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宏达-《徐訏小说》前言 - (TXT全文下载)

书籍内容:

《徐小说》前言

作者:金宏达

抗日战争后期,中国曾经出过几个一度风头甚健,以后在国内创作界沉寂无闻的作家,钱钟书是一个,张爱玲是一个,无名氏是一个,徐也是一个。

徐成名要比那几位早,一九三七年,他旅居巴黎时写的中篇小说《鬼恋》,发表于《宇宙风》半月刊元月及二月号,即已引人注目。后来治文学史者认为,无名氏一炮走红的《北极风情画》《塔里的女人》都与徐的《鬼恋》一脉相承。而张爱玲、无名氏崭露头角之际,徐不仅仅又以《荒谬的英法海峡》、《吉布赛的诱惑》等蜚声文坛,更以畅销的长篇言情间谍战小说《风萧萧》在读者中卷起一股旋风,使人惊呼文学界的一九四三年为“徐年”

徐,一九五零年迁居香港后,创作仍然活跃,如他自己所言,“长长一辈子,除了写文出书外,好像什么也没有做"。一九六七年,台湾正中书局为徐出了一套全集,厚厚共一十八册。

对于这样一位作家,我们是不应忽视的。

徐,本名伯,亦署徐于,一九零八年十一月十一日出生,祖藉浙江慈溪。十三岁时,到北京就读成达中学。其青少年时代大抵是在北京这个新文化运动中心度过的。一九二七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又修读两年心理学。其创作活动在这个时期即已开始。他早期所写的小说,如《属于夜》、《滔滔》、《郭庆记》等,都较明显地流露对下层群众命运的同情,这一点似与他当时所受进步思潮推动有关,而后来也未因其思想信仰的改变而改变,毕竟根底还是一种社会正义感和对弱者的认同感。

徐一九三三年从北京大学结业后赴上海,曾加盟林语堂主编的《论语》、《人世间》等刊物。

一九三六年赴法国留学,八月,航行在波涛浩淼的地中海上,徐写了《阿刺伯海的女神》。在这篇小说中,想象张开了瑰丽的翅傍,借助梦幻,演出了"我"与阿刺伯海女神一段迷离倘恍的奇情、奇恋。而奇情、奇恋此后一直是徐创作最重要的主题,且乃徐作为浪漫派作家浓墨重彩的标志。徐通过小说中人物之口说道:"平常的谎语要说得像真,越像真越有人爱信,艺术的谎语要说得越假越好,越虚空才越有人爱信,"并且宣称"我愿意追求一切艺术上的空想,因为它的美是真实的",强烈透露出唯美主义和浪漫主义倾向,对于他以后一系列的作品来说,这篇小说显然也具一里程碑的意义。

接踵而至的便是名噪一时的中篇小说《鬼恋》。徐素有"文坛鬼才"之称,即与这篇小说的名称有关。在这篇作品中,他蓄意再一次编造能令“聪明人接受”的“艺术的谎语”,把一段奇情、奇恋写得扑朔迷离、真假难辨。其构想之独特,情思之凄艳,令读者倾倒,多年后还被搬上银幕。

《鬼恋》是徐写于法国的作品。他在巴黎大学不到一年,抗日战争爆发即返国。短时间的域外生活,在其创作中留下明显的印迹。回到上海后,他又陆续推出《荒谬的英法海峡》、《吉布赛的诱惑》、《精神病患者的悲歌》等作品。这些作品大率以异国异地为背景编织故事,让“轻灵而狂热的想象”飞腾其间。

徐写作这些作品时,正值抗战时期,作品选材立意可谓“与抗战无关”。从文学而言,他还是沉浸在写作《阿刺伯海的女神》以来一种追求艺术美的微醺情绪之中,钟爱他所发现的这一方驰骋想象与情思的天地,他心里已经认定,文学乃是一种心灵的产物,不应也不必太受现实的拘执和观念的逼拶,对于经受战争劫难的人民,给予片刻的愉悦与抚慰,又兼获得精神的净化与驱进,文学能达致如此效用也就不错了。

仿佛特别显示自己另有一副笔墨与心肠,徐在四十年代还写作了《一家》和《有后》这样冷静写实的作品。此类题材的创作与前述异域浪漫情思的篇什,正如徐自己所言,袒示了他“灵魂的两”。后期此类题材创作益显重要,则表明其作风向更沉实的方面转换。

