四十六问而问於子子若能晓余之一问则众滞自消法界融通释然大观洞见法界生佛依正一念具足一尘不亏。
○次正列问。
△二初攻解八初佛性五问。
问佛性之名从因从果从因非佛果不名性。
答初问者因果不二佛性宁偏。
问佛性之名常无常耶无常非性常不应变。
二者佛性常住变不名性。
问佛性之名共耶别耶别不名性共不可分。
三者非共非别共别不二。
问佛性之名大小教耶小无性名大无无情。
四者大小内外其理一如大教所诠性外无法虽云无情情无俱实。
问佛性之名有权实耶对体辨异其相何耶。
五者权体真性遍於六道实教实体必遍三千无非遮那非并非别。
△次约无情五问。
问无情之名大小教耶大教大部有权实耶。
六者无情之名出偏小教设出大教亦权所诠圆实之义性外无法。
问无情无者无情为色为非色耶为二俱耶。
七者言无情无者非极实说极实说者色心不二绝四离百。
问无情色等佛见尔耶为生见耶为共见耶。
八者佛见无情色唯法界生自见异非共离耳。
问无情败坏故无性者阴亦败坏性亦然耶。
九者情阴性常迷谓败坏我土不毁常在灵山身土一如可以为证。
问无情是色法界处色为亦无耶为复有耶。
十者法界之色徧於情无有无理寂。
△三约唯心五问。
问唯心之言子曾闻耶唯只是心异不名唯。
十一者一切唯心并唯一切色。
问唯心之言凡圣心耶若凡若圣二俱有过。
十二者凡圣约事唯心从理若凡若圣二理号殊。
问唯心唯心亦唯色耶若不唯色色非心耶。
十三者心色无二唯即俱唯唯水唯氷二无二体一体总心。
问唯心名心造无心耶唯造心耶二俱有过。
十四者能造所造无二无别。
问唯心所造唯依与正依正能所同耶异耶。
十五者依正不二同异何之。
△四约众生五问。
问众生量异性随异耶不尔非内尔不名性。
十六者众生量异约事为言性非内外无若干也。
问众生惑心性徧不徧神我四句为同异耶。
十七者惑性咸徧百界三千无非三德神我四句约阴色心是故云徧。
问众生有性唯应身性亦法性亦报性耶。
十八者众生性德三因具足如竹中火温身熟食照用及热三性必俱不纵不横此喻可解。
问众生本迷迷佛悟耶佛既悟已悟生迷耶。
十九者众生本迷非已悟之性佛既悟已必无迷如木成火火不成木生佛之性彼彼咸具。
问众生一身几佛性耶一佛身中几生性耶。
二十者若权若实互通互融非数非量。
△五约佛土五问。
问佛国土身为始本耶始本同耶为复异耶。
二十一者佛国土身初后无二依正理一。
问佛土佛身为一异耶一无能所异则同凡。
二十二者身土唯心谁分能所。
问佛土界分生亦居耶为各所居佛无土耶。
二十三者众生土界即佛土界分佛土界分即众生界分众生界分即佛土界分互居互徧。
问佛土所摄为远近耶何土与生一异共别。
二十四者身土皆如寂光土体非近非远余之三土随取不同譬如诸天共宝器食於生成异寂理恒同何近何远。
问佛佛土体为同异耶娑婆之处为共别耶。
二十五者佛佛土体常理无殊娑婆即净非共非别。
△六约果成五问。
问佛成道时土亦成耶成广狭耶不成有过。
二十六者一成一切成一位一切位何隔依正而不能融剎说尘说良由成证彼彼法界广狭何之仍从化仪立尘剎称问成通因果四十二位一具一切用余位为答如一首诗四十二字诵者要须四十二徧方得入心徧徧虽具后后加前一徧咸具四十二字如一成一切成后后方极如须诸位又如暗室大分此暗为四十二品一炷之灯先破一品余四十一品一分粗暗已除故云一破一切破更加一炷破第二品余四十品明亦随徧乃至加於四十二炷细暗方尽一破一切破不失因果诸位仍殊约智论成约惑论破智断不二成破俱时灯生暗灭譬之可解。
