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上访古:揭秘山西历史地理之谜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6.17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古地名疏证
题记
地名学既是古老的命题,也是新兴的学科。古今地理学家,研究地名的学者很多,清代考据学兴旺,而其中考证地名沿革之学诚为重头。
古地名是历史文化的载体,正确诠释地名也就科学定位了地方历史,保护一个地名就是保护一段历史,遗失一个地名也就遗失了一段历史,地名学意义太重大了。中国地名学形成时间较晚,关于地名的信息多取自方志,而乾隆《汾州府志》对汾州古地名的解释重革轻沿,制造了太多的矛盾。汾州地区的特点之一是地名变化较大,如离石、太原形成以后从未更易,而汾州地区则西河、兹氏、隰城、汾州、浩州、介州、汾阳几经更易。汾地地名多变与汾州古今环境变化有关,清代著名学者《汾州府志》总顾问戴震曾经感叹讨论汾州沿革太难了。
“古地名疏证”用前无古人的视角去诠释西河、兹氏、汾州、汾阳、吕梁、太岳、太原、定胡、中阳等山西历史地名的演变历史,令人耳目一新。看官决不可一目十行,因为文章里引用的古文较多!
汾州简论
汾州位居三晋中部承南启北,北续“并汾古道”,南启“汾晋之气”,形成独特的汾州文化圈,是晋文化的核心部分之一。汾州地名的发展,大约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北魏创立大汾州时代;东西魏争夺时代;唐宋以来汾州西河郡地望形成以及明清汾州府文化的发展阶段。
一、北魏创立汾州的政治背景
北魏冯太后政权首次设置了汾州。当时汾州下辖四郡十县,范围南到河津,北到离石,西过黄河,东括太岳,属大汾州时代,是北魏政府的战略重地。初治蒲子城①(公元
488
年),后迁西河②(公元
526
年)。
根据“州”的演变来看,北魏新立的汾州是一级行政区,相当于今天的省级行政区。汉晋时代的州是一级行政区,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将全国分为
13
个监察区。监察区名为州,州设刺史并无驻地。东汉时,州发展成为一级行政区划,形成州、郡、县三级制,全国仍为
13
州,魏晋南北朝时沿用。
汾州的创立与冯太后执政时期的太和改革有关。北魏政权发端于漠北,长期以来没有一个完备的吏治制度。冯太后执政时期初步建立了地方管理体制,实行官员俸禄制。自从拓跋开国,北魏政权各级官吏皆无俸禄。太和八年(公元
484
年)六月,在冯太后的主持下,北魏仿效两汉魏晋旧制下达了“班俸禄”诏书。为了切实贯彻俸禄制,冯太后还派使者分巡各地,纠举食禄之外的犯赃者。在这种改革的基础上相应的地方行政区划也需要调整,汾州应运而生。太和八年复置西河郡,太和十二年设汾州。
晋代大动乱以来,今晋西山区一直处于无政府状态,为一种民族大融合基础上形成的被称为“稽胡”的部族占据。北魏政权经过几十年的镇压,稽胡部落基本臣服。汾州的设置正是为了对晋西地区进行有效的管理。所以,汾州初治蒲子城,地处今交口县南部的大山深处,为当时汾州的区域中点地带,军事功能显著。
孝昌年间(公元
525
年)汾州治所由蒲子城东迁西河,直接诱因是山胡的再次叛乱,《魏书》记载:孝昌二年“乙丑,以安西将军、光禄大夫宗正珍孙为都督,讨汾州反胡”。而根本的原因在于作为一个州治所在,蒲子城既缺乏必要的农业基础,也缺乏军事屏障,所以汾州治所迁往农业发达、军事安全的西河。北魏早期西河即为重要军镇,从此汾州军政合一,成为北魏时代举足轻重的要地。北魏后期尔朱兆占据汾州,以太汾盆地为根据地遥控京都洛阳,成为北魏末年政治走向的主导力量。
二、东西魏争夺时代
公元
534
年,北魏分裂为东西两部分,大体以黄河为界。汾州成为东西魏的前线战场,西魏与东魏多次作战,互有胜负。西、东魏两个政权为了表示各自对汾州的占领,都在自己控制区内设立汾州,所以出现了汾州、南汾州,或者汾州、西汾州同时并存的局面。有时随着战争的胜负,西魏政权甚至在黄河西岸侨置汾州。
南汾州、西汾州的出现,并不意味着西河汾州的取消,而是同时存在的,其政权的迁移也并不意味着汾州地望的迁移。北魏分裂后的汾州政权就是如此。如西魏大将王思政以功迁为并州刺史,驻守在玉壁城(今山西稷山西南)曾多次抵抗东魏来攻。这不等于并州移置玉壁城,并州地望还是太原,西魏在晋南设立并州刺史,和设立南汾州一样的目的——为了表示并、汾地区都应该属于西魏。乾隆年间《汾州府志》以南汾州的存在否定汾州的存在,是一种机械的观点。《魏书》记载“孝静天平初,以迁民草创,资产未产,诏出粟一百三十万石以赈之。三年夏,又赈迁民禀各四十日。其年秋,并、肆、汾、建、晋、泰、陕、东雍、南汾九州,霜旱,民饥流散”。这段史料说明南汾州和汾州确实是同时存在的。
今人施和金的《北齐地理志》一书较准确地分析了汾州、南汾州、西汾州同时存在的历史关系:“西汾州,治昌化县,北齐置西汾州;南汾州,治定阳县,后魏置州,北齐因之;汾州,治隰城县,后魏置汾州,北齐因之”。
有时,为了躲避战争,会出现一些流亡政府,如《魏书·地形志》载“晋州:西河郡,领有隰城县”。又“汾州西河民。孝昌二年为胡贼所破,遂居平阳界。还置郡。”这是指北魏后期孝昌二年汾州移治隰城后,西河郡隰城县民“侨居”临汾的一段历史。这种流亡政府,严格地说还是过去的政府,不应该认为是新置的郡县。如二战期间的法国政府流亡英国,也还是法国政府,不等于英国成了法国。诸如南朔州之类的建制也都属于流亡政府。
隋统一中国后,汾州一名的使用仍旧非常混乱,汾州一名在好几个地区轮流使用,多则五载,少则二年,没有一个稳定的治所。西汾州从吉县迁隰县,又迁吉县,后废用。西河旧汾州则改称介州(治汾阳),又在霍州置汾州二年,后废。
三、唐初汾州地望稳定在今汾阳。
隋炀帝时为郡县制。唐高祖又改郡为州。武德三年西河郡恢复汾州称号,终于形成稳定的汾州地望,此后汾州三度设府,一直为郡治所在,一直使用了千年,直到民国时期省直管县后。
汾州的别名最常见的有汾上、汾阳等,有时也见汾城、上国的用法。
注释:

蒲子城:今交口县蒲依村。

西河:今汾阳市。
吕梁山的历史演变
吕梁山是一个古老的称谓,由于时易代迁,人们对古书的各种诠释,使其本质内涵发生了巨变,甚至地望都发生了彻底的改变。今天我们引用古册,推演历史地理变迁,有必要认真考证其本源。
一、吕国之山、吕梁山
1.
梁 ............

书籍插图:
书籍《汾上访古:揭秘山西历史地理之谜》 - 插图1
书籍《汾上访古:揭秘山西历史地理之谜》 - 插图2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汾上访古:揭秘山西历史地理之谜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