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凶犯》作者:张平 - (TXT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26mb。
书籍内容:

《凶犯》

张平
  
  复转军人狗子,被安排当了护林员,这是一个肥差,不少人给他送钱、送东西,但都被他拒绝了。于是便招来了灾难――有人断了他的水,有人断了他的电――这些惨无人道的事情,原来是在附近村里居住的“孔家四兄弟”们干的。
  狗子忍无可忍,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以鲜血流淌的身子,爬行到村中,潜伏在“四兄弟”的院里,用仇恨的子弹将“四兄弟”一个一个杀死。狗子成了杀人“凶犯”……
  根据《凶犯》改编的电影《天狗》获得2006年度第13届大学生电影节最佳故事片奖和第九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评委会大奖。
  作家出版社 出版 作者:张平
  在现在充斥“美女写作”、“下半身写作”、“温情歌咏”、“娱乐冲击”和“商业投资大片”的文学及电影环境中,小说《凶犯》的热销和电影《天狗》成为“近年中国电影审查史上得分最高”的影片,这表明着领导层、普通群众、高校学生和读者一种什么样的共同“情绪”渴求和呼喊?
  从小说《凶犯》到电影《天狗》(1)
  记者:新浪网文章《冒出个天狗》中介绍说,影片《天狗》缘起于你的长篇小说《凶犯》,剧本的改编,“弱化了对农村现状的批判,将主人公狗子打死孔家兄弟的地点由孔家改为山林,同时对狗子的行为在法律方面的合理性进行了修改”,“张平原小说矛盾冲突过于尖锐”。
  小说原型情景,发生在吕梁山的具体事件是怎样的?在严酷的现实生存中,是哪些“细节”最强烈地震撼和冲撞着你,使你动笔写下《凶犯》?影片改动的“小说矛盾过于尖锐”的“东西”,大抵有哪些?是过于尖锐,还是表现得不够?
  张平:新浪网的文章我还没有看到。不过这些年来,凡是由我小说改编的电影电视,都会有读者表示不满以至愤怒,认为没有小说过瘾,甚至认为完全歪曲和篡改了小说的原意。我想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同读者和网友并没有什么关系。我的作品大都是现实题材,而且确实都是矛盾比较尖锐的现实题材。所以我曾多次说过,像我所创作的这些现实题材作品,只要能拍出来就十分了不起,何况我的小说本来就十分难以改编。比如《抉择》,比如《天网》,比如《孤儿泪》,比如这部由《凶犯》改编出来的电影《天狗》,比如仍在难产的《十面埋伏》等等,确实很难。《十面埋伏》电影电视剧已经改编七年了,至今还没有投拍。长篇小说《凶犯》出版至今,影视版权先后转让过四次,今年才总算拍成了电影《天狗》。即使像由《抉择》改编成的电影《生死抉择》,同小说的差别也很大。但对这些影视的改编,我都认同。说实话,凡由我的小说改成的电影电视剧,每一部都非常不容易。
  有网友说电影弱化了小说中对农村现状的批判,这个我也不大苟同。小说毕竟是小说,电影总归是电影。它们之间的差别,这些年我是领略了一些。小说中有时候几十页的东西,在电影上可能就只是一个镜头。而有时候小说中的一句话,则可能在电影电视中成为一个大情节大故事。小说《凶犯》是以两条线索推动情节发展,一条基本上是心理活动,一条则大致是靠白描手法。心理活动这条线索,主要展现的是小说的主人公狗子在重伤后爬回山林取枪,再爬下山来拼死为村民除害的一个完整的过程。另一条线索则是狗子在击倒恶霸四兄弟(电影中是三兄弟)后,公安人员的一个完整的破案过程。两条线索交叉进展,以时间推进情节。像这样的小说你要改编成电影或电视,难度可想而知。因为狗子在山村的遭遇完全是靠回忆和在重伤后路上的遭遇来展现的,这在电影中是无法长时间地来表现的。而这些举动,恰恰在小说中可以表现得惊心动魄,淋漓尽致。他那令人窒息的孤独,欲哭无泪的痛苦,绝不退缩的勇气,超乎想象的毅力,以及他视死如归、真正英雄的品格气魄,还有村民在恶霸暴力的阴影下所表现出来的令人痛惜的怯懦、无奈以至助纣为虐,为虎作伥的委琐和冷酷。这些东西都是小说的强势,电影很难把它表现出来。但电影也有电影的强势,电影的强势就是情节更集中画面更精致,由于是在剧场播放,使电影有一种特有的强迫感,一到两个小时之间,从开端到高潮,精力集中,故事集中,再加上影院所特有的大画面大音响等表现手段,从而使其具有其他艺术形式所没有的超强冲击力和震撼力。电影《天狗》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好,所以有评论说《天狗》虽然是小制作,但却具有超级大片的效果,对此我是认同的。在表现恶和无奈以及英雄气质等方面,电影的效果别具一格也极具威力。我在看电影《天狗》时,曾多次掉泪,也就是因为电影所具有的超强感染力。
  至于小说《凶犯》原型的真实情景,因为是十多年前的事情了,情况当然有了很大不同。当时的情形当然要比现在严酷,那时人们的法制观念要淡薄得多,寻求强人保护,依附恶人致富的心态比现在也严重得多。所以我觉得电影的处理不是弱化,也不是表现不够,而是必要的调整。
  从小说《凶犯》到电影《天狗》(2)
  记者:在你的一次谈话中说道:来到大山的腹地,在那里感受到的并不是当代工业文明的气息,而是中国原始生态中的最糟粕形态。中国中西部山野里百姓的生存困境和当地的恶势力,形成了怎样一种“相反相成”的链接关系?
  在小说《凶犯》出版十多年以后,改编成为电影,这说明原作者和改编者对现实认识的一致性。在如今的贫瘠山区,如《凶犯》般的恶劣生存环境又是如何?
  张平:我在前面说过了,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们的社会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和变化。但这并不是说,我们原来所具有的问题都已经不存在了,都彻底予以解决了。我们是一个具有几千年封建历史的文明古国,所以我们的国情对现代文明工业文明本身就具有一种天然的对抗和阻击。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更不是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它自然而然的就消失了不存在了。尤其是相对城市来说,一些偏远乡村的发展明显滞后,那里村民的生活文化水平,同十几年前相比,基本上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由于贫富差距的拉大,反而使得一些旧的恶的东西死灰复燃。比如目无法纪,鱼肉乡里,拉帮结伙,占山为王,“富即恶霸,穷则奴才”,“屈死不告状,饿死不讨饭”,在黑恶势力面前“忍为上,和为贵”等等等等。这些现象在有些地方甚至有愈演愈烈的趋向。老百姓在恶势力的纵容和高压下,常常使得个体的恶变成了集体的恶。 ............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TXT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凶犯》作者:张平 - (TXT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