徐前期创作中必定大书一笔的就是那部名声赫赫的长篇小说《风萧萧》。他于一九四二年离上海到重庆。一边教书,一边写作。一九四三年起,《风萧萧》连载于《扫荡报》。一时倾倒许多读者。“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书名即取自这慷慨悲壮的千古名句,用以形容书中所写的一群地下工作者对日本侵略者的英勇斗争。如此重大的题材,却走的是“畅销书”路线:故事在“一切都有政治色彩的国际上海展开”,美女俊男多角恋爱,疑云密布的间谍生涯,柔情与铁火交织,美色同智勇辉映,既缠绵又惊险,使人爱不忍释。作者自承“这本书的故事是虚构的,人物更是想象的。”故事编造的痕迹自不可免。

但毫无疑问它在艺术水准上超出了一般的间谍小说,同时又具有一时流行于大众的魔力,堪称是作者一部“舞笔上阵”的力作。

徐一九四九年以《扫荡报》特派员名义赴美国。旅美期间,写作《旧神》、《春》等小说。

属于前期创作的还有一些以农村生活为背景的小说。作者早年在农村生活过,他对农村、对农民有非常深切的记忆,正如《旧地》中主人公所说:“这一角世界在我的记忆中是最美的,最安详的,最温暖的世界,我长大了以后,无论是求学做事,每当我疲倦烦恼的时候,我总是想到那温暖的一角,它好像同我母亲的怀抱一样,永远为我留着温暖的情怀与安慰。”重访旧地,当年枫木村的风光人物,各种生活细节,历历在目,作者娓娓道来,满怀深情,不假藻饰,宛然一首散文诗。而八年抗战,故土饱受日寇蹂躏,早已物换人非,抚今思昔,一片悲凉之感不由涌起。即使如此,“枫木村还是我最温暖最美丽的世界。”我坚信着。促使他拨响田园曲的音弦的正是以这样一种发自心底的深挚感情。

徐自己说:“我是一个最热诚的人,也是一个最冷酷的人,我有时很兴奋,有时很消沉,我会在狂热中忘去自己,但也有最多的寂寞袭我心头。我爱生活,在凄苦的生活中我消磨我残缺的生命;我还爱梦想,在空幻的梦想中,我填补我生命的残缺。在这两种激撞之时,我会感到空虚。”作品是作家灵魂最生动的映照,以上我们所略述的徐前期创作若干不同侧面,正呈现出在一个剧烈动荡的大时代中,他的心灵的不安、躁动与探求,尽管其间有某种反差和变数,而从总的方面看,他的前期创作比较奇拔与尖新,且在一定程度上与时代相呼应。

新中国成立后,徐一九五零年赴香港,直至一九八零年去世。三十年时间,他先后在珠海学院、新亚书院和浸礼会学院执教,也办过刊物,大都为时不久即停刊,而写作一直坚持未辍。

这一时期,其作品量很大,除了长篇小说《江湖行》、《时与光》、《盲恋》等外,还有许多中、短篇小说。与前期相比,虽仍有浪漫情思,有写作《鬼恋》的余韵,而大势却更趋于写实,其主要题材是婚恋、情爱,从中更多展现人生视景,沉潜一定的社会内容。

他的一部长篇小说《江湖行》,长达近六十万字,有人称为“野心作”。这部作品虽以主人公周也壮(野壮子)的生活经历,尤其是与几个女性的爱情遭际为主要线索,却分明有摄入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之企图,其中上层人物与下层百姓的生活、都市生活与穷乡僻壤之地的生活交织在一起,加以又是战乱时世,人物的生活环境与氛围纷纭变幻,留下了较为真实的时代景象。

作品虽然人物众多,线条繁复、场面变换大,却很重视保持艺术的完整性。这与作者关于艺术反映人生的看法是一致的,在他看来,“综错复杂的人生像一件艺术品、一首诗、一曲交响乐一样有前后呼应、首尾调和、完整而对称的组织”,而“艺术的完整性正是生命的完整性”。

