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校勘方法论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1.86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古籍校勘方法论/王瑞来著.—北京:中华书局,2019.1
ISBN 978-7-101-13569-5
Ⅰ.古… Ⅱ.王… Ⅲ.古籍-校勘 Ⅳ.G256.3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8)第258940号
书  名
 古籍校勘方法论
著  者
 王瑞来
责任编辑
 俞国林 白爱虎
出版发行
 中华书局
(北京市丰台区太平桥西里38号 100073)
http://www.zhbc.com.cn
E-mail:zhbc@zhbc.com.cn
印  刷
 北京市白帆印务有限公司
版  次
 2019年1月北京第1版
2019年1月北京第1次印刷
规  格
 开本/920×1250毫米 1/32
印张11⅛  插页2 字数300千字
印  数
 1-4000册
国际书号
 ISBN 978-7-101-13569-5
定  价
 39.00元
导言
此书题名为“古籍校勘方法论”,涵盖了三个关键词,“古籍”是讲对象,“校勘”是讲学科方向,“方法论”则为具体内容。其实,说到校勘,主要就是针对古籍而言,对古代以外读物的整理校订一般并不叫作校勘。因而“古籍校勘”是一个毋庸详释的连语。书名的重点是在后面。“方法论”云云,并非哲学意义上的理论建构,仅是字面意思,直白的具体方法的讲述。
校勘,是一个十分古老的行当。自从有了书籍的流传,甚至在纸张没有发明之前的“有典有册”时代,应当说便有了这项工作。《国语·鲁语》记载春秋时期鲁大夫闵马父对景伯说:“昔正考父校商之名颂十二篇于周太师,以《那》为首。”西汉刘向所描述的“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谬误,为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为雠”。讲的都是校勘作业。西汉时代纸张或已发明,但尚未普遍使用,刘向、刘歆父子所校的“中秘书”,无疑就是竹简木牍,至多加上帛书。两人校书作业有一人进行,有两人操作,所以统称“校雠”。后世又因“雠”不雅驯,遂通称为校勘。
校勘成为一门学问,正是从具体校勘作业中产生的。刘向在从事校勘之际,后世校勘所遇到的各种讹误,他多数已经遭遇。如在校勘《战国策》时,“字多误脱为半字,以赵为肖,以齐为立”(《战国策书录》);校勘《列子》时,“字误以尽为进,以贤为形”(《列子书录》);校勘《晏子》时,“中书以夭为芳,又为备,先为牛,章为长”(《晏子叙录》)。此外,还常见“以见为典,以陶为阴”(《别录》)。这些出自刘向的“夫子自道”,把后世校勘常见之形近而误、音近而误都涉及了。《汉书·艺文志》也谈到了刘向校书时遭遇的脱误:“刘向以中古文校欧阳、大小夏侯三家经文,《酒诰》脱简一,《召诰》脱简二。率简二十五字者,脱亦二十五字;简二十二字者,脱亦二十二字。文字异者七百有余,脱字数十。”至少从西汉时起,历代历朝均设置和配置有专门的校书机构与人员,长年累月从事校勘作业。如北宋的欧阳脩就担任过馆阁校勘,他在自述校勘经历时说道:“予在馆中校勘群书,见有八十馀篇,然多错乱重复。”
宋代科举规模空前扩大,造成知识人一统天下的士大夫政治。朝廷的重文导向,金榜题名的名利吸引,不仅促进了一定程度的社会流动,更是带动了全社会的向学,刺激了印刷业在商品经济背景下的发达。写本、刻本的增多不仅促进了书籍流通,还让校勘走出宫廷,成为读书人的普遍意识。在这个时代,校勘的普及,也使校勘作为一门学问开始被加以具体而细致的归纳。南宋初年史馆修撰范冲和秘书少监吴表臣就拟定有《校雠式》如下:
诸字有误者,以雌黄涂讫,别书。或多字,以雌黄圈之。少者,于字侧添入。或字侧不容注者,即用朱圈,仍于本行上下空纸上标写。倒置,于两字间书乙字。诸点语断处,以侧为正。其有人名、地名、物名等合细分者,即于中间细点。诸点发字本处注释有音者,即以朱抹出,仍点发。其无音而别经传子史音同有可参照者,亦行点发。或字有分明,如传记之传,为邮传之传,又为传习之传;断绝之断为断绝之断,又为决断之断;轻重之重为再重之重,又为重叠之重;春夏之夏为华夏之夏;远近之近为附近之近之类,虽本处无音,亦便行点发。点有差误,却行改正,即以雌黄盖朱点,应黄点处并不为点。点校讫,每册末各书臣某校正。所校书每校一部了毕,即旋申尚书省。
这一载于陈骙所编《南宋馆阁录》卷三《储藏》的《校雠式》是朝廷校勘的规范,对校勘操作有着细致的规定。这些规定无疑是来自长期积累的校勘实践。《校雠式》中所提及的“点校”,与今天常说的“点校”一语完全是同样的意思。
除了朝廷有这样的《校雠式》,民间也有对校勘方法的归纳如南宋郑樵《通志》中的《校雠略》、张淳的《仪礼识误》、方崧卿的《韩集举正》、彭叔夏《文苑英华辨证》、岳珂的《刊正九经三传沿革例》等。从南宋开始,科学意义上的早期校勘学专著已经相继问世。在乾嘉之学的熏陶之下,清代校勘之学大盛。张之洞《书目答问》附录胪列有清代校勘之学家者凡三十一人:何焯、惠栋、卢见曾、全祖望、沈炳震、沈廷芳、谢墉、姚范、卢文弨、钱大昕、钱东垣、彭元瑞、李文藻、周永年、戴震、王念孙、张敦仁、丁杰、赵怀玉、鲍廷博、黄丕烈、孙星衍、秦恩复、阮元、顾广圻、袁廷梼、吴骞、陈鳣、钱泰吉、曾钊、汪远孙。校勘之学,其盛于此可见一斑。而章学诚的《校雠通义》以及清末叶德辉《藏书十约》第七《校勘》都有对古典校勘学的源流以及理论进行的归纳。
近代以来,对校勘学理论加以科学梳理的,当首推陈垣先生出版于1931年的《校勘学释例》。继之则有张舜徽先生初版于1946年的《广校雠略》和1962年出版的《中国古代史籍校读法》。较近的则有1997年出版的程千帆先生和徐有富先生的《校雠广义》的目录编与版本编。当然近年还有数种,恕不赘述。
以上简略地缕述校勘学的源流,其实想强调的是,作为文献学分支的校勘学是一种实践的学问,根植于文献的土壤之中。没有了具体文献的依托,校勘学就真的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们上述的例举,宋代的彭叔夏《文苑英华辨证》、岳珂《刊正九经三传沿革例》,是出自对具体典籍校勘归纳,而近代陈垣的《校勘学释例》又名《元典章校补释例》,张舜徽先生 ............

书籍插图:
书籍《古籍校勘方法论》 - 插图1
书籍《古籍校勘方法论》 - 插图2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古籍校勘方法论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