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同情心的悲剧 - (TXT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07mb。
书籍内容:

美国早期的同情模式何处运用同情心

李增刚
每当走在火车站、汽车站、地铁口,我们总会遇到许多沿街乞讨者。有大人,有孩子;有残疾人,有正常人;有生活真正困难者,有利用别人的同情心“发财致富”者;有衣衫褴褛者,也有衣冠楚楚者。面对这许许多多的乞讨者,我常常在思考的问题是:我是否应该同情他们?换句话说,我是否应该“施舍”?在许多人看来,这个问题似乎没有讨论的必要。因为面对弱者,我们应该同情。但是,绝大多数的路人对乞讨者是漠然的,只有很少的过路人给乞讨者施舍钱物。说实话,笔者不是每次见到乞讨者就给以施舍,而且绝大多数也是漠然经过。在刚开始的时候,我几乎每次都要有一番思想斗争,并且过后还要想几分钟,我不施舍是否恰当。随着见到乞讨者的次数越来越多,这种思想斗争越来越少,面对乞丐的乞讨也越来越淡然。我并非没有同情心,而是我不知道何处运用同情心是恰当的。在读了学者马文・奥拉斯基(Marvin Olasky)的《美国同情心的悲剧》(The Tragedy of American Compassion)之后,我对自己的行为似乎有了更深的理解。
《美国同情心的悲剧》是美国政要正在热读的图书之一,被誉为20世纪90年代“关于福利和社会政策的最重要的一本书”,是美国总统克林顿和小布什制定福利政策是重要的参考读物。通过分析美国救济穷人的历史――从17世纪欧洲人开始大批移民美国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该书认为,政府只有减少救济,让更多的人就业,恢复紧密的家庭和社会关系,才是解决贫穷问题的出路。
乞讨者或穷人有不同的类型。有的是老弱病残,无法通过自身劳动养活自己;有的是偷懒的机会主义者,宁可乞讨度日也不工作;有的是被人利用,为他人乞讨者;有的是吸毒纵欲而无法养活自己者。对待不同的乞讨者,我们应该区别对待。第一类是真正需要同情者,我们也应该给以同情;对于其余各类的乞讨者,同情心不但对社会、对他们没有好处,反而可能有害。比如第二类乞讨者,他们并未丧失工作能力,反而将自己说得非常可怜,并以此打动人,博得他人的同情。对于这类的乞讨者,我总觉得有一种被欺骗的感觉。我想许多人可能都碰见过,在火车站或大街上,有个人拦住你跟你搭话,然后说自己从外地来的,钱物被盗,跟你借点电话费或路费,并信誓旦旦地说过后一定奉还。我们不排除这种乞讨者可能有真正需要帮助者,但是也有大量的行骗者。笔者曾经在同一个地方被同一个人拦住过两次。这类乞讨者一般都穿着整齐、干净,不像乞丐,却从事着乞丐的职业。面对这样的“乞丐”,我们更多的感觉是被欺骗,我们可能不是同情,而是厌恶。如果我们经常被这样的人欺骗,最终结果就可能就是:不论一个人是否真正需要帮助,我们都不会给予帮助。出现所谓的“劣币驱逐良币”。再看第四类的吸毒纵欲者。有些吸毒者丧失了工作能力,我们给予其同情,实际上是自主他吸毒;有些未婚少女妈妈,我们给予其同情,似乎是在纵容其行为。
我们现在中国遇到的这些乞讨者、需要同情者,在美国历史上都曾经留下过教训。《美国同情心的悲剧》所讲到各种给予同情、感情被欺骗、同情可能有害于当事人的情况,在中国正日益明显。中国虽然没有像美国那样建立起了许多私人性质的救助机构,帮助需要同情者,但同情心人人都有。我们没有能力同情很多人的时候,只同情一个人或者一次给予一个人同情,但如果我们每次都需要考虑我们同情一个人是帮助他还是害他的话,这样的帮助可能就会大大减少。这对我们至少得出的一个重要启示是我们不能够随便给人以同情。
同情心不仅仅是在物质上给予帮助,还需要有精神上的帮助。奥拉斯基总结了同情心的七个标识:亲情(Affiliation)、契约(Bonding)、分类(Categorization)、明辨(Discernment)、就业(Employment)、自由(Freedom)、上帝(主)(God)(第102页)。亲情就是要尽量让受同情者得到亲属、亲戚的帮助;契约就是由志愿者与受同情者组建临时家庭,帮助其意识到婚姻或家庭的重要性;分类意味着对不同的受同情者分门别类,同情那些真正需要帮助者;明辨就是想方设法对受同情者进行分门别类;就业在于帮助其寻找或提供工作机会;自由就是给受同情者以自由选择的权利;上帝(主)则意味着对受同情者通过上帝进行感化,成为对社会有用的。这七大标识反映了人们对那些祈求同情者的真正同情,而不是滥用同情。美国从19世纪末期,大量的慈善机构并非无偿提供同情,而是要让受同情者通过劳动进行“体能测试”,有劳动能力而不劳动者就要通过为其提供工作等方式,为其提供工作机会,最终解决其生存问题。
美国在对受同情者进行感化的过程中,《圣经》起了很大的作用。《圣经》指出“不劳动者不得食”,说得更完备一点,就是“有劳动能力而不劳动者不得食”。书中有一些例子说明,许多妓女、罪犯、吸毒者由于受到《圣经》的感化,放弃原来的恶习,成为对社会有用的。奥拉斯基特别提到了一个叫麦考利的人。他是个孤儿,江湖大盗,被判入狱17年,后来在监狱中阅读《圣经》受到感化,决定改掉恶习。他出狱后,虽然也从事过一些非法活动,但越来越感到受到精神的折磨,最后彻底放弃恶习,并成为一个布道者,帮助许多从事非法交易者弃恶从善。但是,中国并没有这种建立在信仰基础上的非正规约束机制,这就需要更多的正式制度进行约束。
《美国同情心的悲剧》是美国政要热读图书,它也适合普通百姓。它实际上向我们这些普通百姓指出了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何处运用同情心?
随意运用同情心不但无益,可能还会有害。

美国早期的同情模式美国同情心的悲剧

很多行动都是在宗教信仰的基础之上发起的。1816年,“女性国内布道协会”开始向纽约的穷人社区分发《圣经》并提供教育。“马萨诸塞促进基督教知识协会”(该组织1817年接受三十多家地方妇女团体的捐款)和“新罕伯什尔州传教会”(受当地50个妇女团体支持)这样的团体自认为是对 ............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TXT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美国同情心的悲剧 - (TXT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