在其它以婚恋为题材的作品中,徐从不同角度揭示不同阶层人物的性格和命运,尽力展现“有叹息有低喟有笑有泪的人生”。风云变幻的时代中的各种婚恋,包含着更多的人生浮沉与悲欢。有些作品透过主人公婚恋的历史与变化,流露出令人低回不已的历史沧桑感。如《离婚》就写一对抗战期间在穷困生活中相爱结合的年青夫妇,由于时局与环境的变动,感情与心理也无法安定,特别是男主人公孙叔寅由一个有上进心的青年堕入到“没有希望的一群",女主人公也发生很大变化。在这样动荡的时局中,他们似乎都把握不住自己的人生。而在《劫贼》、《爸爸》一类作品中,作者对主人公沧落的命运就怀有更为沉重的惆怅心情。《劫贼》所写的是叙述者当年的同学,也是夺去自己心上人的情敌,因生计窘迫而沦为劫贼被擒,及至他见到当年的情人,看到她的形象早已为生活磨难扭曲,情状十分可悯,当年失恋的打击此时还在心头作祟,一时自己心情十分复杂。《爸爸》中的邓化遇更是一个从自己事业巅峰跌落的人物。在潦倒中,妻子移情另嫁,他只能偷偷到学校门口去看儿子。此类人生故事在生活中可谓俯拾皆是,徐常常在变化莫测的命运前感到迷惘。《选择》一篇甚至写因一次算命,出于现实的经济考虑,姐姐抛弃原先的情人而另嫁,结果,“人算不如天算”,反被命运捉弄,妹妹嫁了自己原先的情人,境况却很好,让人相信“婚姻这事情完全是缘”,几乎无从选择。

婚姻、家庭生活是社会生活一个重要构成部分。徐的婚姻、家庭题材小说除上述映现社会人生重大起伏的侧影式描绘外,也直接探入他所熟悉的阶层和人物家庭生活内部,对人物的灵魂、人物的性格命运作深入剖视,借以更透彻地反映人生与社会。我们在《初秋》中可以看到外表庄重的李先生如何受舞女史玲玲的诱惑,终于为自己和儿子晓光做出功德圆满的安排,瞒着儿子与他同做史玲玲的情夫。对如此荒唐之事,作者并未予以怒斥,而是以平和的口吻,一再声称“大家还是很幸福的”,内里暗伏讥刺之意。另一篇《太太》也以含蓄、委婉的笔法,暗示出一个人人都羡慕的“十全十美”的好太太,曾秘密计划与情人私奔,后又改变主意,继续维持“好太太”的面目,徐不惜揭开这些“好先生”、“好太太”的虚伪外衣、戳穿所谓“幸福家庭”的真相,从而暴露出现代社会家庭潜伏的严重危机。

然而,婚姻中两性相处毕竟不是可以长久相互欺瞒的,有些的庸俗、猥琐、卑屈、钻营,会令对方不能忍受,而导致婚姻破裂。《笑容》是一篇颇为特别的小说,其中写女主人公巧明就是因为不能忍受丈夫钱令真“得意时的笑容”而与他离婚。这种“得意的笑容”正是一个投机钻营的小人的灵魂的显现,两个灵魂的冲突决定他们的分离无可避免。《小人物的上进》正如题目所标示的,更直接描述了男主人公郭克强不惜利用妻子与上司却利相好、以谋求到欧美考察的机会,他妻子梁居美却先期“考察”出他的卑鄙与恶俗,毅然离开了他。小说写得非常紧凑,对话犹如舞台剧,潜台词丰富,令男主人公的灵魂顷刻曝光。

女性的婚嫁选择在商业社会中必然要受经济地位与物质利益的影响,这也常常是许多婚恋悲剧的根源。徐的众多小说对女性的社会地位以及感情、心理状况从不同角度予以细致描绘。《女人与事》中的女主人公李晓丁决定离开她的情人,而嫁给一个大她很多的洋人总经理,她不惮于宣布婚姻也是一种职业,其考虑非常现实,势利中透出冷酷。然而,现实肯定了她的选择。由于这一选择,不仅她本人命运陡然大变,还造成若干人地位的升迁。作者并不根据某个道德信条对李晓丁予以指责,而是表示一种透彻的理解,且在对此种世情的喟叹中投以微含讽意而无奈的一笑。《来高升路上的一个女人》中的阿香,拒绝了穷朋友的追求,认定要嫁就嫁个有钱人,在其主人的太太与情人私奔后她就嫁了主人。不过,她的地位改变了,并不忘施惠于穷朋友。徐同情并尊重女性这种出于现实考虑的选择,同情她们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世情如此,虽然令人有些无奈,而只要不掩人性的良善与光辉就好。他笔下常有一些风尘女子形象,不仅令人同情,甚至令人产生敬意,如《赌窟里的花魂》和《舞女》等。

