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洲认同“法典”与部族双重构建:十六世纪以来满洲民族的历史嬗变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2.68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满洲认同“法典”与部族双重构建:十六世纪以来满洲民族的历史嬗变/徐凯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12
ISBN 978-7-5161-6371-9
Ⅰ.①满… Ⅱ.①徐… Ⅲ.①满族—民族历史②满洲国(1932)—历史 Ⅳ.①K282.1②K256.610.6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5)第147002号
出版人 赵剑英
责任编辑 郭沂纹
特约编辑 丁玉灵
责任校对 石春梅
责任印制 李寡寡
数字编辑 于晓伦
出版
社址 北京鼓楼西大街甲158号
邮编 100720
网址 http://www.csspw.cn
发行部 010-84083685
门市部 010-84029450
经销 新华书店及其他书店
印刷 北京君升印刷有限公司
装订 廊坊市广阳区广增装订厂
版次 2015年12月第1版
印次 2015年12月第1次印刷
开本 710×1000 1/16
印张 23
字数 389千字
纸书定价 80.00元
凡购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图书,如有质量问题请与本社营销中心联系调换
电话:010-84083683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内容简介
满洲(今称满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资格最老的民族之一。十六世纪初期,在建州女真基础上,吸纳女真诸部、蒙古、朝鲜、尼堪(汉人)等部分民族,形成了新的满洲民族共同体。《八旗满洲氏族通谱》系满洲本部族组织、文化、心理认同的一部“钦定”法典,彰显了满洲“乃国家根本”,为“首崇满洲”提供了依据。满洲贵族既坚持本民族的特质,对新成员实行“满洲化”;同时推行“汉文化”化,接续中华文明统绪,实现了本部族的双重构建。文化战略的大调整,是清朝得以维系两个半世纪多统治的关键所在。
作者简介
徐凯,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古代史教研室主任。现任北京大学明清研究中心主任、国家档案局“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国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985工程”特聘教授、故宫博物院明清宫廷史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沈阳故宫博物院清前史研究中心首席顾问、《明清论丛》主编等。出版学术著作、清代档案史料选编等15部,发表论文80余篇。
目录
绪论
一 关于民族关系的一些概念问题
二 “同化”与“异化”是多民族文化融合的必然产物
三 辽东商贸经济圈形成与建州女真南迁
四 北方民族政治文化的彼此吸纳与再组建
五 东北民族史研究应广泛发掘中外新史料
第一章 满洲部族认同准则——钦定“法典”
第一节 氏族姓氏文化内涵与民族心理趋同
第二节 满洲部族认同的基本“法典”
第三节“钦定”满洲谱系与其社会功能
第四节 满洲部族与其他“旗人”划一
第二章 满洲“乃国家之根本”
第一节 本部族构成准则与氏族来归年份
第二节 本部氏族部属和世居地分布
第三节“旧满洲”与“新满洲”成员构成
第四节 旗籍分属和世家大族佐领编制
第五节 部族成员职司与清初战争功绩
第六节 功勋“八著姓”
第三章“誓天”盟友——蒙古氏族
第一节 纳入满洲部族准则与来归之因
第二节 蒙古氏族世居地分布
第三节 隶属旗分和佐领编立
第四节 氏族成员职司与鼎革功绩
第五节“戚畹贵族”——博尔济吉特氏世家
第四章“弃彼来归”——高丽家族
第一节 纳入满洲部族准则与来归年代
第二节 归附缘由与世居地分布
第三节 隶属旗分与单编佐领
第四节 氏族成员职司与清初征战
第五节“辽左名家”——金、韩两大族
第五章“举族内附”——尼堪姓氏
第一节 纳入满洲部族准则与依附之因
第二节 来归年代和世居地分布
第三节 隶属旗分与佐领设置
第四节 文武职司和清初事功
第五节 官僚世家大族——佟家与高家
第六章“满洲化”与“汉文化”化:多元文化的交融
第一节“祖宗之法”与满洲民族特色保持
第二节 纳入满洲部族内民族的“满洲化”
第三节 接续中华文明统绪与满洲“汉文化”化
第四节 糅合“华夷”一体的“中华”认同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绪论
中国民族问题,包括周边民族关系等,历来是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历史学、考古学、文学艺术等多种学科交叉研究的重要课题。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西方学术理论和研究方法的传入,我国民族问题研究迅速拓宽了领域,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态势,取得了丰硕成果。在此基础上,民族问题研究怎样结合本国多民族的历史与现状,广泛地收集中外文献、考古资料与口述史料,借鉴国外民族学、社会学、人类文化学等研究的新理论和新方法,针对我国民族发展变迁,突破现有研究模式,不断地提出新理论与新思路,进一步构建与彰显中国特色的民族学。这是摆在学人面前亟待解决的课题。
多年以来,北方民族女真、满洲同其他民族史研究一样,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然而,随着民族问题探讨的深入,诸多新的理论与方法将会提出,需要逐一解析。比如,从16世纪初期至17世纪中叶,关于以满洲共同体形成为中心的东北地区民族关系研究,如下一些问题值得关注。
一 关于民族关系的一些概念问题
一个学术概念的产生,往往是某个领域内研究理念的提升,或是新理论框架的再构建。20世纪20年代以来,中外学界对我国不同历史阶段的民族关系展开研究,提出了一批鲜明的概念,诸如,“汉化”、“华化”、“胡化”、“同化”、“异化”、“融合”、“融化”、“涵化”、“文明化”等。这些各异的提法是学者们长期深思熟虑所得,代表着一个时期民族关系理论与方法的新探索。兹择其要者数例,略评如次。
早在20世纪前期,当“中国最被人看不起之时,又值有人主张全盘西化之日”
[1]

,陈垣发表了《元西域人华化考》一文,阐述元代西域诸族人来华研习汉文化,在文学、建筑、医药等方面取得了可喜成就,并撰写了不少著述,论证了元代“西域人之同化中国”,率先提出“华化”与“同化”的概念。所谓“华化”,一般是指“改从华俗,且于文章学术有声焉”。元代西域人大批东来,在中土定居,不可避免地要接触汉文化。于是,不少西域人用汉文字从事创作,在文学、艺术、哲学、史学等方面造诣颇高,涌现出高克恭、马九皋、萨都剌、廼贤、丁鹤年……这样一批 ............

书籍插图:
书籍《满洲认同“法典”与部族双重构建:十六世纪以来满洲民族的历史嬗变》 - 插图1
书籍《满洲认同“法典”与部族双重构建:十六世纪以来满洲民族的历史嬗变》 - 插图2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满洲认同“法典”与部族双重构建:十六世纪以来满洲民族的历史嬗变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