问佛成见性与生见处为同异耶离二不可。
二十七者佛究竟成生即约理所见无二能见自殊。
问佛成土成与彼彼成彼彼不成为一异耶。
二十八者一佛土成望他佛成及众生成实无增减生自计异有成不成净名云但以世俗文字数故说有三世非谓菩提有去来今。
问佛成三身与彼彼果及彼彼生为一异耶。
二十九者佛成三身与他果三及生性三天然湛一理无同异。
问佛成身土成何眼智见自他境初后如何。
三十者佛成土成成佛眼智自他境一初后理融。
△七约真如五问问。
问真如所造互相摄耶不相摄耶二俱如何。
三十一者真如约理所造从事事理体一若融若摄其理叵分。
问真如之体通於修性修性身土等不等耶。
三十二者真如之理理体本无生灭修性性常平等。
问真如随缘变为无情为永无耶何当有耶。
三十三者言真如变从迷从末如言水变湿性恒然。
问真如随缘随已与真为同异耶为永随耶。
三十四者随已真如与不随如本体无二迷谓为永悟理非遥。
问真如本有为本无耶与惑共住同异如何。
三十五者真如本有非有非无惑智并如非同非异。
△八约譬喻五问。
问波水同异前后得失真妄同异法譬如何。
三十六者波水名异湿性无殊前后必俱真妄亦尔。
问病眼见华华处空处同异存没法譬如何。
三十七者其名虽殊佛性焉别。
问镜像明体本始同异前后存没法譬如何。
三十八者镜像明体一三俱时体同名异三身三德亦复如是法身譬明应身譬像报身譬体言一则三三不离一一尚非一三何住三三一双亡一三俱寂。
问帝网之譬唯譬果耶亦譬因耶果无因耶。
三十九者华严帝网譬圆心性若因若果何隔异耶。
问如意珠身身在土耶唯在果耶通因如何。
四十者如意珠身譬生众善众善自性性具三千一多身土非前非后不增不减因果咸然非内非外。
△次攻行六问。
问行者观心心即境耶能所得名同异如何。
四十一者一念具足妙心三千所具为境三千能了名之为观。
问行者观心一耶多耶一多心境同异如何。
四十二者观境唯心心无能所能所唯性境观何殊。
问行者观心为唯观心亦观身耶亦观土耶。
四十三者观一念心体徧三千三千唯性性体叵得一多之理同异皆空借以别教假立能所色心不二心体徧收依正总心无二差别。
问行者观心在惑业苦内耶外耶同耶异耶。
四十四者圆观三道即是三德惑即般若业即解脱苦即法身内外斯亡意如前说。
问行者观心心中佛性为本净耶为始净耶。
四十五者言心体净但云性净如云铜体本净实未现於面像虽未现像性亘始终。
问行者观心心佛众生因果身土法相融摄一切同耶。
四十六者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因果身土何隔情与无情一切融通互徧互摄(云云)。
○三指广结要。
如是设问不可穷尽为断子疑且示尔许。
○四征列数之意二初问。
客曰何以不多不少唯四十六。
如文。
○次答四初约利根减数答。
余曰攻惑攻疑攻行攻理通教通义通自通他一问即足。
攻者破也缘理破惑修行达理显教通义若自若他解於一问徧通多问故云即足。
○次答文意。
为对钝根故四十六及对六即分证离为四十一位兼前及后故四十六。
言兼对等者兼前理即名字观行相位四即并究竟即成四十六。
○三明互融。
