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 - (TXT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25mb。
书籍内容:

第一部分 激活之长三角趋势第1节 世界工厂(1)

长三角拉动中国经济前行,这不仅仅是一个梦想,而是正在进行中的现实。
苏浙沪以民营经济为引擎,外资力量为加速器,利用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在经济全球化的产业转移和生产资本流动中抓住了机遇,奠定了“世界加工厂”的基础。长三角的迅速崛起,让中国可以用疾走的速度参与世界经济的竞争和融合。可以说,有关“中国竞争力”的概念,大部分由长三角所创。
如何善用彼此的市场,通过区域生长整合来提高效率,是亚洲面临的一个共同课题。现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将会进一步整合长三角的优势力量,而在其不断调整内部利益的过程中,差异与竞争以及融合将给长三角带来巨大的动力和竞争力,最终会使其成为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上最具活力的一环。
以下是对该区域的多角度观察与分析。
长三角:从“加工车间”到“世界工厂”
得尽天时地利人和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极其适合农耕的一块沃土,自宋代以来就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经济重心,也是东亚农业文明时期最发达的地区。尽管在日本明治维新后,远东地区最发达的桂冠不再为长三角所据,但晚清和民国时期,上海不经意间则成为远东地区最大的金融贸易中心。直至如今,为乡镇企业和民营资本的汹涌之势推动的长三角,仍然是中国最有活力的地区。
长三角历史沉厚,交通便捷、人才集聚的现状,加上差不多是远东和北太平洋地区近乎几何中心的地利,使长江三角洲地区成为名副其实的“息壤”,在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格局中占得了优势。2003年,地处长江三角洲的江浙沪三省市的生产总值已经占了全国GDP的20%以上。
1.中心城市与腹地
长江三角洲是个整体,上海、江苏、浙江三省市一荣俱荣、一损俱损。长江三角洲能否从世界重要的加工车间成长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长三角三省市的区域协调。在跨行政区经济、文化、交通等方方面面统筹协调上,三地从政府到民间,都有明显的力量推动。比如,继早已贯通的沪宁、沪杭高速公路之后,苏嘉杭(乍嘉苏)、宁杭(杭宁)已经或即将通车,苏沪、沿江、沪苏浙等高等级公路也正在或即将动工。在沪的江浙企业已经超过6万家;江浙的杉杉、春兰、森达、爱特福等纷纷把总部或营销管理中心迁往上海,既加深了上海的中心地位,也为自己和自己所在的省份带来了新的视野和更广阔的前景。同样,没有了江浙,上海的金融中心和贸易中心将无从谈起。长三角加速一体化的趋向,不仅仅是因为地缘的亲近和历史的暧昧,更重要的是经济形态和产业结构在整体上的互补。
与东亚其他大都市相比,上海的地理位置不是唯一的和最好的,但上海的优势却在于拥有手工业基础最雄厚、兴办实业和经商务工传统最浓郁的江浙拱卫。按照中心城市与腹地相互依存、互为照应的共生原则,上海借助江浙迅速发展为当年远东地区的最大金融、贸易中心,而江浙则在上海的辐射圈内,出现苏锡常、杭嘉湖、甬绍舟这样实力雄厚的城市。要分析江浙沪三地的发展,无法绕开对“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的考察。从发展轨迹上看,二者殊途而同归。江苏早年以“政府推动+市场取向+集体产权”为特征的苏南模式发展到外向型经济;浙江以保护、推广及反思温州模式,发展民营经济,依靠丰厚民间资本的实力支撑,呈现了后来居上的潜质。究其主因,上海这个庞大的工业城市和中心城市使它们有了核心和向心力。
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上海与江浙的亲密度不断变换。从产业结构上看,偏向提供生产资料的苏南乡镇企业与当时还更多地停留在工业城市层面上的上海关联更紧;从资本亲密度上看,90年代末以来,浙江依靠在本地或外地不断增值壮大的民营资本蜂拥入沪,赢得了与上海更为亲密的关系。当年,沪宁杭高速公路先开通里程更长的沪宁段;如今,比苏通大桥耗资更多的杭州湾大桥抢先立项动工,两者都不是孤立的事件,这在另一个层次上提供了一个清晰解读江浙两省与上海经济关联度的注脚。
江苏,因为上海的存在引来了外资,但因为江苏本省的民营经济相对不强,即便有与上海加强密切程度的主观愿望也难以有实际进入上海的行动,最终导致了江苏与上海的关联度弱于浙江。如今,在上海兴办的浙江企业有5万家,而江苏仅有1万家左右。

第一部分 激活之长三角趋势第2节 世界工厂(2)

2.协调三段式
要协调好江浙沪,不能把江浙沪孤立地看成三个僵死的板块。而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长三角的协调,必然会有不同层次的划分。从地理距离上,或许可以为认识和统筹长三角的协调发展提供一个新的视角。这里有以下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上海与江苏的苏锡常、浙江的杭嘉湖的关系。在这个层次里,必须承认上海无可厚非的中心地位,而其中,当年苏州确定大树底下种好碧螺春的指导思想无疑是妥当的,而依靠这个成功的典型便是昆山。想当年,在无锡、常熟、江阴、武进等地社队工业或乡镇企业已经获得长足发展的背景下,昆山没有被焦急冲昏头脑,而是有板有眼地根据自己的内生力相对不足的实际,稳健地寻找到了突破,即一开始就瞄准了招商引资,而其中,无论是自费建设的昆山开发区还是将眼睛盯牢“三线”支边的企业,都有着创新的智慧和勇气。虽然开发区并不一定不能由地方自费,引资的“资”也不一定是境外的才是“外”资,但这两点在当时却是极为难得的突破,尽管在今天很多地区对此可能已经习以为常。
第二层次,上述的三地与江苏的宁镇扬通泰及浙江的宁波、绍兴、舟山的关系。在这一层里,宁波最为成功,而南京稍次。宁波的成功之处,不仅幸运于它的周边乡村有发达的民营经济,更在于其有跟上海公开叫板的勇气。在上一个层面中,叫板上海的中心地位只会吃力不讨好,而在这里,只要恰当地与上海竞争而且不事张扬,必会得到事半功倍的回报。宁波与上海东方航运中心的争夺,与杭州浙江经济中心的竞争,对于当事者上海、杭州可能有暂时的不利和委屈,但长远来说,双方都会得益。可见,条件相仿的竞争,只要目标市场没有 ............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TXT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激活 - (TXT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