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敖这个人 - (TXT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27mb。
书籍内容:

第一部分“流民”后裔(1)

题记
半个世纪前,爷爷那一代从山东北上,出发到东北;半个世纪后,我们这一代却绕山东南下,出发到江南。好像爷爷那一代的努力,都完全作废了。陶渊明“根株浮沧海”的诗句,正是准确的预言。
――《李敖回忆录》
一、“流民”后裔
1935年4月25日,李敖出生于中国东北的哈尔滨。
当时的哈尔滨还是一座方圆十多里的小镇,本地人称“晒渔网的场子”。滔滔东去的松花江是滋养他的母亲。
李敖出生的年月,中国这个古老的国家正在走向衰落。军阀混战,外敌入侵,内忧外患,满目疮痍。万里河山处在风雨飘摇之中。
此时此刻,日本不仅把侵略的魔爪伸向中国的东北三省,而且又将贪婪的目光瞄准关外,把这块正在呻吟中的国土作为其大东亚“共荣圈”的重要目标。为了加紧发展在华势力,实行蚕食政策,日本天津驻屯军参谋长酒井寻找借口从天津入关,进行武力威胁。日方华北驻屯军司令官梅津美治郎向中方提出种种无理要求,并扬言如不接受日方的要求,就要采取“自由行动”!
面对华北危机,国民党蒋介石一方面对外采取“不抵抗”政策,电令国民党政府北平军分会代理委员长何应钦答应日方提出的五项侵略要求,签定了激起全国民愤的“何梅协定”,大片国土陷入敌手;另一方面对内排除异己,疯狂剿共,逐共中原,千百万为信仰而战的共产党员人头落地,神州大地一片血雨腥风。
在中国西部的云贵高原,一支衣衫褴褛的队伍正在雪山草地之间与国民党追兵浴血奋战,进行着艰苦卓绝的军事大转移,史书称之为“二万五千里长征”。

第一部分“流民”后裔(2)

风声鹤唳,怨声载道,白骨遍野,民不聊生。
灾难深重的1935年。
此时,被辛亥革命赶出宫庭的溥仪在一群日本人和汉奸的簇拥下早已到了长春,建立起伪“满洲国”,挑着黄龙旗,做起傀儡王。东北三省,已经是遗民地区。
李敖一生下来就成为伪“满洲国”的“遗民”。
如果寻根问祖,李敖当是流民的后裔。
据“李氏宗谱”记载,李家的远籍在云南乌撒(即现今的威宁县),是创造了竹楼笙歌的苗族。明太祖洪武年间,大将傅友德征伐云南,战乱频仍,百姓纷纷北移,李氏先祖亦随波逐流,外出避难,自乌撒长途跋涉迁至山东潍县。
潍县在今天的潍坊市一带,位于山东省中部偏东,属于富饶的胶东平原。这里北临渤海湾,东临黄海,空气湿润,土地肥沃,盛产小麦、大豆、玉米、高粱和烟草,可谓土地养人。但是从明至清五百年间,李氏一族却从未发迹过,倒是儒家文化中的安土重迁观念把李氏家族牢牢地束缚在这片土地上,以务农维生,不及温饱。到了李敖的祖父李凤亭一代,已沦落到贫民的最底层。
李凤亭生于何年何月,谁也不记得了。据他本人回忆,其生年大约在清朝咸丰元年(公元1862年)。他小时候遭逢荒年,有一次,跟着母亲去讨饭,当两人饥肠辘辘乞讨无门的时候,在路上遇到了野狗袭击,母亲挺身护子,结果被狗活活咬死。李凤亭被眼前的情景吓呆了,看着血肉模糊的母亲,只有嚎啕大哭。在度过了一段孤独无靠的流浪生活后,他替“下关东”的人赶马车,流浪到了关东。

第一部分“流民”后裔(3)

“关东”是对山海关以东的东北三省的旧称,当时人叫满洲。在清代,朝廷把关东划为禁区,除了流放的犯人外,汉人不能去东北。而河北、山东一代常闹灾荒,民不聊生,于是这片白山黑水、林海雪原便对关外的饥民构成极大的诱惑,大批的穷人朝山海关外流动。据方志记载,在清代,仅山东移往东北的流民便在700到800万人之间。在现在的东北人中,若寻根问祖,80%以上其祖籍都在山东。
正是这些来自关外的流民,成为东北地区的真正拓荒者。
在成千上万的拓荒者中,李凤亭就是其中的一员。他享年83岁,其中有60个春秋在东北度过。其间,为了谋生,他赶过马车,当过工人,种过地,打过更,看过坟,做过流氓,当过土匪,也打过土匪,还当过银楼老板,可谓生活曲折,阅历丰富。他虽然不识字,但是胆大心细,头脑清楚,“是有名的厉害角色”。
李凤亭是一个永远不安于现状的人。当近代中国内忧外患、东北人民痛苦不堪之时,许多人走上了野蛮冒险的道路。俗话说:“河北出响马,关东出土匪。”在当时的关东,响马、土匪啸聚山林,多如牛毛,如韩边外、刘罗锅、杨玉麟、刘永和、王和达等等,打家劫舍,杀富济贫,名噪一时。李凤亭也是其中的一员。在他做土匪时,有一次负伤躲在山洞里,被一位李姓人家的小姐救出,后来两人就结了婚。由于中国传统中有同姓联姻的忌讳,所以小姐改姓“吕”,瞒天过海,成了李家的媳妇。吕氏是辽宁人,当时属热河省。小女子长相一般,却极有个性,常常因一些小事与丈夫相持不让,70多岁时,还跟82岁的老头儿斗气不说话。两人一吵架,李凤亭就骂:“穷山恶水,丑妇刁民!”
吕氏给李家生了12个孩子,其中夭折了五个,还剩下五男二女。
大儿子李孟谦是个村学究,日子混得实在一般,见过世面的李凤亭自然不大满意,于是把希望寄托在老二身上,他就是李敖的父亲李鼎彝。

第一部分“流民”后裔(4)

李鼎彝,小名季恒,字玑衡,1899年生。在父兄的资助下,他学习极其用功。1920年(民国九年)考入国立北京大学国文学系。这俏逅脑硕后的第一年,正是新文化运动的黄金时代。那年他21岁。他亲耳聆听过蔡元培、陈独秀、鲁迅、胡适、周作人、钱玄同、沈尹默等大师级人物的教诲,是真正被“新文化”熏陶出来的新青年。在他的同班同学中后来做出较大成绩的人很多,像搞中国文学史的陆侃如、冯沅君、游国恩,搞国语运动的魏建功,同届的还有冯友兰、周德伟、陈雪屏等。李鼎彝1926年(民国十五年)毕业时,吉林省曾公费 ............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TXT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李敖这个人 - (TXT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