应知一问亦皆能收余四十五余一一位仍须皆具余四十五乃至无量亦复如是。
问问成极犹如帝珠故云皆具等。
○四述客领解二初领二初略二初领今。
客曰仁所立义灼然异仆於昔所闻。
○次说昔。
仆初闻之乃谓一草一木一砾一尘各一佛性各一因果具足缘了若其然者仆实不忍何者草木有生有灭尘砾随劫有无岂唯不能修因得果亦乃佛性有灭有生世皆谓此以为无情故曰无情不应有性仆乃悞以世所传习难仁至理失之甚矣过莫大矣。
昔谓一一修因别别得果说法度人不晓唯心心外无法法体融妙名为佛故云悞以等。
○次广领四初略责。
余曰子何因犹存无情名。
○二答出今意。
客曰仆乃重述初迷之见今亦粗知仁所立理只是一一有情心徧性徧心具性具犹如虚空彼彼无碍彼彼各徧身土因果无所增减故法华云世间相常住世间之言凡圣因果依正摄尽。
○三印可答前向之所问。
余曰观子所见似知大旨何不试答向之一问。
○四正答前问二初略申答意。
客曰仁向自云若思一问众滞自消仆若答者则以一答徧答众问何一问之有。
○次正命其答二初正命。
余曰请述其旨。
○次答二初略答。
客曰仆还揽向诸问意答若消众滞即名为答何假曲申一一问耶何者众问岂不由仆不受无情有性之说仆今受之此即是答。
○次广答二初抑之令答。
余曰大略虽尔未晓子情。
○次广答二初略述进否。
客曰仁所立义关诸大教难可具陈仆略论之冀垂听览。
○次正领三初领名体因果互融互即遮照自在。
岂非晓最后问三无差别即知我心彼彼众生一一剎那无不与彼遮那果德身心依正自他互融互入齐等我及众生皆有此性故名佛性其性徧造徧变徧摄世人不了大教之体唯云无情不云有性是故须云无情有性了性徧已则识佛果具自他之因性我心具诸佛之果德果上以佛眼佛智观之则唯佛无生因中若实慧实眼冥符亦全生是佛无别果佛故生外无佛众生以我执取之即无佛唯生初心能信教仰理亦无生唯佛亡之则无生无佛照之则因果昭然。
○二领生佛所得同异。
应知众生但理诸佛得事众生但事诸佛证理是则众生唯有迷中之事理诸佛具有悟中之事理迷悟虽殊事理体一。
○三领诸佛体同生自计异。
故一佛成道法界无非此佛之依正一佛既尔诸佛咸然众生自於佛依正中而生殊见苦乐升沉一一皆计为己身土净秽宛然成坏斯在仁所问意岂不略尔。
○次述成二初略述二初述。
余曰善哉善哉快领斯旨实可总知诸问纲格此即已答百千万问何独四十六耶。
○次受旨。
客曰几不遇仁此生空丧必依此见获胜果耶。
○次示广教法二初示。
余曰必欲修习教法未周若不善解一家宗途未可委究行门始末安能徧括教行事理惑智因果依正心法用为凡夫初心观首然子所领似虚其情计子观道犹为罔象。
初言教行等者教谓权实诸教行即偏圆之观事谓诸教俗谛理谓偏圆真理惑即见思尘沙无明智谓大小诸智因即十界如是相性体力作及因缘果谓十界如是果报依即一千国土正谓众生五阴二千世间心即十界识阴心王法谓王外成法虽多差别剎那体含含即实相实相即佛性名异体同凡心依之名学大乘学大乘者虽是肉眼名为佛眼眼必具智知见所依妙心佛性即实相境了境即智智境唯心凡心佛心及众生心性体无二无二即中中体所具即假中体无相即空虽三而一虽一而三亦双亡一三如是圆观凡圣理同未修名理三观圆解无谬名字三观剎那无间观行三观六根清净相似三观初住已上讫至等觉分证三观妙觉一位智断俱圆究竟三观初心观此即五品初之气分也自非博解措心难当故云安能等。
