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国文学名作导读 - (TXT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1.57mb。
书籍内容:

诗歌

自励①
梁启超

献身甘作万矢的,著论求为百世师。

誓起民权移旧俗,更研哲理牖②新知。

十年以后当思我,举国犹狂欲语③谁?

世界无穷愿无尽,海天寥廓立多时。

①《自励》共二首,这里选其中一首。
②牖(yǒu):窗户,此处引申为诱导之义。
③语(yù):告诉。
以旧风格含新意境

――《自励》导读

梁启超是清末资产阶级改良派的领袖之一。作为社会改革的先驱,不仅
要有审视时代潮流的眼光,还须有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的
坚强意志和敢为天下先的勇气。这首《自励》就表现了作者的这些品格。该
诗作于戊戌变法失败而新的革命高潮尚未到来的1901 年。但作者的政治和人
生信念丝毫没有动摇。他要冒天下人的攻击而开一代新风,要宣传民权而改
变旧伦理,要引进新知识以开启民智:“献身甘作万矢的,著论求为百世师。
誓起民权移旧俗,更研哲理牖新知。”这是诗人的自励。然而先驱者最初往
往是孤立的,不容易被大多数人所理解,得不到他们的支持和拥护,因而常
常感到孤独和悲凉。诗中也流露了这种情绪:“十年以后当思我,举国犹狂
欲语谁?世界无穷愿无尽,海天寥廓立多时。”诗人相信后人会想起自己,
理解自己,但目前呢?众人皆醉我独醒,知音何在?于是诗人面对寥廓的苍
天大海,伫立多时,想象宇宙的广大无穷,心事浩茫,感慨良多。

这首诗的思想境界是新的,但形式却是旧的:体式仍是七言诗的体式,
语言还是文言。梁启超在20 世纪初写的《饮冰室诗话》中曾说:“过渡时代,
必有革命。然革命者,当革其精神,非革其形式。吾党近好言诗界革命,若
以堆积满纸新名词为革命,是又满洲政府变法维新之类也。能以旧风格含新
意境,斯可以举革命之实矣。”可见,“以旧风格含新意境”,或者说以旧
形式含新内容,是诗人的有意追求。而这一追求又是一个时代一批人的追求。
自1896 年夏曾佑、梁启超、谭嗣同开始创作“新诗”,直到1917 年2 月胡
适在《新青年》上发表《白话诗八首》,新诗的创作几乎全部是在这种思路
下进行的。通过此诗可窥一斑而知全豹。

一般说来,内容和形式密切相关,新内容应当用新形式表现。但也不能
视为绝对。具体到这首《自励》,形式虽嫌陈旧,但仍然没有遮蔽住诗人那
远大的抱负、坚定的信念和浩茫的心境。

(钱振纲)

蝴蝶

胡适

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

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

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

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一九一六年八月二十三日

但开风气不为师

――《蝴蝶》导读

胡适是“五四”时期提倡白话文学的先驱,因此他也成了中国现代最早
有意识地创作白话诗的先驱。1915 年和1916 年间,当时正在美国留学的胡
适常常与朋友们讨论中国的文学革命问题。他提出应当创作白话文学,而他
的朋友们大都表示反对。他们认为,白话自有白话的用处,可以写小说,作
讲演,但不可用来写韵文。胡适因此意识到,要提倡白话文学,困难不在散
体文方面,因为中国古代就有大量的白话小说和白话戏曲,关键是要用白话
写出像样的诗来。于是他决定亲自试验。

有一天,他正在楼房里眼望着窗外用餐,忽然看见一对黄蝴蝶从下面飞
上来。一会儿,其中一只飞了下去,另一只飞了一会儿也慢慢飞下去寻找它
的同伴。胡适当时正因找不到提倡文学革命的同道而感到孤独,触景生情便
写下这首诗。这首诗有感而发,表现的是他当时孤独寂寞的心境。

这首小诗创作于1916 年8 月,发表在1917 年2 月出版的《新青年》上,
与他写的其他七首诗合称《白话诗八首》。这首诗发表时题为《朋友》,收
入《尝试集》时改题《蝴蝶》。创作该诗时,胡适尚未想到要打破旧诗体式,
因此采取的仍是五言诗的形式。但它是中国现代白话诗歌创作的第一批婴儿
之一,其在新诗史上乃至新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

从艺术上看,该诗咏物言志,言近意远。与后来的一些优秀诗作相比,
固然显得意象简单,蕴含浅显,但清新明白,也不失为一种风格。

(王卫东)

一念

胡适

我笑你绕太阳的地球,一日夜只打得一个回旋;

我笑你绕地球的月亮,总不会永远团圆;

我笑你千千万万大大小小的星球,总跳不出自己的轨道线;

我笑你一秒钟行五十万里的无线电,总比不上我区区的心头一念!

我这心头一念:

才从竹竿巷,忽到竹竿尖;

忽在赫贞江上,忽在凯约湖边;

我若真个害刻骨的相思,便一分钟绕遍地球三千万转!

1918 年1 月

原注:竹竿巷是我住的巷名。竹竿尖是吾村后山名。

时代巨人的颂歌

――《一念》导读

“五四”是一个需要巨人、也产生了巨人的时代。“五四”时期,“人”
的觉醒唤起了诗人的主体意识,诗人别具只眼而又不无偏颇地“发现”了“人”
的伟大与尊严。在诗人和审美想象中,“人”仿佛成了宇宙中至高至尊至强
至能的巨无霸。该诗所抒写的就是诗人极度高扬主体精神超越时空限制的瞬
间审美巨人感受。

面对浩渺宇宙中的地球、月亮与万千星球..,诗人一连四句轻声慢语
的“我笑你”,显得如此恢弘伟大,宁静肃穆,大有我佛法力无边的气概和
毛泽东睥睨宇宙轻吟“小小寰球”的风采。

诗人为什么对常人景仰的地球、月亮和万千星球,取一种高高在上、从
天外俯视的角度?因为他从人的主体精神出发,发现了它们的局限与不自由
而极大地激发了“人”的优越感。请看:“人”的“心头一念”,比“绕太
阳的地球”和“一秒钟行五十万里的无线电”远为快捷――可以“一分钟绕
遍地球三千万转”!也不像万千星球“总跳不出自己的轨道线”,这“心头
一念”的飞驰可以随心所欲作逍遥游,――才从城中竹竿巷,忽到郊外竹竿
尖!忽在赫贞江上!忽在凯约湖边..该诗在主客体的一一对比中,对人的
主体精神作了热情颂扬。

最有意思的是最后一句,一语双关,既与地球、无线电相对比,又与月
亮相对比。月亮“总不会永远团圆”,但因了“心头一念”,“我若真个害
刻骨的相思,便一分钟绕遍地球三千万转”而作三千万次团圆!从表面上看,
这也是在比较中颂扬主体心灵力量。但此外,在其宛转陈述 ............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TXT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20世纪中国文学名作导读 - (TXT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