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邦大治:新加坡的国家基本制度建设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4.27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总序
中国政治学和比较政治发展理论是双向互动的关系。一方面,比较政治发展理论为中国政治的研究提供了概念、理论、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政治学的重建,一直依靠从西方的“取经”。在政治学的理论和概念上,当下中国政治学讨论的热门话题往往也是由比较政治学引入的(如“中产阶级”“社会资本”“公民社会”等)。现有对中国政治的实证研究,大部分依靠从比较政治发展理论推导出来的假设,在中国政治丰富的材料中,通过实证的角度进行证实或者证伪。因此,比较政治发展理论为中国政治的研究提供了多方面的养料。另一方面,由中国政治推导出来的经验、理论和方法,也促进了比较政治发展理论的创新和完善。现有的比较政治发展理论,主要基于西方社会的研究,其中往往隐含了一些未经言明的基本预设。这些基本的预设符合西方社会的实际,但是又不可避免地具有偏见和盲点。而基于中国政治研究的成果,可以有效对这些偏见和盲点进行反省,展开进一步的讨论,从而提炼升华出新概念、新理论和新的研究方法。
在今天这样一个全球化时代,中国政治发展如何处理好国际经验与本土经验的关系,如何在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政治发展比较中发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如何从自身发展困顿中突围,在改革中加快行进的步伐,成为我国政治学界面临的新课题。一个与世界联系越来越紧密却又充满许多机遇和挑战的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地需要对其他国家政治发展有深入的体察,需要从全球比较政治的视野来观照自己的政治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体察到这一情势,筹划、组织了“中国政治发展与比较政治”这套丛书,内容涉及政治学理论、比较政治制度、中国政治等学科领域,丛书作者大都是我院政治学系的中青年学术骨干,这套丛书是他们在自己相关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其中相当大一部分是在他们博士学位论文的基础上修改、加工而成。经过我院学术委员会的推选,将陆续列入出版计划。学无止境,我们期望这套丛书的出版,能够增进政治学界的学术交流,为不断促进政治学的繁荣和中国政治发展作出有益的贡献。
中国人民大学在国内最早开展政治学的研究与人才培养,迄今一直保持为该领域国内最具优势地位的大学之一。经过几代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人的努力,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科形成了自己的鲜明特色。一是注重基础理论研究。政治学是一个理论性很强的学科,注重基础理论的研究,是中国政治学发展的基石。当下中国政治学研究中的基础理论研究薄弱,理论创新不足,没有形成自己的科学的政治学体系,对重大的现实问题没有提出有说服力的理论阐释。中国政治学必须下大工夫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创建自己的政治学体系。基于以上认知,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系围绕着政治学基础理论中的重大命题,如国家理论、民主理论、主权理论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二是注重现实问题研究。政治学本质上是治国安邦、经世致用之学,关注现实问题的研究是中国政治学的生命力之所在。政治学者应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紧紧抓住中国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根据现实社会提出的要求,确定研究任务,为现实政治服务。中国人民大学历来就有理论联系实际的传统,政治学也不例外。在政治学研究中非常注重对当代中国政治发展中的现实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为党和国家提供决策咨询服务。
丛书的策划和出版得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领导的大力支持。对此,我们表示衷心的感谢。本成果受到中国人民大学“统筹支持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专项”(原“985工程”)的支持,对此我们也深表谢意。
由于政治学在我国的发展时间不长,学科体系尚不成熟,许多基本概念和范畴也未能达成共识,作者的观点难免有偏颇之处,敬请专家、同行和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中国政治发展与比较政治”丛书编委会
2015年5月
目录
序
引言
第一章 逐鹿之地
一 帝国逐鹿东南亚
二 “间接帝国”的例外
三 从“重返”到“退场”
四 帝国与东南亚区域秩序
第二章 国家奠基
一 公共部门的本地化
二 政治体系的适应性
第三章 资源汲取
一 行政主导的发展型政府
二 阶层分化与税收结构
三 量入为出的公共开支
第四章 人心濡化
一 形塑国族认同
二 缔造核心价值
三 凝聚执政共识
第五章 政党统领
一 政党与官僚之间
二 政党统领国家
三 主动纠错与自我更新
第六章 规管经济与社会
一 国家规管市场
二 政府协调劳资
第七章 可持续的再分配
一 嵌入、脱嵌与马太效应
二 “反福利依赖的福利国家”
三 福利认证与可持续再分配
第八章 双轨吸纳
一 双线吸纳基层
二 分类吸纳精英
三 营造双轨政治
第九章 利益整合
一 议程设置的代际变化
二 立足整体谋长策
三 积极寻求政策共识
四 双向压力与政策执行
第十章 反思“先发展后民主”
一 新加坡模式的经验描述
二 “先发展后民主”的迷思
三 新加坡的政道
四 新加坡的治道
参考文献
后记
序
王绍光
这本有关新加坡的书是写给中国读者的。与中国相比,新加坡是个很小的国家。中国的人口是新加坡的240多倍,中国的领土面积是新加坡的13400多倍。对中国来说,新加坡的治理经验有什么参考价值吗?
其实,只是相对中国这样的大国,才能说拥有570万人口的新加坡小。世界上现有200多个主权政治实体,其中一半以上人口还没有新加坡多,包括丹麦、芬兰、挪威、爱尔兰、新西兰、阿尔巴尼亚、蒙古国等国。
如果与历史上的城邦相比,新加坡则可以算得上泱泱大国了。古雅典的总人口大概在15万至25万之间,是古希腊最大的城邦。
[1]
罗马共和国刚建立时,人口总共只有十二三万。
[2]
到帝国替代共和国时,罗马的势力范围很大,东至小亚细亚、西至英吉利海峡、南至埃及、北至莱茵河,但公民规模不过六七百万(包括奴隶超过800万人)
[3]
;偌大个罗马帝国,人口比今天的新加坡只多了少许。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城邦规模更小。在1300年前后,意大利中北部人口超过两万人的城邦只有区区26个
[4]
,其中威尼斯最大,人口也不过10多万。佛罗伦萨的人口也曾一度接近10万,但遭受黑死病重创后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小邦大治:新加坡的国家基本制度建设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