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液本草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3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汤液本草
元·王好古
目 录

卷上
五脏苦欲补泻药味
脏腑泻火药
东垣先生药类法象
东垣先生用药心法
海藏老人《汤液本草》
卷中
草部
卷下
木部
果部
菜部
米谷部
玉石部
禽部
兽部
虫部

世皆知《素问》为医之祖,而不知轩岐之书实出于《神农本草》也。殷伊尹用《本草》为汤液,汉仲景广《汤液》为大法,此医家之正学,虽后世之明哲有作,皆不越此。予集是书,复以《本草》正条,各从三阴三阳十二经为例,仍以主病者为元首,臣、佐、使应次之。不必如编类者,先玉石,次草木,次虫鱼,以上、中、下三品为门也。如太阳经当用桂枝汤、麻黄汤,必以麻黄、桂枝为主,本方中余药后附之;如阳明经当用白虎汤,必以石膏为主,本方中余药后附之。如少阳经当用三禁汤,必以柴胡为主,本方中余药后附之;如太阴、少阴、厥阴之经,所用热药,皆仿诸此。至于《金匮》祖方,《汤液》外定为常制,凡可用者皆杂附之。或以伤寒之剂改治杂病,或以权宜之料更疗常疾。以汤为散,以散为丸,变易百端。增一二味,别作他名;减一二味,另为殊法。《医垒元戎》《阴证略例》《癍论萃英》《钱氏补遗》等书,安乐之法,《汤液本草》统之,其源出于洁古老人《珍珠囊》也。其间议论,出新意于法度之中,注奇辞于理趣之外。见闻一得,久弊全更。不特药品之咸精,抑亦疾病之不误。夭横不至,寿域可期,其《汤液本草》欤!
时戊戌夏六月海藏王好古书
卷上

