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道者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34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问道者——周辅成文存
赵越胜
中信出版社
著 者:赵越胜
策划推广:中信出版社(China CITIC Press)
出版发行: 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市朝阳区惠新东街甲4 号富盛大厦2 座 邮编 100029)
(CITIC Publishing Group)
开 本:880mm×1230mm 1/32
印 张:9.5
字 数:186千字
版 次:2012 年5月第1 版
书 号:ISBN 978–7–5086–3295–7/ I·287 / I·288
定 价:38.00 元
目录
序 清流绝响——周辅成先生文存读后
中外道德观念的开端——古代“义”与“仁”观念的转化
孔子之前的“仁”
“仁”德之前的“义”
外国道德观念开端时的“义”“仁”
总结
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
道德来源论——天生人成
道德原理与德行论——中庸及其应用
三类人与三类道德
结论
戴震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
一
二
三
戴震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
唐君毅的新理想主义哲学
论《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
论《道德自我之建立》
吴宓的人生观和道德理想
生活的根基
人生的价值
道德的理想
近代哲学家、政治思想家的人性论与人道主义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性论与人道主义
启蒙时期的人性论与人道主义
19世纪的人性论与人道主义
论莎士比亚的人格
莎翁人格的来源与生活的开展
莎士比亚人格的类型与情调
克鲁泡特金的人格——读《克鲁泡特金自传》后
一个新的感想
一部特别的自传
从春光明媚到狂风暴雨
一个伟大人格的痕迹
余话
许思园的人生境界和文化理想
一
二
三
四
回忆唐君毅先生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我所亲历的二十世纪
《论人和人的解放》后记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人间野语:这个世界可爱吗
序 清流绝响——周辅成先生文存读后
赵越胜
思享家丛书推出了《问道者——周辅成文存》,徐晓命我为周先生的文存写几句话。虽说随先生读书有年,但对先生的思想学问远未了解透彻,学习先生思想本已绠短汲深,置喙先生著作更属自不量力,只能就先生文集的编选原则和读后感想略说几句。
文存共收十三篇文章,大致可分四个单元。
其一,关于道德哲学的讨论。周先生一生致力伦理学,道德哲学是他用力最勤的领域,《论中外道德观念的开端》详述“仁”与“义”,即现代人所谈的“爱”与“公正”,其立意在道德哲学之根本处。《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则专论“一切伦理学问题的提出者”亚里士多德的思想。《戴震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讨论中国古代哲人有关人性、人情与统治者的关系。《唐君毅的新理想主义哲学》和《吴宓的人生观和道德理想》则探讨现代中国思想者在深化中国伦理学思想方面所获的成果。
其二,以不同角度观察西方道德哲学。《近代哲学家、政治思想家的人性论与人道主义》鸟瞰从文艺复兴到十九世纪西方人道主义思想的流变与传承。《论莎士比亚的人格》,则是从西方文学经典中观察道德人格的典范之作。《克鲁泡特金的人格》则指明爱与人道如何在西方哲人身上焕发出蓬勃生命力。
其三,忆友人。《许思园的人生境界和文化理想》、《回忆唐君毅先生》两篇文章中记述的那些诚挚又高贵的友谊,令人高山仰止。
其四,个人回忆与反思。《我所经历的二十世纪》记载一位世纪老人一生求索的过程,《<论人和人的解放>后记》表明先生老骥伏枥的赤诚,《人间野语:这个世界可爱吗》,则是老人撼人心灵的反思。
我希望这四个单元能大致勾勒周先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问道精神。 读周先生的著作,不免会想起他们的这一代学人。二十世纪中国社会转型的急风暴雨,几乎将他们连根拔起。如果说问学于民国时代的这批学人,尚能稍葆中华文脉之绪余,而一边倒地学习苏联之后,他们的命运只能是“高柳晚蝉,说西风消息”(《姜白石·惜红衣》)。新时代移植过来的意识形态和中华人文传统格不入。传统士林的那一套伦理规范枝叶凋零,民国以来的这一代学人也是“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不过,周先生却有点特殊。虽然他也曾诚心诚意地脱衣洗澡,却总抹不掉古代圣贤点燃在心的那一点星火。一时间操着不熟练的时兴词语,练着一门新“外语”,却在更深夜阑时,又和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聊个没完。他不像有些老先生,能横下心来“硬转”,总有点瞻前顾后,左右彷徨。有时心里也责怪自己“跟不紧”,可回来再读读圣贤书,索性下决心当个“不懂事儿”的人。他对那些摇摇摆摆、见风使舵的新潮人士,骨子里鄙夷得很。可天网恢恢,他也只能讷讷其言,顾左右而言他。但他绝不去阿谀逢迎,主动浑水,自觉不自觉地坚持着那点清流风骨。就是这点清流的气质让我们这些“生在红旗下、长在新中国”的人依稀得见中华士人的身影。
“清流”一词不见于中华士林久矣。前些年,似曾见有“文化名流”对之痛加抨击。人在浊流,清流一词便格外刺目,让那些贪婪的眼睛不舒服。
所谓清流,指那些恪守儒家基本信条的士人。汉末清流主将范滂与中常侍王甫辩诘,引孔子的话,说“见善如不及,见恶如探汤”,自己“欲使善善同其清,恶恶同其污”,这就点明了清浊流泾渭之分的意义。他慨然叹道:“古之循善,自求多福,今之循善,身蹈大戮。”显然,他以善恶之分表明了清流理想:以古圣贤阐明的善道规范自己的修为,抗击现实中的恶势力,实现国泰民安的治世。所以清流诸公,居庙堂,则勤勉朝政,提携直士,用儒家大义,督促天子循道行事;处江湖,则指拨朝政,品评公卿,用自身的人品为世人树立楷模。这种理想一时间应者云集,“婞直之风,于斯行矣”,竟使“自公卿以下,莫不畏其贬议,屣履到门”。
清议之名大行于汉末,但清浊流两分于士林,则早见于先秦诸子。孔子之斥“乡愿”为“德之贼”,而这些乡愿也有士人的面貌。荀子分辨更为详细,他所谓“古之仕士”、“古之处士”(《荀子·儒效》),皆是他托古以彰心中士的理想。符合这个理想的人,荀子称之为“士君子”,士君子便是清流。荀子对士之内在规定性最明确的要求是“从道不从君”。士参与政治,要以儒家的基本价值追求、仁义之道为依归。这便是孔孟在荀子之前所确立的基本士则:“士志于道”。
在儒家眼中,道既代表一种形而上的终极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问道者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