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社豆瓣高分经典合集·第一辑(套装共10册)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26.87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总目录
德里达传
认知:人行为背后的思维与智能
人的自我寻求
索罗斯传
实现自我:神经症与人的成长(西方心理学大师经典译丛)
炉边谈话
整体性思维:人类及其世界
州县官的银两:18世纪中国的合理化财政改革
君主与大臣:清中期的军机处(1723—1820)
欲望的演化:人类的择偶策略:最新修订版
版权信息
书名:德里达传
作者:[法]伯努瓦·皮特斯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1
ISBN:978-7-300-18193-6
价格:88.00元
Derrida
By Benoit Peeters
CopyrightFlammarion,2010
Cover Copyright:Jacques Derrida,1991Horst Tappe/Fondation Horst Tappe/Roger-Viollet
Simplified Chinese version2013 by China Renmin University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永远不会有人知晓我的写作源于怎样的秘密,即使我说出来也改变不了什么。”
——雅克·德里达:《割礼忏悔录》(Circonfession)
目录Contents
版权信息
中文版序
序
Ⅰ 杰基 Jackie 1930—1962
第1章 非洲国王[1] (1930—1942)
第2章 在阿尔及尔的阳光下 (1942—1949)
第3章 路易大帝高中的围墙 (1949—1952)
第4章 高 师 (1952—1956)
第5章 美国一年 (1956—1957)
第6章 克雷阿的士兵 (1957—1959)
第7章 勒芒的忧郁 (1959—1960)
第8章 走向独立 (1960—1962)
Ⅱ 德里达 Derrida 1963—1983
第9章 从胡塞尔到阿尔托 (1963—1964)
第10章 在阿尔都塞的荫庇下 (1963—1966)
第11章 文字本身 (1965—1966)
第12章 丰硕的一年 (1967)
第13章 轻微的后退 (1968)
第14章 不适的位置 (1969—1971)
第15章 决 裂 (1972—1973)
第16章 《丧钟》 (1973—1975)
第17章 捍卫哲学 (1973—1976)
第18章 另一种人生 (1976—1977)
第19章 从“新哲学家”到哲学大会 (1977—1979)
第20章 发送与考验 (1979—1981)
第21章 布拉格之夜 (1981—1982)
第22章 新的牌局 (1982—1983)
Ⅲ 雅克·德里达 Jacques Derrida 1984—2004
第23章 解构的领地 (1984—1986)
第24章 从海德格尔事件到德·曼事件 (1987—1988)
第25章 生动的记忆 (1988—1990)
第26章 六十岁哲学家的肖像
第27章 在体制的边界 (1991—1992)
第28章 解构在美洲
第29章 马克思的幽灵 (1993—1995)
第30章 德里达国际 (1996—1999)
第31章 对话的时代 (2000—2002)
第32章 向生向死 (2003—2004)
资料来源
书 目
致 谢
人名索引 (所列页码即本书边码)
译后记:阅读德里达
返回总目录
中文版序
雅克·德里达的第一部传记被译为中文,这对我来说既是喜悦也是荣耀。
《书写与差异》和《马克思的幽灵》的作者德里达只在2001年来过中国一次,但他很早就开始对中国的语言和文明产生了兴趣。实际上,早在1953年德里达还是高等师范学校的学生时,他与学习汉语的吕西安·比昂科(Lucien Bianco,中文名毕仰高)就同住一间宿舍。德里达后来以一篇题为《一位中国朋友的朋友》的优美文章向毕仰高致敬,他在其中写到,多亏了毕仰高,他才“学会以不安的、批评的、变动的方式去理解和思考现代中国”[1]。整整半个世纪里,关于中国的语言、历史及其天翻地覆的政治变化,毕仰高始终是德里达的主要对话者。尤其因了这位深刻了解中国且具有独立精神的汉学家,哲学家才避免了那一代许多法国知识人对中国的意识形态上的误解和幻想。
毕仰高与中国很早就有真实的接触。1954年夏天,由于路易·阿尔都塞(Louis Althusser),他有幸获得邀请,与包括菲利科斯·加塔里(Félix Guattari)在内的法中友好协会代表团一起在两个半月的时间里走遍了中国。回到法国后,这位《中国革命的起源》(迦里玛出版社,1967年)的未来作者就中国问题滔滔不绝,而德里达就是他独享的对话者。那时的毕仰高与德里达分享同一辆汽车——一辆老掉牙的1932年的C4雪铁龙,还共同订阅《世界报》。他们有着同样的政治信念,属于坚定的左派,但坚决反对斯大林。他们与包括皮埃尔·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在内的几名法国高等师范学校的学生创建了“保卫自由知识分子委员会”,将非共产党员的左翼学生聚集在一起。
随后,德里达和毕仰高两人各自沿着自己的道路前行。在好几年的时间里——我们在本传记的第一部分可以看到——阿尔及利亚问题在政治和个人意义上对德里达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但在哲学上,文字的问题——一直被西方形而上学压抑的文字——在德里达的研究中占据中心地位。在撰写即将令他成名的《论文字学》的过程中,他常常就汉语问题请教毕仰高,很遗憾自己没能认真研读这门语言。
德里达从1964年起执教于高等师范学校。当时,对那里最具政治意识的学生来说,毛泽东领导的中国要比苏联有大得多的吸引力。在德里达发表过一些重要文章的《原样》(Tel Quel)杂志编委会,人们对于“文化大革命”只有相当模糊的概念,却保持着夸张可笑的狂热态度。而德里达对之保有警醒的距离,尽管他不断受到持续的压力。在向毕仰高致敬的文章里,他谈到1968年5月之后的这些年代,那时“最令人不安,有时最危险又最滑稽的教条主义的颟顸主宰着某种巴黎文化的舞台”。
中国问题变成了一个重大的赌注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人大社豆瓣高分经典合集·第一辑(套装共10册)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