○次征二初正征。
客曰观道者何仁师谁耶法依何耶。
○次答二初答。
余曰岂不闻天台大师灵山亲承大苏妙悟是余师也摩诃止观所承法也以二十五法为前方便十法成乘观於十境十境互发观时进否此观道之大略也诸问且令识十乘初妙境而已余乘诸境不暇论之。
初言天台等者天有六星名三台星此山对之故日天台天台大师俗姓陈氏荆州人也承光托阴神僧告云寄生弘道及乎诞夜夜现神光兼辉邻室七岁口授普门一徧便熟虽父母遏绝不听数往伽蓝而於宅内抄写经像礼忏精诚举身投地怳焉如梦见极高山临於大海山上有一僧招手唤上须臾申臂至乎山足接引令登见所造像在彼殿内而复示之汝当居此汝当终此逮受具足律藏精通意好禅慧怏怏江东无足可问独往光州诣大苏山慧思禅师谘受北面初获顶拜思乃叹云昔与灵山同听法华宿缘所追今复来矣即示普贤道场令入法华三昧诵经行道至药王品诸佛同赞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到此一句寂然入定身心豁开照了法华若高辉之临幽谷达诸法相似长风之游大虚辩类悬河智方日月将以问师师云此证法华中道总持陀罗尼耳於说法人中最为第一故云妙悟余如别传二十五法十法十境等略如佛性观中(云云)初妙境者即前所含一念实境即佛性理是也。
○次明客谘受二初谘受设疑。
客曰善哉仆当慕之以为永劫之仗托也客曰屡闻讲说大乘诸师犹以无情佛性为一别见何耶。
○次答二初答三初法。
余曰此有由也斯等曾睹小乘无情之名又见大乘佛性之语亡其所弘融通之谈而弃涅盘虚空之喻不达修性三因离合不思生佛无差之旨谬敩传习无情之言反难己宗唯心之教专引涅盘瓦石之说不测时部出没之意。
○次譬。
如福德子而无寿命弱丧徒归犹迷本族如受贵位不识祖宗亦如死人而着璎珞用福德为用璎珞为。
福位璎珞譬讲大乘无寿迷祖及死人等并譬迷性弱丧者婴儿失故乡也既少失乡里而迷性族归亦空归譬向宝山而无所得。
○三合结。
法相徒施全迷其本忽遇斯等应以如上诸意问之所弘之典大小乘耶尚失小乘已如前说。
尚失小乘者小乘知心造於三界六道因果灭证法性不言无情。
○次更请为腾权实教旨二初请。
客曰斯失者众闻仁所宗四教释义可得闻耶。
○次答二初文博难谈。
余曰此四教关涉五时牢笼八教十方三世大小乘法咸摄其中岂可卒尔谈其始末。
初言五时等者通历诸味故云关涉五时义该名广故云牢笼八教应知五时约会八教随机机会不同故分五八八徧於五多少分途大而言之不出权实法华开会殊途同归唯一圆乘五八咸妙妙体博远故云咸摄其中言五时者佛初应代托阴摩耶主伴互为纯被大机说圆别法约五味譬名之为乳故涅盘云从佛出十二部经譬从牛出乳以初对初不约浓淡二乘机器於此非宜虽复在座初会口眼并无见无说故譬盲哑便不动寂场冠日托生应乎丈六之质示初成於鹿苑转生灭四谛法轮唯被三藏小乘约味而譬於酪故涅盘云从十二部经出修多罗譬从乳出酪次说方等诸部四教并明叹大褒圆折小弹偏约譬乃名生苏故涅盘云从修多罗出方等典譬从酪出生苏次说诸部般若衍门淘汰不明三藏约譬名为熟苏故涅盘云从方等出般若譬从生苏出熟苏既心渐通泰机情已动次会姓与记舍诸方便唯说圆乘涅盘最后明常仍以权教苏息此之二说咸譬醍醐故涅盘云从般若出涅盘法华譬从熟苏出醍醐即五时也言八教者初说华严未游诸会唯被大机譬如日出先照高山名顿应物现形说次三味名渐法华