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变与日常:近代社会转型中的华北泰山信仰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1.97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编委会
顾问
(按姓氏笔画排序)
刘志琴 郑师渠 耿云志 戴逸
学术委员会主任
梁景和
学术委员会委员
(按姓氏笔画排序)
王雪峰 左玉河 吕文浩 朱汉国 孙燕京 杨才林
杨念群 李长莉 闵杰 余华林 迟云飞 夏明方
徐永志 郭双林 黄东 黄兴涛 魏光奇
主编
梁景和
总序
梁景和
中国改革开放这一新的历史时期到来之后,历史学与其他学科一样发生了重大变革,学术界迎来崭新的繁荣时期。中国近现代史与其他史学专业也都有了长足发展。中国近现代文化史、社会史、社会文化史犹如本专业的其他领域,亦展现着自己特有的新生魅力。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文化史的复兴,80年代中期中国社会史的复兴,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社会文化史的兴起,这三条线索所铸成的链环与其他领域紧密结合,呈现中国近现代史的强劲发展势头。其中社会文化史研究已经走过二十多年的艰辛历程。
20世纪80年代末就有学者提出文化史与社会史相互结合的问题。
[1]

1990年有学者撰文
[2]

提出“社会文化史”的学科概念。1991年有学者在学术领域开始运用“社会文化史”
[3]

的概念。1992年与2001年,在北京先后召开了“社会文化史研讨会”和“近代中国社会生活与观念变迁”两次学术研讨会,
[4]

该两次会议集中探讨了社会文化史的理论方法问题。2005年、2007年、2009年、2011年和2013年分别在青岛、乌鲁木齐、贵阳、苏州和襄阳召开了5次中国近代社会史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有相当数量的社会文化史论文发表,
[5]

也有关于探讨社会文化史的理论文章。
[6]

2009年6月和10月,2010年4月在北京先后召开了3次“中国现当代社会文化学术研讨会”,
[7]

这也是开始以社会文化命名的学术会议。
20年来,中国社会文化史研究形成了一些自己的特征。
首先,中国社会文化史的本土化特征。中国社会文化史是中国史学自身发展逻辑的产物,是中国文化史、社会史、社会文化史发展链条上的一环。改革开放的大势,催发了中国文化史的复兴,改革开放的深入,迎来了中国社会史的兴盛。文化史研究偏重于精神层面,即关注思想观念、社会意识等问题的研究。中国社会史研究偏重于社会层面,即关注社会结构、社会生活等问题的研究。而中国社会文化史研究则关注两者的共生共荣。很多文化观念问题反映在社会生活等社会问题的层面上,很多社会问题与文化观念问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那么把两者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的中国社会文化史就应运而生了。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社会文化史的萌发是中国史学自身发展逻辑的产物,主要研究者是顺着中国文化史、社会史的研究而走向中国社会文化史领域的。
其次,理论探索的自觉。中国社会文化史的研究重视理论和方法的讨论,在1992年“社会文化史研讨会”和2002年“近代中国社会生活与观念变迁”学术研讨会上有很多学者展开了讨论,并发表了很多重要的理论见解。
[8]

此外,刘志琴的《青史有待垦天荒——试论社会文化史研究的崛起》,
[9]

梁景和的《关于社会文化史的几个问题》
[10]

和《社会生活:社会文化史研究的一个重要概念》,
[11]

李长莉的《社会文化史:历史研究的新角度》
[12]

等都属于中国社会文化史探索的理论文章。
最后,展现出重要的研究成果。20年来,中国社会文化史的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发表了很多学术论文,
[13]

也出版了一批学术专著,诸如刘志琴主编的三卷本《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录》(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梁景和的《近代中国陋俗文化嬗变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和《五四时期社会文化嬗变研究》(人民出版社,2010),李长莉的《晚清上海社会的变迁——生活与伦理的近代化》(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和《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从传统到现代》(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王笛的《街头文化:成都公共空间、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1870~1930)》(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严昌洪的《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人民出版社,2007),乐正的《近代上海人社会心态(1860~1910)》(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忻平的《从上海发现历史——现代化进程中的上海人及其社会生活1927~1937》(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上海大学出版社,2009),孙燕京的《晚清社会风尚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余华林的《女性的重塑——民国城市妇女婚姻问题研究》(商务印书馆,2009)等,均为重要的学术著作。
[14]
中国社会文化史发展至今,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存在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正如一些学者指出的,相关历史资料数量庞大,但非常分散、芜杂,缺乏整理。相当多的研究者尚缺乏运用新视角、新理论、新方法的自觉性和经验积累,缺乏研究范式上的建树。缺乏深入专精的高水平著作,研究者缺乏必要的社会学和文化学的知识训练等。
[15]

这些都是具体的实际问题,需要学者一点一滴地处理和一步一步地解决。
中国社会文化史已经走过了20年的历程,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我们盼望早日迎来中国社会文化史发展的新时期。2010年5月出版的《中国社会文化史的理论与实践》,
[16]

同期召开的“中国社会文化史研究的回顾与走向”座谈会,
[17]

以及《光明日报》2010年8月17日刊发的《社会文化史:史学研究的又一新路径》一文,既是对以往中国社会文化史研究的一个总结,也是对中国社会文化史未来发展的一个期待。2010年9月25日、2012年9月22日和2014年9月20日在北京分别召开了“首届中国近现代社会文化史国际学术研讨会”“第二届中国近现代社会文化史国际学术研讨会”“第三届中国近现代社会文化史国际学术研讨会”,以及2011年9月24日在北京召开了“西方新文化史与中国社会文化史的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2013年9月21日在北京召开了“首届全国青年学者社会文化史理论与方法学术研讨会”,希望通过这样的学术会 ............

书籍插图:
书籍《天变与日常:近代社会转型中的华北泰山信仰》 - 插图1
书籍《天变与日常:近代社会转型中的华北泰山信仰》 - 插图2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天变与日常:近代社会转型中的华北泰山信仰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