骗子的历史 - (TXT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21mb。
书籍内容:
中国社会史:骗子的历史
作者: 张艳国 任放 刘保昌
目录:
第一章 总论骗子 骗术与骗文化
总论骗子骗术与骗文化骗术:适用于道德判断骗子:以行骗为目的的流民骗与中国文化
第二章 传统骗术
传统骗术君王行骗臣僚行骗衙役行骗
假冒官吏行骗生活中的行骗术文化分析
第三章 近代骗术
种类繁多的行骗术(1)种类繁多的行骗术(2)种类繁多的行骗术(3)种类繁多的行骗术(4)
文化透视
第四章 骗子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
骗子的思维方式(1)骗子的思维方式(2)骗子的行为方式
第五章 骗子的危害
余风流绪(1)余风流绪(2)社会危害
第六章 传统社会主流文化与骗子文化
明清以前骗子文化的两个特点明清时期的文化为骗子发展创造条件(1)明清时期的文化为骗子发展创造条件(2)
总论骗子骗术与骗文化
从汉语语言文学的历史看,“骗”只是一个后起的字。在孔子讲学的续集《论语》中,没有出现过“骗”字。
图为孔子讲学图:
在西方学术界,不少学者习惯于将中国文化归结为“做人的文化”、“做人的学问”。如果以孔孟儒家观之,亦无不可。在以孔孟儒家为主导的中国文化中,关于礼、义、廉、耻、信、爱、孝、诚、宽、勇、敏、智、刚、毅、讷、仁等等做人的范畴有不少界定和论述,确实在安生立命、个人与家庭、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等等方面有丰富而精辟的论述。一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流传千古,并成为古代社会士人的人生模式,就足见儒家文化的魅力与透射力。毫无疑问,这是一种激励个人与社会同构、同步发展的正文化,其文化的主体精神是向上向前的。
当然,有正就有反,有正就有负,有正就有邪,这是社会历史进程中的辩证法。同正文化相对的就是负文化。在中国传统社会,负文化有多种构成,骗文化即是其中一种。骗子是骗文化的生命个人和实践主体,骗术是骗文化的表现方式,主要通过骗子及其群体的活动予以表现。骗文化同诚文化相对应,其主体精神通过骗术谋取利益,甚至是损人利己,损公肥私,获得不正当的利益。谋利与行骗,就是骗子的动机与实践。在骗文化中,逐利是其文化内核,骗子虽经世代变迁而表现为不同的脸谱,但是,它无论经历多少次正文化的打击,其文化内核都完好无损地保存下来。没有逐利的文化心理和动机,就不会出现骗子这一社会角色,也不会产生古往今来面目可憎的骗子群体,更不会氤氲化生千奇百怪手法残忍的骗术,当然也就谈不上世代传承的被奉为经典的骗经了。
骗文化是作为社会主流文化的正文化的对立物出现的,因而它对社会进步与文化发展的作用从总体上讲,是反方向的,即阻碍的、反动的作用。人们认识它,研究它,分析它,正是为了从根本上消灭它,使社会进程更快,使文化发展更好。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认为,人类文化向前推进,首先需要世代积累,其次需要发展。在世代积累中,既有正文化的积累,又有负文化的传承;在文化发展中,离不开正文化同负文化作坚决的斗争,两种文化的斗争,也是人类文化被推向前进的重大体现。因此,在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中,一定要善于同骗文化等负文化作斗争,促进正文化的繁荣发展。
从汉语语言文字的历史看,“骗”只是一个后起的字。至少在东汉以前,没有“骗”字。而是使用“诈”、“欺”、“诳”等字词。
在西汉学者编辑的儒家经典《论语》中,没有使用“骗”字;在东汉学者许慎编撰的汉字经典《说文解字》中,也找不到“骗”字。但这并不意味着在古代社会的早些时候不存在“骗”这种社会行为。在当时,人们使用另外的同义词或近义词。
诈。《说文解字》释云:“诈,欺也。”今本《古汉语常用字典》特别提醒道:“古代凡欺骗的意义都用诈,不用‘骗’。”(《古汉语常用字典》第316页,商务印书馆,1981年)
在古代典籍中,“诈”词用得比较普遍。如《左传・宣公十五年》:“我无尔诈,尔无我虞。”《荀子・三制》:“进退贵贱则举幽险诈故。”
《战国策・秦策一》:“大王以诈破之。”
欺。《说文解字》释云:“欺,诈欺也。”可见诈同欺是近义词,欺即是诈,诈即是欺。在古代典籍中,“欺”词用得比较广泛。《韩非子・孤愤》:“苏秦欺寡人。”宋代出现的成语“欺世盗名”,语义起自战国时期。《荀子・不苟》:“夫富贵者则类傲之,夫贫贱者则求柔之,是非仁人之情也,是奸人将以盗名于暗世者也险莫大焉。”北宋苏洵在《辩奸论》一文中,说:“王衍之为人也,容貌语言,因有以欺世而盗名者。”《宋史・郑丙传》、《宋史・魏了翁传》,都运用了“欺世盗名”的成语。
此外,与“骗”的近义词还有“诱”(诱骗)、“诳”(诓)(诳骗)、“伪”(伪诈),等等。总之,诈、欺、骗在古汉语语言文字中,它们的字意、词义是相近的或相等的。这样,从古到今,围绕着“骗”的意义出现了一批近义词或同义词,如:欺诈,诈骗,欺骗,诳骗,诓骗,等等。
骗,就是做假,围绕着作假达到谋取利益的目的。骗之所以能够在世世代代的中国人思维中占据一定的空间,因为它同人类的智慧常常十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种联系性,体现为真与假矛盾的辩证性与统一性。成书于明清之际的《三十六计》就可以说明问题。在很大程度上说,三十六计的主要内容可以用一计概括――骗计。在三十六种计策中,骗计以各种形式和内容表现为19计。(参见陈弓编:《三十六计》(秘本兵法),武汉出版社,1994年)
瞒天过海计。主要是着眼于人们在观察和处理事物中,由于对某些事情见惯不疑而常常产生疏漏和松懈的思想与行为,因此能够乘虚而入,示假隐真,把握时机,出奇制胜。
借刀杀人计。主要是通过制造假象,挑拨矛盾,利用矛盾,达到瓦解敌人的目的。
声东击西计。就是在攻敌中忽东忽西,即打即离,制造假象,诱骗敌人作出错误的判断,然后趁机取胜。
无中生有计。无,指的是虚,是假;有,指的是真,是实。此计是在真假中做文章,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真中有假,假中有真,忽真忽假,忽伪忽真,通过真假互变,诱使敌人判断失误,并造成行动失误。
暗度陈仓计。制造正面进攻 ............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TXT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骗子的历史 - (TXT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