圆会非顿渐摄余之六教徧在顿渐之中同听异闻互不相知名为秘密若互相知但名不定不定秘密亦不出於藏通别圆对显及定且名为二此之四教名为化方譬如药方藏通别圆喻如药味名为化法约显虽乃有多有少约密不定味味具八三藏灭色归真三乘无复异辙四果乃是声闻之位缘觉共受支佛之名菩萨三祇百劫所修菩提树下三十四心断结成道名佛通谓通学般若共行十地体阴即真发心自行兼人不同故有三乘差别乾慧性地名内外凡八人见地共断见惑并对初果薄地断欲六品思惟对斯陀含离欲地断欲思九品名第三果第七地名已办俱断三界思惟即阿罗汉八支佛地九菩萨地第十佛地后无等觉妙觉初无内外七贤类上非别非圆比下法位天隔约於当分三人行学大同故立通号别教者证诸因果次第修成四十二位三贤十圣初缘界外地上中理别於若藏若通空假非即中道佛性又别圆教故名为别圆人六即即理何殊约事分六不别而别初心毕竟具性俱融境圆智圆修圆性圆故名为圆略示旨归具如别说也。
○二请对权实明性通塞略示纲要二初请。
客曰若尔可能以此四教略判佛性无情有无心造心变具不具耶。
○三答三初答无情有无。
余曰略示方隅斯亦可矣何者自法华前藏通三乘俱未禀性二乘惮教菩萨不行别人初心教权理实以教权故所禀未周故此七人可云无情不云有性圆人始末知理不二心外无境谁情无情法华会中一切不隔草木与地四微何殊举足修涂皆趣实渚弹指合掌咸成佛因与一许三无乖先志岂至今日云无情无。
初言与一许三者口许三车意与一大遂本愿故故曰无乖。
○二答心造心变。
言心造心变咸出大宗小乘有言而无其理然诸大乘中其名虽同义亦少别有共造依报各造正报有共造正报各造依报众生迷故或谓自然梵天等造造已或谓情与无情故造名犹通应云心变心变复通应云体具以无始来心体本徧故佛体徧由生性徧徧又二种一宽广徧二即狭徧所以造通於四变义唯二即具唯圆及别后位故藏通造六别圆造十。
言心造等者国土砂砾同业所感故云共造一一色身妍丑聪钝差别等异名为各造共造正报者约他正报也如共仆使等各造依报者所感田宅眷属随人也宽广徧者理体本然始终无二即狭徧者一念实相法界量同也。
○三答具不具二初正答。
此六及十括大小乘教法罄尽由观解异故十与六各别二别藏见六实通见无生别见前后生灭圆见事理一念具足论生两教似等明具别教不诠种具等义非此可述故别佛性灭九方见圆人即达九界三道即见圆伊三德体徧。
初言十与六者六即六道十加四圣言似等者次与不次约数同十故云似也明具等者教道之中不即观具而为一心故云不诠。
○次问具所以二初问。
客曰如何能摄依正因果。
○次答二初正答具意。
余曰一家所立不思议境於一念中理具三千故曰一念中具有因果凡圣大小依正自他故所变处无非三千而此三千性是中理不当有无有无自尔何以故俱实相故实相法尔具足诸法诸法法尔性本无生故虽三千有而不有共而不杂离亦不分虽一一徧亦无所在。
初言理具者体理含摄如一袋面体具多食巧拙见殊观有明昧亦复如是如一剎那体能毁戒即地狱心体能悭贪即饿鬼心体能无惭愧即畜生心体能謟诳即修罗心体能义让即人道心体能十善即天道心体能自度即二乘心体具慈悲四德即菩萨佛心此十交互即有百界百界十如即有千如千如各有五阴众生国土三种世间千如即有三千世间剎那体具故云具有等因果只是十如凡圣即是十界菩萨佛界为大二乘为小依正即摄三千具已三千名自具余九界三千名他虽徧若空无在不在。
