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法 - (TXT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92mb。
书籍内容: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七十一
脉法
黄帝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濇,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 【注 色为阳,血为阴,色有阴阳,而脉亦有阴阳。夫色有清明浊暗,五色之见于面也,各有部分,审清浊而知病之从来,知部分则知病之所在。《金匮要略》曰:息摇肩者,心中坚;息引心中上气者,咳;息张口短气者,肺痿唾沫。又曰:吸而微数,其病在中焦,实也,当下之则愈。虚则不治。在上焦,其吸促;在下焦,其吸远。此皆难治。呼吸动摇振振者,不治。又曰:病人语声寂寂然,喜惊呼者,骨节间病;语声喑喑然不彻者,心膈间病;语声啾啾然细而长者,头中病。平脉篇曰:病人欠者无病也,脉之呻者病也。言迟者风也;摇头者里病也;里实护腹如怀卵物者,心痛也。此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也。视权衡规矩而知所苦者,观四时所应之脉而知病之所主者何脏。按尺寸观浮沉滑濇而知病所生以治者,寸主在上为阳,尺主在下为阴;浮为在表为阳,沉为在里为阴;滑主气为阳,濇主血为阴。审察脉之上下表里气血,而知病之生于阴生于阳,而以法治之也。夫诊有五过,诊无差误,则治之不失矣。】
阴阳别论
黄帝问曰:人有四经十二从,何谓?岐伯曰:四经应四时,十二从应十二月,十二月应十二脉。脉有阴阳,知阳者知阴,知阴者知阳。凡阳有五,五五二十五阳。所谓阴者,真脏也,见则为败,败必死也。所谓阳者,胃脘之阳也。别于阳者,知病处也;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三阳在头,三阴在手,所谓一也。别于阳者,知病忌时;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谨熟阴阳,无与众谋。所谓阴阳者,去者为阴,至者为阳;静者为阴,动者为阳;迟者为阴,数者为阳。凡持真脉之脏脉者,肝至悬绝急十八日死,心至悬绝九日死,肺至悬绝十二日死,肾至悬绝七日死,脾至悬绝四日死。 【注 四经者,春脉弦、夏脉钩、秋脉毛、冬脉石,应四时之气也。十二从者,手足三阴三阳之气,从手太阴顺行至足厥阴也。应十二月者,手太阴应正月寅,手阳明应二月卯,足阳明应三月辰,足太阴应四月巳,手少阴应五月午,手太阳应六月未,足膀胱应七月申,足少阴应八月酉,手厥阴应九月戌,手少阳应十月亥,足少阳应十一月子,足厥阴应十二月丑。十二脉者,六腑六脏之经脉。十二经脉乃脏腑阴阳配合,故知阳者可以知阴,知阴者可以知阳,能知阴阳,可别死生。夫胃脘之阳,资养五脏,五脏相生而各有五,是以五五二十五阳也。五脏为阴,如无阳和之胃气,而真脏之脉见,则脏气为败必死。所谓二十五阳者,乃胃脘所生之阳气也。四时五脏,皆得微和之胃气,故为二十五阳也。能别阳和之胃气,则一有不和,便可知病处。能别真脏之阴脉,则知肝脉至者期十八日死,心脉至者九日死也。手足三阳之脉,手走头而头走足,故曰三阳在头。手足三阴之脉,足走腹而腹走手,故曰三阴在手。十二经脉虽有手足阴阳之分,然皆一以贯通也。能别于阳之脉证者,知一阳二阳三阳之发病及阳结之为病也。至于三阳搏鼓三日死,二阳俱搏十日死,忌,死忌也,言别于阳者知所病之证及死忌时也。别于阴之脉者,知一阴二阴三阴之发,病及肝之心,心之肺,以至于阴搏之死证也。所谓阴阳者,胃脘之阳,真脏之阴,手足之三阳,手足之三阴也。言审辨阴阳之脉,谨熟之于心,应之于手,无与众相谋论也。手足之阴阳,乃六脏六腑之经脉,故当以脉之来去、动静、迟数而分别其阴阳。悬绝者,真脏孤悬而绝无胃气之阳和也。急者,肝死脉来急益劲,如张弓弦也,木生于地,故死于九九之数。肺主天气,绝于六六之期。水火本于先天,故死于生成之数。脾土寄于四季,故绝于四日之周。五脏死期,总合大衍之数。】 鼓一阳曰钩,鼓一阴曰毛,鼓阳胜急曰弦,鼓阳至而绝曰石,阴阳相过曰溜。 【注 鼓,动也。一阳之气初升,故其脉如弦之端直,以应春生之气。一阴之气初升,故其脉如毛之轻柔,以应秋阴之气。阳气正盛,故其脉来盛去悠,如钩之急,以应夏热之气。至者为阳,阳气伏藏,故脉虽鼓至而断绝,以应冬藏之气。溜,滑也。阴阳相遇,其脉则滑,长夏之时,阳气微下,阴气微上,阴阳相过,故脉滑也。】
六节脏象论
人迎一盛病在少阳,二盛病在太阳,三盛病在阳明,四盛以上为格阳。 【注 左为人迎,右为气口。盖阳气从左而行于右,阴气从右而行于左,故以人迎以候三阳之气。一盛病在少阳,少阳主春升之气也。太阳主夏,阳明主秋。四盛以上者,言人之阴阳惟阳太盛,名曰格阳。盖阳主在外,阳格于外,不得三阴中见之化以和之,此三阳之太过也。】 寸口一盛病在厥阴,二盛病在少阴,三盛病在太阴,四盛以上为关阴。 【注 寸口,手太阴之两脉口,以候三阴之气也。厥阴主乙木春生之气,故寸口一盛,病在厥阴。二之气少阴,三之气太阴。四盛以上者,人之阴阳惟阴太盛,名曰关阴。盖阴气主内,关阴于内,不得三阳中见之化以和之,此三阴之太过也。】 人迎与寸口,俱盛四倍以上为关格,关格之脉羸,不能极于天地之精气则死矣。 【注 俱四倍以上者,阴阳俱亢极也。天有阴阳,地有阴阳,阳盛之下阴精承之,阴盛之下阳气承之,阴阳承制而交相生化者也。人生于天地气交之中,阴阳和平,是为无病。如阴阳俱盛而不和,是不能及于天地阴阳精气之承制,则死矣。】
五脏生成篇
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多食咸,则脉凝泣而色变。 【注 心主血,故合于脉。经云:脉出于气口,色见于明堂。心之华在面,故其荣在色。多食咸,则水味太过而伤心,其脉凝泣而色变矣。】 诸脉者皆属于目。凝于脉者为泣。
【注 五脏六腑之精,十二经脉,皆上注于目。冲任之血,溢于皮肤,渗于络脉,故凝于皮肤则为痹,凝于络脉则泣濇而不能流行矣。】 诊病之始,五决为纪。欲知其始,先建其母。所谓五决者,五脉也。 【注 始者,言邪始在三阴三阳之气分也。五决者,审别五脏阴阳之经气以决其病也。欲知其病之始在某经,先分立五脏为根本,审其邪病某经之气某脏之经也。】 夫脉之大小、滑濇、浮沉,可以指别;五脏之象,可以类推;五脏相音,可以意识;五色微诊,可以目察。 ............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TXT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脉法 - (TXT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