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子百家系列套装(套装全二十册)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20.4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总目录
孟子
荀子
老子——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
列子
庄子
墨子
韩非子
公孙龙子
鬼谷子
吴子 司马法
孙子兵法
六韬
管子
抱朴子内篇
淮南子
论语 大学 中庸
黄帝四经;尸子;关尹子
孔子家语
目录
前言
梁惠王上 凡七章
梁惠王下 凡十六章
公孙丑上 凡九章
公孙丑下 凡十四章
滕文公上 凡五章
滕文公下 凡十章
离娄上 凡二十八章
离娄下 凡三十三章
万章上 凡九章
万章下 凡九章
告子上 凡二十章
告子下 凡十六章
尽心上 凡四十六章
尽心下 凡三十八章
返回总目录
前言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今山东邹县)人,生卒年不详,大约晚于孔子百年左右。汉人赵岐在《孟子章句》题辞中说,孟子是春秋时期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代。孟子与孔子的孙子子思有着较深的渊源,荀子在《非十二子》中就把孟轲和子思列为一派,后来司马迁在《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说他“受业子思之门人”,赵岐则直接认为孟子的老师就是子思。可见,孟子的学说一定与子思有某种关系。孟子博学多闻,通五经,尤长于《诗》《书》,后授徒讲学,带领学生先后游说齐、宋、鲁、滕、梁等国,并一度做过齐宣王的客卿,力主正人心而存仁义,法先王而行王道,但终因其言“迂远而阔于事情”(《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不为统治者所用,后回到邹国,“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同上)。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学说,被后人尊封为“亚圣”,人们习惯上把他和孔子合称为“孔孟”。《孟子》一书,内容丰富,涉及政治、哲学、伦理、经济、教育、文艺等多个方面,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
性善论是孟子哲学思想的核心。春秋战国时代,社会上展开了对人性问题的大讨论。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的说法,通过与告子对人性问题的辩难,提出了自己的人性理论。告子认为人性无善无不善,与仁义没有联系。他举例说人性像杞柳,仁义就像用它编成的桮棬,把人性当作仁义,就像把杞柳看成是桮棬一样;又说人性像湍水,在哪边决口就向哪边流。他把人性看作人或动物的本能或欲望,提出了“生之谓性”和“食、色,性也”的命题。孟子则不同意告子的说法,认为人与动物有着本质的区别,人不但有口腹衣食之欲,更重要的是人有善良的本性(以上见《告子上》)。孟子通过“孺子将入于井”的故事,说明人与生俱有“四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没有这“四心”,人便同禽兽无异。“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在这四种美好的心理感情基础之上,人们产生了仁、义、礼、智等道德意识的萌芽,这就是“四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而这“四端”也是先天就有的,“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所以孟子认为人的善性是与生俱来的,不是后天形成的,但这“四端”仅仅为人们提供了向善的可能性,人们只有不断扩充、培养这些善端,才能成为具有仁、义、礼、智等道德意识的完人,“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以上见《公孙丑上》)。孟子进而认为,人们通过不断培养、扩充自己的善心,就可以把握自己的善性,从而能够了解天命,“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尽心上》)。这样,孟子就把心、性、天三者统一了起来,所以他说“万物皆备于我矣”(同上),即达到了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了。同时,孟子认为如果人们不去扩充和培养这些善端,就会失去善心,为此他提出了“反求诸己”“求其放心”等方法,来寻求在各种诱惑下失去了的善心。总之,孟子赋予了人性以先天的道德内容,认为人性本来是善的,但由于后天的环境影响,人们渐渐失去了善心,所以人们要不断地加强自我修养和学习,找回失去的“良知”。孟子的性善说对后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但同时也引起了一些学者的反对,荀子就曾高举“性恶论”的大旗,对其“性善论”给予了猛烈的抨击。
在性善论的基础之上,孟子提出了他的政治思想。他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公孙丑上》)不忍人之心即善心,行不忍人之政,就是实行仁政。仁政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对孔子仁学观念的丰富和发展。孟子在时代风云的变化中,深刻地感受到了人民群众的力量。他说:“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宝珠玉者,殃必及身。”(《尽心下》)人民是诸侯国的三宝之一,如果不加重视,祸必殃身。在继承前人民本思想的基础上,孟子大胆提出了民贵君轻的口号,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同上),把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君放在最后一位。孟子特别强调作为最高统治者的国君,应该以国人的意志和利益为转移,“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离娄上》),做到“乐民之乐”“忧民之忧”,并认为国君如果有大过,可以被撤换,甚至可以大胆地说残暴的君主根本不配称君。当时有人认为汤武革命是“臣弑其君”,孟子反驳说:“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梁惠王下》)把商纣王称为“一夫”,对君权进行大胆挑战,可谓震古铄今。在治国方面,孟子主张法先王,效法古代圣王的治国经验,实行王道,反对霸道,建立一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梁惠王上》)的大一统社会,“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同上),“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公孙丑上》)。为此他提出实行“制民之产”的经济政策,即实行井田制,使农民有一定的土地和财产,解决他们的温饱问题。同时要减轻人民的赋税和商人的关税,促进农业生产和商业贸易。孟子还特别强调要“谨庠序之教”(《梁惠王上》),普及学校教育,使人民懂得孝悌忠信的道理。孟子的仁政思想无疑带有较强的人性化色彩,具有时代的进步意义,但终因过于理想化,不免有些“迂远而阔于事情”,所以不为统治者所用。
孟子的人格论在先秦诸子中独具魅力,对后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儒家特别重视自身的道德修养,强调个体的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重视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诸子百家系列套装(套装全二十册)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