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师传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39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序 言
这三篇关于巴尔扎克、狄更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习作尽管都是在十年之内完成的,但把它们汇集在一本书里却并非出于偶然。三篇文章一致的目的是试图把19世纪的三位伟大的长篇小说家,按照我的意思,是三位绝无仅有的长篇小说家,当作典型突显出来。他们的个性对照鲜明,可以互相补充,也许能把长篇小说这一叙述事情的世界塑造者的概念提升到一种清晰的形式。
我在这里把巴尔扎克、狄更斯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称之为19世纪绝无仅有的伟大长篇小说家,这样突出他们,忽视了歌德、高特弗里特·凯勒、司汤达、福楼拜、托尔斯泰、维克多·雨果
(1)
和其他作家个别作品的伟大,他们有的作品往往远远超过,特别是巴尔扎克和狄更斯的个别孤立的作品。因此我想,必须明确界定我心里对一部长篇小说的作者和长篇小说家之间,不可动摇的区别。说到底,在最高意义上只有百科全书派的天才,包罗万象的艺术家才能充当长篇小说家。他——在这里,作品的广度和人物的丰富成为论据——塑造整整一个宇宙,用自己的典型人物,自己的万有引力法则和自己的星空在尘世的天地之外,另外创造一个自己的世界。他竭力用自己的特性,孕育每一个人物,每一个事件,结果这些人物和事件不仅对他而言是典型的,便是对于我们,也因为这些人物、事件给人的印象深刻,栩栩如生,往往诱惑我们以它们来命名事件和人物。所以我们会这样形容鲜活的生活中的人们:一个巴尔扎克的人物,一个狄更斯的形象,一个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性格。这三位艺术家,每人都通过他众多的人物如此一致地创造一个生活法则,一个人生观,结果通过他就出现了一个新的世界形式。表现这种最为内在的法则,和在隐蔽的统一之中的人物性格,是我这本书的真正的企图,本书并未写明的副标题可以叫做:长篇小说家的心理学。
这三位长篇小说家各有自己的天地。巴尔扎克的世界是社会,狄更斯的世界是家庭,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世界是个人也是众人。比较他们各自的天地,可以看出他们的区别。但是从来没有把这些区别转化为评价的高低,或者对一个艺术家的民族因素作出褒贬予以强调。每个伟大的创造者都是一个整体,按照自己的尺度,确定自己的界限和自己的分量;在一部作品中,只有一个特殊的分量,没有一种在公正的天平上称出来的绝对的分量。
这三篇文章以了解作家的作品为前提:它们不是导论,而是精炼、浓缩、萃取。因为这三篇文章凝练压缩,只能把我个人感到是本质的东西当作认识展现出来;我最感遗憾的是,在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文章里必然会有一些欠缺、不足,陀思妥耶夫斯基就和歌德一样内涵广袤无垠,即使篇幅无限宽阔,也难以全部包容涵盖。
我很乐意在一位法国人,一位英国人,一位俄国人的宏伟形象旁边也加上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德国长篇小说家的肖像,一位叙事的世界塑造者的肖像,就像我在称呼长篇小说家时赋予他的那种崇高的意义。但是无论现在还是过去,我都没有找到一个作家适合那最高的级别。要求未来出现这样一位长篇小说家,向这位还身在远方的大师致以问候,也许这就是本书的意义所在。
萨尔茨堡 1919年
--------------------
(1)
约翰·沃尔夫冈·封·歌德(1749—1832),德国著名的诗人、思想家、文学家和科学家。《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及《威廉·迈斯特的漫游时代》的作者。高特弗里特·凯勒(1819—1890),瑞士德语作家,其代表作为《绿衣亨利》。司汤达(1783—1842),法国小说家,《红与黑》的作者。古斯塔夫·福楼拜(1821—1880),法国小说家,《包法利夫人》的作者。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作家,《安娜·卡列尼娜》的作者。维克多·雨果(1802—1885),法国作家,《巴黎圣母院》的作者。
译者前言
奥地利著名作家斯台芬·茨威格(1881—1942)多才多艺,十七岁作为诗人登上文坛,接着又作为剧作家名闻遐迩,到他五十一岁寿辰时,他可以不无得色地在自传《昨日世界》中提到,有位“不速之客”造访他家,那就是“成功”。他的中短篇小说脍炙人口,连高尔基也介绍苏联出版社为他出版俄文全集,他的历史人物传记《约瑟夫·富歇——一个政治性人物的肖像》的成功,显示了茨威格文学创作的另一根坚实的支柱,与中短篇小说并列的作家传记和人物传记。一时间,茨威格成为雅俗共赏世界闻名的杰出作家,多种文字的译本广为流传。连茨威格本人也知道他的小说已有中文译本。
《三大师》是斯台芬·茨威格酝酿多时,撰写十年而后完成的作品。创作的时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和大战期间,但是前期工作却更加长远。早在中学时代他就广泛阅读各国的文学报刊,他掌握的法文、英文、意大利文和西班牙文使他可以直接阅读有关国家的文学著作。上了维也纳大学之后,又转学到柏林,虽然像他在自传《昨日世界》中所说的,上了“人生大学”,接触社会,游走四方,向名家大师虚心学习,从现实生活中汲取滋养,但这并不妨碍他认真学习各国文学中的经典著作,从中学习前辈和同辈的成功经验。但是学习并非盲目模仿,奴性抄袭,在广泛阅读之外,还需深入研究,细心比较。就是在这基础上,他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命题:谁是世界上最伟大的长篇小说家。他为长篇小说家下的定义乃是:蔚为壮观的一系列长篇小说的作者。这些作品创造了我们现实世界之外的另外一个世界。大师笔下的世界,不是一两部成功的长篇小说,而是一系列出色的长篇小说。
这个命题之所以大胆,因为要实现它,非常困难。政治上,茨威格要顶住排山倒海,狂风恶浪似的民族主义潮流。茨威格写作此书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交战各方受民族主义毒雾的影响,否定敌对国家的一切。战争打响后,民族主义狂潮泛滥,群众歇斯底里发作,经过舆论媒体和作家诗人的推波助澜,邻人成为仇寇,朋友变成冤家。法国教授宣称贝多芬是荷兰人,而德国教授宣称但丁是日耳曼人,莫扎特、瓦格纳被赶出法国和英国的音乐厅,莎士比亚被逐出德国舞台,老实巴交的生意人在信封上钤上“上帝惩罚英国!”的印章,上流社会的妇女们发誓赌咒(致函报纸)她们一辈子再也不说一句法文。三流诗人利骚尔写的一首《仇恨英国之歌》迅速流传,不胫而走,诗人为此获得德国皇帝颁发的红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三大师传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