徐深画浅描,从婚恋中透视人生,写实作风显然加强。而另一面,其浪漫情思仍未断绝,奇情、奇恋之作层出不穷。与前期《鬼恋》题名相近的《盲恋》,不仅艺术手法娴熟,而且内涵大为丰富,是部富有哲理性的力作。《痴心井》则是个写得非常凄切、悱恻、令人感伤的爱情故事。断墙残垣,废墟石井,痴情女子的传说,珊瑚心的象征意味,造成一种神秘氛围。岂知又一个痴情女子,重演昔日故事,直应了“新鬼旧梦”的说法,使人唏嘘不已。此类小说借助传说、景物等,造成意境,又与故事和人物命运相关,具有浓郁的抒情性。

徐写小说,很重视小说的浓度与密度,追求将丰富的人生内容,凝缩于浓淡有致的笔墨与有限的篇幅之中,反对枝蔓掩拉,反对淡而冗长。他自己曾著文说:“不够浓度是淡而无味,不够密度是稀松无格,前者是冲淡了主题,后者是失去主题,许多枝枝节节的穿插,前后脱节,上下失调,郑重介绍了的人物,忽然失踪,相仿的场面多次出现。……浓度与密度是两件事情,本来浓度不够的小说只是淡而无味,尽量加穿插与噱头,于是也就失去了密度,所以浓度不够的作品,往往也就失去了密度。”

徐对于小品与小说作颇为严格的划分,其中亦可看出他对小说的主张。他说:“在我的经验中,我觉得写这类小品同写小说的情绪是完全不同的,而小品题材也决不是小说的题材,把小品的题材扩大为小说,当然也不是不可能,但决不会是一篇成功的小说。小说的题材如果是人生的一个过程,那么小品的题材就只是生活中的一面剖面,以欣赏者立场来说,如果把小品当作小说来读,那也就全像以零食当作饭餐,会觉得不是那么回事了。因此,我想到,也许这类小品与小说基本上就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东西。”他的《传杯集》所收的一些小品,如《妻的化钱》、《马来亚的天气》、《打赌》等,在别人都可以列入小说,而他不然,他要求小说容纳的要求要

比小品为广为深。“可以更多的表现人生,含蓄更丰富的人生意味。”宁可把它们归入小品。

他自己显然是努力实践这种主张的。他的小说无论多长,都首尾相应,浑然一体,讲求完整、统一,在浓淡有致中追求浓度与密度。有的作品表现时代的重大变迁以及人物的命运变化,时空跨度大,在有限的篇幅中,他尽力扣紧人物的主要性格或主要线索,拒绝一切枝蔓,借以将巨大的历史沧桑感凝缩于每一笔触。

为了在有限的篇幅中,涵纳更深广的人生内容,徐的小说特别讲究构思,不少作品精致奇巧,出人意想,时有欧・亨利式的小说结尾,技巧上有出色的表现。后期小说中虽有更多写实作品,然也并不一味平实,因循守旧,形式与技巧时见翻新出奇,引人入胜。

文如其人。据徐友人回忆,徐为人谦和、温雅,不爱张扬自己,更不狷狂、放诞,常常是静静听别人讲话,说话时也是不疾不徐,语气平和。其作品中固有浪漫、神秘之作,而其文体风格大致是疑炼、沉郁、温朴。激越时不像无名氏那样奔放、宣泄;而凝炼处又不似张爱玲那般幽邃、繁丽;他自有一份幽默,却更不似钱钟书那样妙语如珠、机智、犀利。他讲述了那样多的人生故事,蕴含着许多情思,叹息和感喟,心头也有几许苍凉和苦涩,但他大抵更显含蓄、沉郁,更近“温柔敦厚”之旨。他虽以《鬼恋》、《风萧萧》等奇艳之作名世,而其正身还是一位关怀社会人生的颇为庄正、内秀的作家。

长时间来,徐在国内很少为人提起,主要是由于他已迁居境外的缘故。今天,我们应放出眼光,以更宽阔的胸襟,将这位已经谢世的作家,接纳到阅读、鉴赏和研究的范围中来。

以上为书籍的全部内容,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金宏达-《徐訏小说》前言 - (TXT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