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势转移 近代中国的思想与社会-罗志田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48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权势转移:近代中国的思想与社会/罗志田著.—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1
(中华学人丛书)
ISBN 978-7-303-17153-8
Ⅰ. ①权… Ⅱ. ①罗… Ⅲ. ①史评-中国-近代 Ⅳ. ①K250.7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3)第240859号
营销中心电话 010-58802181 58805532
北师大出版社高等教育分社网 http://gaojiao.bnup.com
电子信箱 gaojiao@bnupg.com
出版发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www.bnup.com
北京新街口外大街19号
邮政编码:100875
印刷:北京京师印务有限公司
经销:全国新华书店
开本:160 mm×230 mm
印张:20.25
字数:300千字
版次:2014年1月第1版
印次:2014年1月第1次印刷
定价:48.00
策划编辑:谭徐锋 责任编辑:赵雯婧
美术编辑:王齐云 装帧设计:王齐云
责任校对:李菡 责任印制:孙文凯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北京读者服务部电话:010-58808104
外埠邮购电话:010-58808083
本书如有印装质量问题,请与印制管理部联系调换。
印制管理部电话:010-58800825
修订版序
《权势转移:近代中国的思想、社会与学术》一书出版于1999年,合同期满以后,常有出版社来联系再版的事,让我感动。然因打算进行大范围的重编,一直拖延着。谭徐锋先生锲而不舍,终使我不得不妥协。原设想中的一些必要的文字,到现在也没有完成。不得已,只能较大幅度地改编,希望以后可以实现更彻底地重编。
原书由十篇文字组成,今略去了学术部分的两篇(因有密切相关的新作,当另组),删去了胡适少年受学经历一篇,另有四篇论述具体人事的,移出与他文另编一集。留下的只有三篇,并新增六文。所留所增者,都是偏重于通论的文字,希望能从稍更宏观的角度认识近代中国的权势转移。遗憾的是,近代“经典的消逝”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权势转移,本已写出一文的粗稿,参加了台北“中研院”的汉学会议。但因为各种文债压身,竟不能及时修订完成,那边有负汉学会议拟收入文集的厚意,这里也只好暂阙。此文若收入,全书的整体感会更强一些。
新增各文中,有两文采自《二十世纪的中国思想与学术掠影》一书。当初那书是听朋友之劝,尝试将各种不同形式的文章集合在一起,以适应各方面的读者。现在看来,不同读者的阅读兴趣似呈分而不合的趋势,故将其中三篇研究性文章析出,两入此集(关于民族主义的一文已大幅度改写),一入他集。该书余下的内容,拟补入一批文化与学术评论文字,进行重组。
各文因论述相关,不免有重复之处,自己有时还不易察觉。苏州大学历史系的鲁萍老师代为核阅一过,指出了雷同之处,这是我非常感谢的!凡是史料叙述重复之处,现已尽量删并。唯马克思、章太炎和胡适个别有代表性的话,借用布克哈特的话说,“散发着耀眼的启示之光”,都引用两次以上,仍予保留。少数综合性的论述文字,如“科举制是一项集文化、教育、政治、社会等多方面功能的基本建制……使整个社会处于一种循环流动之中”云云,在相关论文中数次出现,删去似妨碍上下文的理解,故仍保留。尚祈谅解。
现在重看旧作,印象特别深的是每篇文章前面曾有那样多致谢的人。这是因为那时的治学条件确实较差,尤其在成都治近代史,资料非常缺乏(四川早年主持图书馆的老先生基本不视近几十年的历史为正当学问,所以不重视这类史料的收藏),不得不境内外四处求援;与今天材料多到看不完的状态,真不可同日而语。各文中致谢的人,有的已归道山,许多成了大人物。这次的修订,凡是前辈和平辈,姓名皆删略(感激则永存心中),仅留下那些帮助过我的年轻人之姓名。
也因当年的资料状况,文中使用材料的版本各异,尤其是历史上不那么“进步”甚或“政治不正确”的人物,其文集昔年很难再版,几乎是找到什么用什么,显得相当杂乱。这次凡修改之文,尽量改用新出的全集一类统一文本,余亦仍旧,只能以后再进行全面的修订。如有因此而产生的文字歧异和错误,非常希望发现的读者予以指正,谨先致谢忱!
2013年3月18日于旅京寓所
原序
1848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说:资产阶级“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它迫使一切民族——假如他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它迫使他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文明制度,即变成资产者。一句话,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约半个世纪之后(1903年),万里长城之内的青年鲁迅在《自题小像》的诗中以一句“灵台无计逃神矢”沉痛地应和了马恩的话。如王汎森先生所言,鲁迅的诗“充分道出清末民初知识分子在西方势力覆压之下的困境”。[1]
西潮东渐以前,中国的发展基本上遵循一种“在传统中变”(change within tradition)的模式。[2]实际上,尽管西方自身在19世纪20世纪也充满变化,有时甚至是剧烈的变化,但对西方来说,即使是与传统决裂,仍可以是在传统中变。而这样一种发展模式在西潮冲击下的近代中国却已难以维持,因为西方要迫使全世界跟着它变。在西人的引导之下,中国士人逐渐认识到:西方的强大并非只是靠其工艺和科技,在此之后尚有更重要的制度和观念。对中国而言,仅仅是要生存,用当时人的话说,就是要保存中国的种姓和国粹,也不得不至少学习造成西方强大的那些秘诀。虽然各人的具体理解和表述并不一样,“向西方学习”的确是清季以来中国士人的共识。一旦中国人接受这样一种西方思维,其所寻求的改变就只有遵循一个向西走的方向,也就只能是在传统之外变(change beyond tradition),甚或有意背离传统而变(change against tradition)。
如果把近代中西文化交往视作两大文化体系的竞争的话,则中国一方正如罗荣渠先生指出的,是“打了大败仗,发生了大崩溃”。[3]中国士人本来是以文野分华夷,自认居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权势转移 近代中国的思想与社会-罗志田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