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案始末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82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写在前面
由于各种或隐或显的原因,“明史热”自20世纪初就席卷神州,直到今天都热度不减,甚至不免被人们做出种种奇妙的联系与阐释。除了孟森、吴晗、顾诚、黄仁宇等学院里响当当的名字,个别业余研究者在今天似乎更受到普通读者的瞩目。从这个意义上讲,明史研究在中国断代史界倒确实呈现出了良好的“生态机制”。而在学院和业余之间,我们今天隆重介绍一本容易被人忽视的小书——《三案始末》。
《三案始末》是用不足十万字的篇幅,厘清了明史上最为纠缠繁复又影响深远的梃击、红丸、移宫三案。而在进入具体的“案情分析”之前,作者从帝权与相权的矛盾入手,到万历“造因”为止,从制度层面交代三案动因,从帝王层面交代三案导火线,将明代的皇权与相权,朝廷与宦官,以及三大案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相互联系等条分缕析,给读者呈现出一幅明末宫廷、朝政和社会清晰生动的立体图形。后又通过天启、崇祯两朝对此进行的连续翻案,更呈现出门户之争的面目,为明代亡于党祸戾气埋下了伏笔。
三案的拖延之久、影响之大,正反映了明末政治的混乱局面。作者从这一角度入手,使读者能够见出明代统治阶层的内部纠纷,看清国政日趋荒废,同时对制度、权力有比较精简的呈现,颇见捷才。其文举重若轻、平易亲切,如炉边闲谈,娓娓道来。作者希望“通过三案的成因和经过,可以明白看出,明代多年来一力增重帝权,积势所及,产生出何等的积弊”,可见三案的根本,正是皇权独大与限制皇权之间的冲突。前者是千百年帝制下帝王最渴求的根本,后者是士人集团对政治礼法的信念诉求。而在明末这一特殊的时间点上,即使不冠以“知识分子觉醒”这类现代性命题,士人阶层对皇权独大的惨烈抵抗,从明末三案中也可见一斑,对作者“文革”后写作此书或许也有现实意义。
温功义(1915—1990),祖籍湖北武昌,其父曾为张之洞幕僚。温在北京(平)生活成长,少有才名,长于诗文;抗战后全家避居香港,因发表文章而被楼适夷介绍进入“香港文协”。1939年入香港《大公报》工作,被时任总编辑的徐铸成誉为“玉树临风,才华横溢”,颇得胡政之等人赏识,随《大公报》迁回内地,办理《大公报》分销业务。1948年后定居重庆。解放后,因性情耿直和莫须有的罪名受到长期排挤,只得赋闲在家。不羁俗务的他反而尽情读书且“述而不作”,偶尔著文、翻译,也只限自娱不求发表。“文革”结束后,受重庆出版社鼓励,于1984年出版了《三案始末》,后又著有《明代的宦官与宫廷》(1989)。温功义先生的著作,产量之少与质量之高同样惊人,很有些不世出的天才意味。他深厚的文史功底与隐逸世外的姿态,使他游走在学院与业余之间,成为一个独特的存在。
此次三联书店重版该书,所据底本为1984年重庆出版社版。当年该书初版即售二十余万册,也得到不少名家的赞赏与好评。台湾某出版社更是直接盗版出书,更名为《明末三案》,也因此成为著名学者黄仁宇写作《万历十五年》时的重要参考资料。
生活· 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编辑部
2013年3月
前言
梃击、红丸、移宫三案,是发生在明朝万历末年的、彼此相关的三个宫廷案件。当时,它们被称为三案;明亡后,有些史家则称之为明末三案。
这三案虽说是宫廷案件,但其影响所及,却已远逾宫廷,波及于都城内外,以至边关和江南。由于种因远、影响大,所以自始便很为史家重视。它在当时之特别受人重视,是由于历时久而牵扯多,自内廷至外廷,多少人都卷入其中,有的还被弄得倾家荡产,并死于非命。后世之所以重视它,除去上述原因而外,还由于通过三案的成因和经过,可以明白看出,明代多年来一力增重帝权,积势所及,产生出何等的积弊。
历代的封建王朝,在增重帝权以求确保家天下的统治这一做法上,都曾做出了不断的努力,每个新王朝的兴起,大致都要总结前代之所以失,想出一些补救的办法,也就是所谓“兴利而除弊”。在这种兴革方面,明代是很突出的。有很多地方,它做出了极不同于以前各代的改革。这些改革,是经过了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以及以后的诸帝,不断继承祖训、加以因革才形成的。
明太祖的改革,最突出的一点是废除了历代相承的宰相制。本来,他是无意废除这一制度,仍然承袭旧制的,所以在还没有建立起大明帝国、还称为吴国之时,便设立有左、右丞相的职位;到建立明朝以后,丞相一职也还保留了十余年之久。但是帝权与相权之间,自来便是互为消长,不断产生一些冲突的。朱元璋为了增重自己的权势,并为自己的子孙建立起稳固的基业,终于除掉了李善长、胡惟庸、汪广洋等几个曾居相位的人,并废除了这一职位。
取消了宰相的职位后,明太祖就把应由宰相掌管的事务重新作了划分:他把定制决策等大权,收归帝室,亲自掌握;实际的政务,则交由六部分担,提高了六部尚书的职权。但作为皇帝,自来便有“日理万机”之称,事务实已很多,而定制决策都要笔之于书,写成文件,这也是他力所难及的,所以动笔之事,还得另外有人来做。明太祖以至在他去世后继立为帝的皇孙朱允炆,便把这些事务交由翰林院中在内廷修史、修文的学士们来做,做这些事的人,在最初的二十余年中,一直是既无定职,又无定员,但他们确实又分担了历来宰相工作的一部分。
把宰相的工作分由皇帝、六部和无定职的词臣来分担,常常不免会显出散乱,并带有一种临时性的样子。使这种做法固定下来的,是举兵攻入南京的燕王朱棣,即后来的明成祖。朱棣很能体会他父亲要把相权分散的心意,却又要有专人专职来做那份原是并无定职、定员的工作。从他攻入南京,便建立起了明代的代替宰相的阁臣制度。这一制度,一直实行到明朝的灭亡。
第一批被任为阁臣的有黄淮、胡广、杨荣、解缙、杨士奇、金幼孜、胡俨等七人。人数多,争吵冲突也就多,结果七人中解缙便被排陷而死,黄淮也因陷人得罪,去职入狱。他们的相争是由于争夺首列的位置。明代的阁臣也被称为辅臣,列居首位的称为首辅,首辅因有拟旨的特权,和皇帝的接触比较多,所以成为阁臣间争夺的目标。最初,阁臣间虽排有名次,但并非定而不移的,如解缙原本名列第四,后来却跃居首位,压倒了黄淮,以此形成了排陷的事件。后来很快在阁臣间便形成了名次定而不移的惯例,位居首辅的,永远居于首位,仅居其次的次辅 ............

书籍插图:
书籍《三案始末》 - 插图1
书籍《三案始末》 - 插图2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三案始末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