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战争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2.36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目录
前 言
第一章 美酒与毒药
始于诺贝尔家族的俄国石油工业
能源危机背后的机会
“煤、油”之争背后的隐患
逆向行驶的苏联工业
“二战”成就了苏联的石油工业
赫鲁晓夫时代留下的“裂缝”
农业——苏联的阿喀琉斯之踵
第二章
斯大林的绝地反击
饮鸩止渴的“攘内安外”策略
定时炸弹——《赫尔辛基协定》
诡异的石油危机
“荷兰病”变成了“苏联病”
“半吊子”式的阿富汗战争
肢解苏联的开始
油价危机引爆
苏联真正的“死因”
第三章 里海的秘密
车臣,俄罗斯南部的“应力点”
乱象显现
第一次车臣战争
第二次车臣战争
俄格“五日战争”
第四章 经略中东
由来已久的“南下战略”
巴以问题上,美苏联手对付英国
借助埃及,苏联进入战略攻势
隐患凸显,苏联开始全面收缩
安德罗波夫时代的“回光返照”
戈尔巴乔夫时代,苏联在中东全面败退
普京时代,俄罗斯重返中东
第五章 寡头战争
依靠政治资源发迹
依靠混乱崛起
是危机?还是机遇?
石油保卫战
软硬皆施,结束“战争”
第六章 东欧四国演义
此“国”非彼“国”——从概念说起
俄罗斯篇
乌克兰篇
西欧篇
美国篇
尾 声
资源型经济
地缘战略
中国石油战略
后记一 漫谈俄罗斯“危机”
后记二 中东之王
附录一 俄罗斯的自然资源
附录二 苏联战后经济的部分数字
参考文献:
前 言
自2013年乌克兰危机爆发以来,乌克兰国内武装冲突、克里米亚半岛、南奥塞梯宣布与俄联邦合并、西方国家制裁俄罗斯、国际油价暴跌……一系列重磅新闻把普京和俄罗斯再一次放到了各大媒体的头版。
对于俄罗斯这个国家,国内公众的态度非常有意思。一些人将其视为中国的潜在威胁——因为在近代俄国曾使中国损失了15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而更多的人,会称呼他们为“战斗种族”——俄罗斯民族的尚武传统以及普京极具对抗味道的对外政策,对于如今风气略显阴柔的中国社会而言,具有某种吸引力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纯粹从大国利益角度考虑,中俄是否互为“远虑”我们说不好,但肯定不是“近忧”。相反,无论是反恐、能源安全,还是新近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都使我们有了很多同俄罗斯进行合作的理由。在看待和其有关的新闻时,谈不上理解和支持,但保持一个超然的心态并无不可。
这个世界上的任何一段历史,都是无比珍贵的资源。相对于孰是孰非之类的道义问题,历史中所蕴涵的经验、教训、规律,对我们而言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各国由于环境的不同,它们的历史轨迹有其特殊之处,但同时更多的还是共性的东西——历史规律反反复复,其实就是那么几条。
对于特殊之处,我们无需理解,但需要了解,这样才不至于闹以己度人的笑话;而对共性之处,我们更应当重视。你对一个国家的看法,并不能改变其历史的参考价值。
正所谓以史为鉴、以人为鉴。
第一章 美酒与毒药
在俄罗斯诸种能源品种中,石油占据着特别的优势地位,这是由其开发的简易程度和运输的便捷程度决定的……对石油的开发正开始取代煤炭开发的地位,许多经济学家确信,达成电气时代之前的过渡时期将是一个石油时代。
黑色的石油对俄罗斯来说如同美酒,然而,酒喝多了人是会醉的……
始于诺贝尔家族的俄国石油工业
俄罗斯石油工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晚期,最早在俄国建立石油工业的则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发明炸药的诺贝尔兄弟。诺贝尔兄弟的父亲叫伊曼纽尔·诺贝尔,是一个生活不怎么富裕但却有一肚子发明的瑞典人。
1837年,伊曼纽尔来到俄国发展自己的事业,当时沙皇为了应对英国的威胁,正在积极扩军备战。伊曼纽尔发明了一种新型水雷,并设法把它推荐给了沙皇。在克里米亚战争中,沙俄军队正是通过伊曼纽尔发明的水雷,把英国皇家海军的舰队挡在了克列斯塔要塞之外。为此,伊曼纽尔得到了沙皇颁发的金制帝国勋章,诺贝尔家族从此算是彻底翻了身。
凭借皇室的赏识,伊曼纽尔在俄国的上层社会迅速建立起了自己的人脉。诺贝尔家族开始设立工厂,主要业务是船舶动力和机器制造。最后,步入晚年的伊曼纽尔选择了落叶归根——回到了瑞典。
老伊曼纽尔共有四个儿子,小儿子早夭并没有太多记载,剩下的三个儿子分别是老大罗伯特(Robert)、老二路德维格(Ludwig)和老三艾尔弗雷德(Alfred)。他们兄弟三人从小跟着父亲在俄国长大,能讲一口流利的俄语。在老伊曼纽尔返回瑞典后,大儿子罗伯特在芬兰的赫尔辛基经营煤化油工厂,老二路德维格在芬兰搞军工厂,而小儿子艾尔弗雷德,则正是黄色炸药的发明者。
19世纪后期,诺贝尔三兄弟已经在各自的研究领域混得风生水起,但这还只是开始,不久之后,这个家族将因为一块俄国的土地,最终成为可以左右整个欧洲局势的豪族。这块土地就是位于现在阿塞拜疆共和国的巴库。
在历史上巴库是波斯拜火教的圣地,因为这里的地下会冒出“天火”——其实就是地下天然气散发出来后出现了自燃。在公元9世纪,人们就在巴库发现了石油,由于埋藏得非常浅,靠手工就可以挖到。当时人们主要是用石油来点灯,此外还有人认为把石油敷在身上可以治病。到16世纪的时候,巴库的石油买卖有了一定的规模,人们把石油挖出来后装入皮囊,用驴子运到中东卖给阿拉伯人。
艾尔弗雷德·伯纳德·诺贝尔(1833~1896),瑞典著名化学家、工程师、发明家、军工装备制造商和炸药的发明者。
1723年,围绕着阿塞拜疆的归属,沙俄和当时的波斯帝国开始了长达近百年的争夺战。1813年,在打了整整90年之后,阿塞拜疆最终归属了沙俄。
沙俄得到阿塞拜疆的时候,石油对人类的价值还不明显。俄国政府以四年为一期把巴库的产油区分片承包给各国来的商人,以此赚些算不上很可观的租金。
而到了1873年,沙俄政府的策略完全改变了。克里米亚战争之后,俄国急需大量的资金解决政府的财政问题,所以就模仿当时美国的机制,对当地的资源开采权进行拍卖,拍得者将获得当地资源的勘探、开采权,有效期长达数十年。
当时巴库已经打出了第一口高产油井。此时,随着燃油发动机的出现,人们已经开始逐渐认识到石油的巨大价值——这东西不仅能拿来点灯,而且很可能会成为未来的一种新型燃料。
[1]
也正是在1873年,路德维格的军工厂接到俄国政府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石油战争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