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史_骗子的历史》 作者_张艳国_任放_刘保昌 - (TXT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21mb。
书籍内容:
《中国社会史:骗子的历史》 作者: 张艳国;任放;刘保昌
目录:
第一章 总论骗子骗术与骗文化
总论骗子骗术与骗文化
骗术:适用于道德判断
骗子:以行骗为目的的流民
骗与中国文化
第二章 传统骗术
传统骗术
君王行骗
臣僚行骗
衙役行骗
假冒官吏行骗
生活中的行骗术
文化分析
第三章 近代骗术
种类繁多的行骗术
文化透视
第四章 骗子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
骗子的思维方式
骗子的行为方式
第五章 骗子的危害
余风流绪
社会危害
第六章 传统社会主流文化与骗子文化
明清以前骗子文化的两个特点
明清时期的文化为骗子发展创造条件
第一章 总论骗子骗术与骗文化
从汉语语言文学的历史看,“骗”只是一个后起的字。在孔子讲学的续集《论语》中,没有出现过“骗”字。
图为孔子讲学图:
在西方学术界,不少学者习惯于将中国文化归结为“做人的文化”、“做人的学问”。如果以孔孟儒家观之,亦无不可。在以孔孟儒家为主导的中国文化中,关于礼、义、廉、耻、信、爱、孝、诚、宽、勇、敏、智、刚、毅、讷、仁等等做人的范畴有不少界定和论述,确实在安生立命、个人与家庭、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等等方面有丰富而精辟的论述。一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流传千古,并成为古代社会士人的人生模式,就足见儒家文化的魅力与透射力。毫无疑问,这是一种激励个人与社会同构、同步发展的正文化,其文化的主体精神是向上向前的。
当然,有正就有反,有正就有负,有正就有邪,这是社会历史进程中的辩证法。同正文化相对的就是负文化。在中国传统社会,负文化有多种构成,骗文化即是其中一种。骗子是骗文化的生命个人和实践主体,骗术是骗文化的表现方式,主要通过骗子及其群体的活动予以表现。骗文化同诚文化相对应,其主体精神通过骗术谋取利益,甚至是损人利己,损公肥私,获得不正当的利益。谋利与行骗,就是骗子的动机与实践。在骗文化中,逐利是其文化内核,骗子虽经世代变迁而表现为不同的脸谱,但是,它无论经历多少次正文化的打击,其文化内核都完好无损地保存下来。没有逐利的文化心理和动机,就不会出现骗子这一社会角色,也不会产生古往今来面目可憎的骗子群体,更不会氤氲化生千奇百怪手法残忍的骗术,当然也就谈不上世代传承的被奉为经典的骗经了。
骗文化是作为社会主流文化的正文化的对立物出现的,因而它对社会进步与文化发展的作用从总体上讲,是反方向的,即阻碍的、反动的作用。人们认识它,研究它,分析它,正是为了从根本上消灭它,使社会进程更快,使文化发展更好。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认为,人类文化向前推进,首先需要世代积累,其次需要发展。在世代积累中,既有正文化的积累,又有负文化的传承;在文化发展中,离不开正文化同负文化作坚决的斗争,两种文化的斗争,也是人类文化被推向前进的重大体现。因此,在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中,一定要善于同骗文化等负文化作斗争,促进正文化的繁荣发展。
从汉语语言文字的历史看,“骗”只是一个后起的字。至少在东汉以前,没有“骗”字。而是使用“诈”、“欺”、“诳”等字词。
在西汉学者编辑的儒家经典《论语》中,没有使用“骗”字;在东汉学者许慎编撰的汉字经典《说文解字》中,也找不到“骗”字。但这并不意味着在古代社会的早些时候不存在“骗”这种社会行为。在当时,人们使用另外的同义词或近义词。
诈。《说文解字》释云:“诈,欺也。”今本《古汉语常用字典》特别提醒道:“古代凡欺骗的意义都用诈,不用‘骗’。”(《古汉语常用字典》第316页,商务印书馆,1981年)
在古代典籍中,“诈”词用得比较普遍。如《左传・宣公十五年》:“我无尔诈,尔无我虞。”《荀子・三制》:“进退贵贱则举幽险诈故。”
《战国策・秦策一》:“大王以诈破之。”
欺。《说文解字》释云:“欺,诈欺也。”可见诈同欺是近义词,欺即是诈,诈即是欺。在古代典籍中,“欺”词用得比较广泛。《韩非子・孤愤》:“苏秦欺寡人。”宋代出现的成语“欺世盗名”,语义起自战国时期。《荀子・不苟》:“夫富贵者则类傲之,夫贫贱者则求柔之,是非仁人之情也,是奸人将以盗名于暗世者也险莫大焉。”北宋苏洵在《辩奸论》一文中,说:“王衍之为人也,容貌语言,因有以欺世而盗名者。”《宋史・郑丙传》、《宋史・魏了翁传》,都运用了“欺世盗名”的成语。
此外,与“骗”的近义词还有“诱”(诱骗)、“诳”(诓)(诳骗)、“伪”(伪诈),等等。总之,诈、欺、骗在古汉语语言文字中,它们的字意、词义是相近的或相等的。这样,从古到今,围绕着“骗”的意义出现了一批近义词或同义词,如:欺诈,诈骗,欺骗,诳骗,诓骗,等等。
骗,就是做假,围绕着作假达到谋取利益的目的。骗之所以能够在世世代代的中国人思维中占据一定的空间,因为它同人类的智慧常常十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种联系性,体现为真与假矛盾的辩证性与统一性。成书于明清之际的《三十六计》就可以说明问题。在很大程度上说,三十六计的主要内容可以用一计概括――骗计。在三十六种计策中,骗计以各种形式和内容表现为19计。(参见陈弓编:《三十六计》(秘本兵法),武汉出版社,1994年)
瞒天过海计。主要是着眼于人们在观察和处理事物中,由于对某些事情见惯不疑而常常产生疏漏和松懈的思想与行为,因此能够乘虚而入,示假隐真,把握时机,出奇制胜。
借刀杀人计。主要是通过制造假象,挑拨矛盾,利用矛盾,达到瓦解敌人的目的。
声东击西计。就是在攻敌中忽东忽西,即打即离,制造假象,诱骗敌人作出错误的判断,然后趁机取胜。
无中生有计。无,指的是虚,是假;有,指的是真,是实。此计是在真假中做文章,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真中有假,假中有真,忽真忽假,忽伪忽真,通过真假互变,诱使敌人判断失误,并造成行动失误。
暗度陈仓计。制造正面进攻的假象,诱 ............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TXT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中国社会史_骗子的历史》 作者_张艳国_任放_刘保昌 - (TXT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