○次问所依部教二初问。
客曰其理必然仆深仰之此为凭教为通依诸部为专在一经。
○次答二初答二初通许初问。
余曰斯问甚善能使其理永永不朽。
○次卷权归实专示妙经二初引经绝叹之境释出性体。
虽则通依一切大部指的妙境出自法华故方便品初佛叹十方三世诸佛所得微妙难解之法所谓诸法实相如是相等。
○次释经意。
当知如是相等即是转释诸法实相以诸法故故有相等以实相故相等皆是实相无相相等皆如。
○次问前三千二初问。
客曰云何三千。
○二答四初总答。
余曰实相必诸法诸法必十如十如必十界十界必身土。
初言诸法者通指界如三千也十如等者未明千如百界但云十如十界身土等故是总答三千如前。
○次引教答释三千。
又依大经及以大论立三世间故有三千具如止观及广记中。
○三结叹。
故知因果凡圣恒具三千是故叹云唯佛与佛乃能究尽满十方界稻麻二乘如恒河沙不退菩萨并不能知此义少分即指前七种人也。
如文。
○四示妙性为本迹三周所显之境二初明为妙经本迹等所托。
是故身子三请殷懃十方三世诸佛开显释迦仰同无复异趣大车譬此宿世示此寿量久本唯证於此根败适复获记由此菩萨疑除损生增道始初发心终讫补处岂有余途并托於此由前四时兼但对带部非究竟故推功法华涅盘兼权意如前说。
○次示性即体辨体功能三初明功能。
当知一乘十观即法华三昧之正体普贤色身之所依也正因佛性由之果用缘了行性由之能显性德缘了所开发也涅盘真伊之所喻也法华大车之所至也。
正因由性证果神用自在缘了智行由性能显性德缘了合名正因性体无殊体即所开及所发也能开能发属修缘了真伊之字本喻涅盘三德佛性圆融七宝大车到性极处举譬对法故并云所也。
○次举例。
诸大乘意准例可知。
故知般若无住行檀华严法界帝网净名入门不二立佛性一乘之异名耳。
○三结劝。
子得闻之可谓久种勤而习之无使焦败愿未来世诸佛会中与子相遇。
○三流通分四初以转说名法供养用申咨受之恩。
於是野客悲喜交集曰投身莫报粉骨宁酬唯以此义随方转说以报所闻如何。
初文者悲昔未闻喜今方悟故云交集。
○次示弘传方轨二初示圣化多端四初令以权助实。
余曰佛有诚诫自可为规经云若但赞佛乘众生没在苦我宁不说法疾入於涅盘寻念方便先小后大此乃以偏助圆方可为说。
○二示令简人。
又云当来世恶人破法堕恶道志求佛道者广赞一乘道此则简人方可为说。
○三令答以大。
然末代施化复未知根亦可如安乐行中但以大答亦可如不轻喜根而强毒之故首楞严中闻生谤者后终获益如人倒地还从地起应运大悲无恼他说。
如喜根菩萨为居士说欲体性即道本性被胜意谤而作摈法喜根知其即现受报强为说於大法毒之为作久远闻法之种不轻四众类例亦然故引楞严以之为证倒地譬因谤堕苦地起譬於远益也。
○四结。
子应从容观时进否将护彼意顺佛本怀。
○次正明化法五初示未禀权教之机逗之以大六初示种性而有三因。
若有众生未禀权教者来至汝所先当语云汝无始来唯有烦恼业苦而已即此全是理性三因由未发心未曾加行故性缘了同名正因故云众生皆有正性。
○次示此三因体量俱徧。
既信己心有此性已次示此性非内外徧虚空同诸佛等法界。
○三示一剎那徧於自他百界三千一多相即体具三德。
既信徧已次示徧具既同诸佛等於法界故此徧性具诸佛之身一身一切身如诸佛之感土一土一切土身土相即身说土说大小一多亦复如是有彼性故故名有性。
