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史辨自序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4.5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古史辨自序/顾颉刚著.—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
ISBN 978-7-100-07449-0
Ⅰ.①古… Ⅱ.①顾… Ⅲ.①中国古代史研究 Ⅳ.①K220.7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0)第202207号
所有权利保留。
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
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
古史辨自序
(上下册)
顾颉刚 著
商 务 印 书 馆 出 版
(北京王府井大街36号 邮政编码100710)
商 务 印 书 馆 发 行
印刷厂印刷
ISBN 978-7-100-07449-0
20 年 月第1版 开本 × 1/32
20 年 月北京第 次印刷 印张
定价: 元
目 录
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
答刘胡两先生书
《古史辨》第一册自序
战国秦汉间人的造伪与辨伪
一、古人缺乏历史观念
二、战国秦汉间好古者的造伪
三、孔子对于历史的见解
四、战国以前的古史是“民神杂糅”的传说
五、墨子的托古
六、种族融合过程中造成的两个大偶像
七、孟子的托古
八、阴阳五行说所编排的古史系统
九、道家的托古
一〇、战国与西汉的疑古
一一、司马迁与郑玄的整齐故事
一二、东汉的疑古
一三、结论
附言
原编者后记
三 皇 考
童序
自序
三皇太—传说演变略图
一、引言
二、“皇”字的原义
三、名词的“皇”的出现
四、“皇”的由神化人
五、“皇”为人王位号的实现
六、二皇二神和太帝
七、“九皇”和“民”
八、“太一”一名的来源
九、“天神贵者太一”及三一
一〇、太一的勃兴及其与后土的并立
一一、泰帝的两件故事
一二、西汉时三皇消沉的原因
一三、三皇的复现
一四、太一的消失
一五、人皇的出现
一六、伏羲们和三皇的并家及其纠纷
一七、天皇大帝与太微五帝
一八、盘古的出现与三皇时代的移后
一九、女娲地位的升降
二〇、三皇名称确立后对于旧名称的解释
二一、道教中的三皇
二二、太一的堕落
二三、太一下行九宫和太一的分化
二四、太一在道教中的地位
二五、太一的死亡
二六、《河图》与《洛书》
二七、《河图》、《洛书》的倒坠
二八、《三坟》与《古三坟书》
二九、近代对于三皇的祭祀和信仰
补遗七则
翁跋
五德终始说下的政治和历史
一、五行说的起源
二、驺衍的略史及其时代
三、驺衍的五德终始说
四、秦的符应及始皇的改制
五、汉为水德或土德的争辨
六、汉武帝的改制及三统说的发生
七、《世经》的出现
八、《世经》以前的古史系统
九、汉帝应让国说及再受命说
一〇、五行相生说
一一、汉为火德说及秦为金德说
一二、汉为尧后说
一三、王莽自大司马做到皇帝的经历
一四、今古文问题
一五、《春秋左氏传》著作时代的各家说
一六、王莽的《自本》
一七、“炎帝神农氏”
一八、“全史五德终始表”的三个难题
一九、夏商周的新德及秦的闰统问题
二〇、“少昊金天氏”
二一、“太昊伏羲氏”
二二、“全史五德终始表”的定本
二三、对于《世经》的评判
二四、王莽的受禅及其改制
跋 钱穆《评〈五德终始说下的政治和历史〉》
附 钱穆:评顾颉刚《五德终始说下的政治和历史》
一、五帝之传说
二、五行相胜及五行相生
三、汉为火德及尧后
昆仑传说和羌戎文化
一、引言
二、三千多年来的羌戎
(一)古代所谓华夏族四周的少数民族
(二)羌的由来及其在商代的活动
(三)商末周初的羌参加了周武王伐商的活动
(四)西周时对犬戎的几次征伐
(五)东周时秦的伐灭西戎
(六)秦汉时代的羌人
(七)氐的来历及其在秦汉时代的活动
(八)五胡和南北朝的动乱中羌、胡和汉族的融合
(九)唐、宋时期吐蕃和西夏的兴起及其衰落
(十)元、明以后羌戎向西南的发展
(十一)需要说明的五个问题
三、《山海经》中的昆仑区
(甲)昆仑区东部
(乙)昆仑区本部
(丙)昆仑区西部
四、《庄子》和《楚辞》中的昆仑
五、《穆天子传》与《竹书纪年》中的昆仑
六、《禹贡》中的昆仑
七、昆仑和河源的实定
八、驺衍以后的世界观——神州和昆仑
九、《水经》中的河源
一〇、酒泉昆仑的实定
原编者后记
顾颉刚先生学术年表
顾颉刚在古史考辨方面的贡献
一、创立“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观
二、揭示三皇五帝的古史系统是由神话传说层累地造成的
三、打破民族出于一元与地域向来一统的传统说法
四、考订古书著作时代,为研究古史传说的演变打好基础
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
我二年以来,蓄意要辨论中国的古史,比崔述更进一步。崔述的《考信录》确是一部极伟大又极细密的著作,我是望尘莫及的。我自知要好好的读十几年书,才可追得上他。但他的著作有二点我觉得不满意。第一点,他著书的目的是要替古圣人揭出他们的圣道王功,辨伪只是手段。他只知道战国以后的话足以乱古人的真,不知道战国以前的话亦足以乱古人的真。他只知道杨、墨的话是有意装点古人,不知道孔门的话也是有意装点古人。所以他只是儒者的辨古史,不是史家的辨古史。第二点,他要从古书上直接整理出古史迹来,也不是妥稳的办法。因为古代的文献可征的已很少,我们要否认伪史是可以比较各书而判定的,但要承认信史便没有实际的证明了。崔述相信经书即是信史,拿经书上的话做标准,合的为真,否则为伪,所以整理的结果,他承认的史迹亦颇楚楚可观。但这在我们看来,终究是立脚不住的:因为经书与传记只是时间的先后,并没有截然不同的真伪区别;假使在经书之前还有书,这些经书又要降做传记了。我们现在既没有“经书即信史”的成见,所以我们要辨明古史,看史迹的整理还轻,而看传说的经历却重。凡是一件史事,应当看它最先是怎样的,以后逐步逐步的变迁是怎样的。我们既没有实物上的证明,单从书籍上入手,只有这样做才可得一确当的整理,才可尽我们整理的责任。
我很想做一篇《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把传说中的古史的经历详细一说。这有三个意思。第一,可以说明“时代愈后,传说的古史期愈长”。如这封信里说的,周代人心目中最古的人是禹,到孔子时有尧、舜,到战国时有黄帝、神农,到秦有三皇,到汉以后有盘古等。第二,可以说明“时代愈后,传说中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古史辨自序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