五脏苦欲补泻药味
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甘草;欲散,急食辛以散之,川芎。以辛补之,细辛;以酸泻之,芍药。虚,以生姜、陈皮之类补之。经曰:虚则补其母。水能生木,肾乃肝之母。肾,水也。苦以补肾,熟地黄、黄柏是也;如无他证,钱氏地黄丸主之。实,则白芍药泻之;如无他证,钱氏泻青丸主之。实则泻其子,心乃肝之子,以甘草泻之。
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五味子;欲软,急食咸以软之,芒硝。以咸补之,泽泻;以甘泻之,人参、黄芪、甘草。虚,以炒盐补之。虚则补其母,木能生火,肝乃心之母。肝,木也。以生姜补肝;如无他证,钱氏安神丸主之。实,则甘草泻之;如无他证,钱氏方中重则泻心汤,轻则导赤散。
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白术;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甘草。以甘补之,人参;以苦泻之,黄连。虚,则以甘草、大枣之类补之;如无他证,钱氏益黄散主之。心乃脾之母,以炒盐补心。实,则以枳实泻之;如无他证,以泻黄散泻之。肺乃脾之子,以桑白皮泻肺。
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泻之,诃子皮,一作黄芩;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白芍药。以辛泻之,桑白皮;以酸补之,五味子。虚,则五味子补之;如无他证,钱氏阿胶散补之。脾乃肺之母,以甘草补脾。实,则桑白皮泻之;如无他证,以泻白散泻之。肾乃肺之子,以泽泻泻之。
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知母、黄柏;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知母。以苦补之,黄柏;以咸泻之,泽泻。虚,则熟地黄、黄柏补之。肾本无实,不可泻,钱氏止有补肾地黄丸,无泻肾之药。肺乃肾之母,以五味子补肺。
以上五脏补泻,《内经·脏气法时论》中备言之,欲究其精,详看本论。
脏腑泻火药
黄连泻心火,木通泻小肠火,黄芩泻肺火〔栀子佐之〕,黄芩泻大肠火,柴胡泻肝火〔黄连佐之〕,柴胡泻胆火〔亦以黄连佐之〕,白芍药泻脾火,石膏泻胃火,知母泻肾火,黄柏泻膀胱火,柴胡泻三焦火〔黄芩佐之〕。以上诸药,各泻其火,不惟止能如此,更有治病,合为君、合为臣处,详其所宜而用,勿执一也。
东垣先生药类法象
天有阴阳,风寒暑湿燥火,三阴、三阳上奉之。温凉寒热,四气是也。温、热者,天之阳也;凉、寒者,天之阴也。此乃天之阴阳也。地有阴阳,金木水火土,生长化收藏下应之。辛甘淡酸苦咸,五味是也,皆象于地。辛甘淡者,地之阳也;酸苦咸者,地之阴也。此乃地之阴阳也。
味之薄者,为阴中之阳,味薄则通,酸、苦、咸、平是也;味之厚者,为阴中之阴,味厚则泄,酸、苦、咸、寒是也。气之厚者,为阳中之阳,气厚则发热,辛、甘、温、热是也;气之薄者,为阳中之阴,气薄则发泄,辛、甘、淡、平、凉、寒是也。
轻清成象〔味薄,茶之类〕,本乎天者亲上;重浊成形〔味厚,大黄之类〕,本乎地者亲下。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清阳发腠理,清之清者也;清阳实四肢,清之浊者也;浊阴归六腑,浊之浊者也;浊阴走五脏,浊之清者也。
苦药平升,微寒平亦升。甘辛药平降,甘寒泻火。苦寒泻湿热,苦甘寒泻血热。
茯苓淡,为在天之阳也。阳当上行,何谓利水而泄下?经云:气之薄者,乃阳中之阴,所以茯苓利水而泄下。然而,泄下亦不离乎阳之体,故入手太阳。麻黄苦,为在地之阴也。阴当下行,何谓发汗而升上?经云:味之薄者,乃阴中之阳,所以麻黄发汗而升上。然而,升上亦不离乎阴之体,故入手太阴。附子,气之厚者,乃阳中之阳,故经云:发热。大黄,味之厚者,乃阴中之阴,故经云:泄下。粥淡,为阳中之阴,所以利小便。茶苦,为阴中之阳,所以清头目。
肝、胆:味,辛补酸泻;气,温补凉泻〔肝胆之经,前后寒热不同,逆顺互换,入求责法〕。
心、小肠:味,咸补甘泻;气,热补寒泻〔三焦命门补泻同〕。
脾、胃:味,甘补苦泻;气,温凉寒热补泻各从其宜〔逆从互换,入求责法〕。
肺、大肠:味,酸补辛泻;气,凉补温泻。
肾、膀胱:味,苦补咸泻;气,寒补热泻。
五脏更相平也,一脏不平,所胜平之,此之谓也。故云:安谷则昌,绝谷则亡。水去则荣散,谷消则卫亡。荣散卫亡,神无所居。又,仲景云:水入于经,其血乃成,谷入于胃,脉道乃行。故血不可不养,卫不可不温。血温卫和,荣卫将行,常有天命矣。
苦泄,甘缓,酸收,咸软,淡渗泄,辛散。
风升生〔味之薄者,阴中之阳,味薄则通,酸苦咸平是也〕防风〔纯阳,性温,味甘辛〕升麻〔气平,味微苦〕柴胡〔气平,味苦辛〕羌活〔气微温,味苦甘平〕威灵仙〔气温,味苦〕葛根〔气平,味甘〕独活〔气微温,味苦甘平〕细辛〔气温,味大辛〕桔梗〔气微温,味甘辛〕白芷〔气温,味大辛〕蒿本〔气温,味大辛〕鼠黏子〔气平,味辛〕蔓荆子〔气清,味辛〕川芎〔气温,味辛〕天麻〔气平,味苦〕秦艽〔气微温,味苦辛平〕麻黄〔气温,味甘苦〕荆芥〔气温,味苦辛〕前胡〔气微寒,味苦〕薄荷〔气温,味苦辛〕
热浮 ............

书籍插图:
书籍《汤液本草》 - 插图1
书籍《汤液本草》 - 插图2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汤液本草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