○四释世三疑三初疑生无缘了。
若世人云众生唯有清净之性加修万行为功用体故至果时方有大用此乃佛有众生之性不名众生有佛性也三无差别斯言有征寄言说者勿负斯教。
不晓初义。
○二疑性三因不徧三身。
若言众生有正因性与法身等不与报化等者还成众生与众生等何者若除报化犹是众生。
不晓次义。
○三疑性三因体性不具三身三德。
又若言等於有报化之法身其如法身非报化外以是言之故须悉等。
但云等於有报应之法身也。
○五结示三意。
今此示有是示种性示徧是示体量示具是示体德。
略如佛性观中。
○六示令缘理三性为一体三宝发菩提心。
既示三已次令缘於一体三宝发四弘誓进受菩萨清净律仪一一缘向理性三因修行填誓如向所闻种必相续世世生处以人天身佛会再闻而得解脱。
正因即法宝了因即佛宝缘因即僧宝佛性无二故云一体性体觉知即佛性体离染即法性体无诤即僧此之三宝即具百界三千百界三千惟圆佛性性体恒具非物造之名无作境境谓四谛百界三千生死即苦达此生死即涅盘名众生无边誓愿度百界三千具足三惑达此烦恼即是菩提名烦恼无数誓愿断生死即涅盘证圆佛性即佛道无上誓愿成惑即菩提无非般若即法门无尽誓愿知惑智无二生佛体同苦集唯心四弘融摄一即一切斯言有征缘性发心与拔该括离偏小外名为真正四弘属愿愿须行填进受律仪律仪当报人天所缘佛性大乘因兹值佛闻法人天见佛闻法功由乘戒两兼万行乘戒为先故标此二居首余之六度伏惑利生见性证真并酬前愿故云填愿余三如文。
○次示已禀权教之机顺行开显。
若有已禀方便教者若闻若行若伏若断随其所得点示体具故经云汝等所行是菩萨道故法华中五章开权一一但云是法皆为一佛乘故众生闻已皆得种智。
○三用四随逗以文学。
散心讲授者随宜设化。
○四随禅者示其本观三千唯性。
一种观心者从心示之。
○五惮教三初示不轻法。
若有惮教生诤竞者应当语云闻已成种不敢轻汝汝等行道皆当作佛。
○二引文和诤。
故大师判教末云佛法不思议唯教相难解二乘及菩萨尚所不能测何况诸凡夫而欲判此事譬如生盲人分别日轮相欲判虚空界一切诸色像而言了达者毕竟无此事是故有智者各生惭愧心自责无明暗舍戏论诤竞。
○三结劝流通。
大师亲证判已尚自谦喻后辈余今准此一家宗途奖导於子非师亡见子亦顺教如是流行。
○三明梦客辞退。
野客於是欢喜顶受自今永劫唯奉持之所在弘演不违尊命敛容再拜安庠而出。
再拜表五阴圆伏安庠表自行柔和而出表转为他说。
○四体梦归性自他咸一。
忽然梦觉问者答者所问所答都无所得。
梦觉表化功归已能说所听无得故云问者答者等余有料简略如佛性含融中。
金刚錍论私记会本卷下
金刚錍论私记会本跋
荆溪大师撰金刚錍其文不满万言而佛性徧满之旨发挥无余其徒剡川法师为作私记简易明畅可谓善於绍述者矣学台教者不可不究也但憾旧刻脱悞颇多读者病之今兹吾师妙空和尚应众请讲此论於西山光明会上因分会论记合为一本且订正脱悞以便讲演顷者书贾永田某欲寿诸梓因请之和尚以与之云。
时文化二年乙丑春正月 弟子(及粹明凤)谨志
以上为书籍的全部内容,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金刚錍论私记 - (TXT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