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的生命线:人类基因组计划的传奇故事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1.52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共同的生命线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传奇故事

[英]约翰·苏尔斯顿 [英]乔治娜·费里 著

杨焕明 刘斌 译

中信出版集团

目录
译者序
中文版序
英文版序
引子 心动时刻
第一章 始于蠕虫
第二章 按图索骥
第三章 书生言商
第四章 舍我其谁
第五章 谁与争锋
第六章 政治游戏
第七章 真相大白
第八章 共同的生命线
译后记 四海之内一线牵
谨献给国际人类基因组测序联盟
20世纪70年代的分子生物学实验室,悉尼·布雷内追踪线虫(图1)谱系的计划得以实现。我的笔记本上画满了分裂细胞的草图(图2)。鲍勃·霍维茨(图3)和朱迪丝·金布尔(图4)也参与了线虫谱系的工作,并且随后在美国建立了他们自己的实验室。悉尼(图5左)接替马克斯·佩鲁茨(图5右),在1979年成为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的主任。
弗雷德·桑格发明了双脱氧法DNA测序法(图6)。当弗雷德(图7右)于1983年退休后,他的助手艾伦·库尔森(图7左)加入了我们小组,共同在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的6024号房间(图8)拥挤的环境中工作,开始绘制线虫的基因组图谱。
鲍勃·沃特斯顿(图9)从1985年开始和我们合作,从那时起我们就一直共同工作。尽管看起来并不显眼,但我们挂在冷泉港会场的线虫基因组图谱(图10),揭开了大规模国际基因组测序进程的序幕。比尔·桑德森在1990年的《新科学》杂志上画了一幅卡通画来庆祝这一事件(图11)。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的新主任阿伦·克卢格(图12)全力支持我们的工作。
吉姆·沃森(图13,右,同悉尼·布雷内在一起)是人类基因组计划最初的领导者。1992年,威康信托基金同医学研究委员会一起在辛克斯顿建立了桑格中心,那里的实验室里装满了测序仪(图14),一天24小时昼夜不停地运转,读取人类的DNA序列(图15)。
桑格中心由管理委员会(图16)运作,2000年,委员会的成员包括:(前排左起)简·罗杰斯、约翰·苏尔斯顿、戴维·本特利、理查德·德宾、(后排左起)巴特·巴雷尔、默里·凯恩斯、艾伦·库尔森、迈克·斯特拉顿。在百慕大召开的第一次国际战略会议上,这张手写的透明胶片(图17),确立了人类基因组数据免费使用的原则。
克林顿总统,在克雷格·文特尔(图18左)和弗朗西斯·柯林斯(图18右)的陪同下,于2000年6月26日,宣告了人类基因组草图的完成,并宣称那天是“一个划时代的日子”。在伦敦,迈克·德克斯特(图19右)和迈克尔·摩根(图19中)忙着回答问题。托尼·布莱尔(图20)同大家一起分享这一重大时刻。
在2000年10月于费城进行的测序中心峰会上,我们正紧密策划着草图的发表(图21从左到右为:理查德·吉布斯、埃文·艾克勒、弗朗西斯·柯林斯、埃里克·兰德)。文章最终于2001年2月发表(图22)。2月12日,在华盛顿的新闻发布会上,埃里克·兰德(图23,右)详细解释了谁做了些什么,以及如何完成的。
在人类基因组项目的未来命运渐趋明朗以后,我于2000年退休,桑格中心的同事们以童话剧的形式,给了我一个完美的告别仪式(图24)。我的继任者是从休斯敦贝勒医学院来的阿伦·布拉德利(图25,右)。
测序仍在进行,但中心已经把注意力转向生物学问题,如迈克·斯特拉顿(图26)关于癌症遗传基础的研究。与此同时,基因组也融入当代的文化中,2001年2月,艺术家马克·奎因(图27,右)在为国家肖像画廊所创的新作当中,使用了他的DNA。
译者序
在编写《基因组学2016》教科书之际,有幸重拾并再次拜读约翰·苏尔斯顿爵士的这本书。
本书中文版的初次发行已过十载,今日重读,别有一番滋味。不得不说,只有请大家亲自翻开并认真阅读这本并不很厚却饱含作者心血的书,才能让大家更好地回顾和理解“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前前后后的历史和作者事无巨细的辛勤与辛劳,记住这段迄今仍令人心潮澎湃的过往。
本书主要有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作者阐述自己是如何由一个天生便对科学充满好奇的学生成长为线虫研究领域的翘楚,因此而获得诺贝尔奖这一殊荣,却在当时转向人类基因组研究的心路历程。自己至少在十多年里已引用上千次,并将之奉为基因组学这一学科的支柱和理念的经典“语录”——“生命是数字的(Life is Digital)!”,即源于本书中的一段原话。我迄今还清楚地记得当时“豁然开朗、拍案叫绝”的那种年轻人才有的激情;第二部分是从科学、社会和伦理等多角度,全面、客观地描述了“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从酝酿、提出、讨论、实施直至最后完成过程中的很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有关“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的争论从未停歇过。其中很多交锋,与其说是技术路线方面的,或是学术观点,或是功过归属的争论,还不如坚定地说,首先便是道义和伦理的争论。正是由于作者和他同道的坚持,才有了“共需、共有、共为、共享”为主体的“人类基因组计划精神”,才形成了现在基因组学领域的“行规”——“免费即王道”。对这一点,当时曾众说纷纭,现在仍难有定论。我们可以借由此书,更加密切地关注这一争论的走向。
向大家推荐本书的另一动机是,据我所知,本书是迄今为止唯一一本由美国人之外的当事人撰修的详细描述“国际人类基因组”的著作。我们有幸重新发现其科学和历史价值,这是吾等之幸,亦是本书之幸。
正是出于这样的目的,我们根据当年初译的中文版原稿,对照英文原版做了较大程度的订正。作为科普书籍,送亲赠友,以飨读者。
这本书的发行得到了大家的支持,我们也希望此书没有辱没作者的初衷和心血。
相信本书的读者会从中收益良多。
杨焕明 夏志 王晓玲
2016年5月,于北京
中文版序
这本书能够在中国出版,呈献给所有的中国基因组学研究者,令我们满怀欣喜,并引以为荣。
在此要特别向杨焕明教授及他的同事致敬,他们为国际基因组计划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在人类基因组计划中,他们出色的工作提升了这项计划的国际地位,同时也确保了全人类得以共同拥有这一成果。在水稻全基因组的测序工作中,他们公开了许多对于 ............

书籍插图:
书籍《共同的生命线:人类基因组计划的传奇故事》 - 插图1
书籍《共同的生命线:人类基因组计划的传奇故事》 - 插图2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共同的生命线:人类基因组计划的传奇故事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