彻悟禅师语录 - (TXT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1mb。
书籍内容:

续藏经 彻悟禅师语录
 清 了亮等集

彻悟禅师语录序

  世之称净业者。自晋远法师始。仰体佛慈。大启度门。凿池植莲。建堂立誓。於时十八贤众百二十三人。得自在力。念而无念。无生而生。心印递传。迄至於今不坠。有彻悟禅师者。法门之元嗣也。夙具定慧。参契渊微。始则悟圆觉一经要义。继则了解三藏十乘妙旨。尽弃旧习。专注净业。虚其衷。平其气。历廿载如一日。无退转心。克遂西生之愿。是以圆信圆解饶益众生者。即以之证弥陀法界。遗集具存。读之而益信师之所言。曰愿。曰信。曰行。曰罪业忏除。曰善根成熟。要惟兢兢於一心之生者。横徧十方。竖穷三际。心之广也。虑坠偏小。发大菩提。心之宏也。任运感业。合道转业。心之权也。清珠浊水之投。种瓜种豆之获。铸金成面之具。心之源也。经所称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二语。尤反覆求详。三致意焉。又谓一寸时光。一寸命光。欲后之学者。於恒河沙数中。履捷行简。速出生死之关。共证安乐之境。拯拔群迷。胥登彼岸。其意亦何厚乎。师平昔於语言文字。不欲究心。然偶一拈唫大之总摄无余。细之圆融无碍。对机立教。真理兼包。如阿伽陀药。无病不疗。如如意珠。无愿不满者。其如斯乎。余窃念宗教两门。语录浩如烟海。疏经注义。法旨昭明。而净业之修。为入道之正轨。自龙舒大佑诸集外。言者阙如。宜师言之不可湮没也。师之高弟松泉。以是集付刊。问序於余。余即师文之奥衍者。申言之。是为序。
  三宝弟子诚安谨识

自序

  余自乾隆癸巳。住持京都广通寺。领众参禅。间有东语西话。笔以记之。至丁卯岁。以宿业深重。多诸病缘。因思教乘五停心观。多障有情以念佛治。且此一门。文殊普贤等诸大菩萨。马鸣龙树等诸大祖师。智者永明楚石莲池等诸大善知识。皆悉归心。我何人斯。敢不归命。於是朝暮课佛。而禅者愿随者颇伙。因顺时机。且便自行。遂辍参念佛。时门墙见重者。谤焰四起。余以深信佛言。不顾也。十余年来所有积稿。一旦付之丙丁。不意为多事禅者。於灰烬中拨出若干则。然百不存一矣。嗣后为业风所吹。历主觉生资福两剎。为虚名所误。往往有请开示索题跋者。迫不得已而应之。日久岁深。复积成卷。戊辰夏。李居士逢春在山听讲。闻法有悟。遂欲付之剞劂。余曰不可。身既隐矣。焉用文为。此世间隐者之言尚然。余已栖心净土。复何文字可留。居士坚请不已。爰弁数语。用示皆不得已之言也。
  嘉庆岁次庚午九月重阳后三日。讷道人书於资福二有丈室。

念佛伽陀序

  讷堂老人。率众精修持名法门。备极诚恳。於广通觉生两兰若。历有年所。兹乙卯冬。复以教义宗乘。各咏偈百首。阐其要妙。举以示众。如辈当时一闻心荡神怡。若深有领会焉。因仰体老人为众苦心谆谆如是。若不记录。久必湮没。遂寿之梨枣。庄成数卷。以备诸同志者共为参味云尔。
  嘉庆元年岁次丙辰佛欢喜日。受业弟子心雨稽首谨题。

  彻悟禅师语录目次

卷上

  示众

  普说

卷下
杂着
  般若净土两门大义  西有解  华严经节略要旨  楞严二决定义  楞严顿歇渐修说  金刚经实无有法发菩提心说  楞严经知见无见说  一乘决疑论说  相相离相心心印心略解


  净土津梁跋  跋德全禅人血书莲华经  跋明初禅人血书莲华经  书莲华经普门品后  二有室跋  跋禅人勇建血书楞严经庄严净土

书问
  覆香严居士书  答江南彭二林居士  与端一李居士书


  念佛伽陀(门人了如等述录教义宗乘各百偈)  彻悟禅师行略
  彻悟禅师语录目录(终)

  

  彻悟禅师语录卷上

    嗣法门人 了亮等 集

  示众
  普说

  一切法门。以明心为要。一切行门。以净心为要。然则明心之要。无如念佛。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此念佛。非明心之要乎。复次净心之要。亦无如念佛。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清珠下於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於乱心。乱心不得不佛。如此念佛。非净心之要乎。一句佛号。俱摄悟修两门之要。举悟则信在其中。举修则证在其中。信解修证。俱摄大小诸乘。一切诸经之要。罄无不尽。然则一句弥陀。非至要之道乎。
  吾人现前一念之心。全真成妄。全妄即真。终日不变。终日随缘。夫不随佛界之缘。而念佛界。便念九界。不念三乘。便念六凡。不念人天。便念三途。不念鬼畜。便念地狱。以凡在有心。不能无念。以无念心体。唯佛独证。自等觉已还。皆悉有念。凡起一念。必落十界。更无有念出十界外。以十法界更无外故。每起一念。为一受生之缘。果知此理。而不念佛者。未之有也。若此心能与平等大慈大悲依正功德。以及万德洪名相应。即念佛法界也。能与菩提心六度万行相应。即念菩萨法界也。以无我心与十二因缘相应。即念缘觉法界也。以无我心观察四谛。即念声闻法界也。或与四禅八定。以及上品十善相应。即念天法界也。若与五戒相应。即念人法界也。若修戒善等法。兼怀瞋慢胜负之心。即落修罗法界。若以缓软心。念下品十恶。即堕畜生法界。或以缓急相半心。与中品十恶相应。便堕饿鬼法界。若以猛炽心。与上品十恶相应。即堕地狱法界也。十恶者。即杀。盗。淫。妄言。绮语。恶口。两舌。贪。瞋。邪见是。反此则为十善。当密自检点日用所起之念。与何界相应者多。与何界相应者猛。则他日安身立命之处。不劳更问人矣。
  一切境界。唯业所感。唯心所现。即其现处。当体即心。凡在有心。不能无境。不现佛境。便现九界之境。不现三乘之境。便现六凡之境。不现天人鬼畜之境。便现地狱境界。佛及三乘所现境界。虽有优降不同。要皆受享法乐而已。三界诸天所现之境。但唯受用禅定五欲之乐。人道之境。苦乐相间。各随其业。多少不同。鬼畜之境。苦多乐少。至於地狱。则纯一极苦。如人梦中所见山川人物。皆依梦心所现。若无梦心。必无梦境。设无梦境。亦无梦心。故知心外无境。境外无心。全境即心。全心即境。若於因中察果。当须观心。设於果处验因。当须观境。故曰未有无心境。曾无无境心。果必从因。因必克果。苟真知此心境因果一如不二之理。而犹不念佛求生净土者。吾不信也。
  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十六字为念佛法门一大纲宗。若真为生死之心不发。一切开示皆为 ............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TXT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彻悟禅师语录 - (TXT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