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胡之西晋灭亡 - (TXT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08mb。
书籍内容:

五胡之西晋灭亡
林洛
1.前言
  五胡的提法,我是极不情愿的。
  不管二十四史如何说,谁是正统,谁是蛮夷。可是事实上,五胡已经成为了我们的祖先,今天还以五胡的叫法,实在难以接受。
  可是中国传统的影响力这么深远。不用五胡这个词,我又想不出别的词代替,还有哪个词能像"五胡"一样,一提起来人们就能想起中国的那段历史,又能反映出少数民族和汉族冲突的特点呢?
  考虑再三,我还是决定继续援引"五胡"的说法,但并不等于我赞成这种态度。
  我们先简单的看五胡的历史。
  304年,巴氐李雄建立成汉帝国,五胡史正式开始计时。
  316年,西晋灭亡,东晋开始。
  439年,北魏统一华北,十六国结束。
  其时,北魏太武帝拓拔焘,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南北对峙,南北朝开始。
  589年,继承北方霸业的隋帝国大军扫荡江南故陈帝国残余势力。江南、岭南诸州郡归降隋帝国,陈帝国灭亡。
  至此,北朝并吞南朝,南北朝结束,隋帝杨坚统一中国。
  大随帝国正式开始,五胡史结束。
  从304年到589年,将近300年的历史里,基本上一直是少数民族占据北方,汉族占据南方,最终的结果北方征服了南方。
  这段历史如此错综复杂,以至于根本不可能在一篇文章里能够说完整。我的计划是从西晋灭亡谈起,一共写上四到六篇,以总结归纳的形式,从大战略的高度来分析,各篇有一定联系,但是独立成篇。
  我试图从大历史角度来把握,而不是按历史的发展来写。这样的文章对作者的学问要求比较高,而我既是外行,又没有时间来准备,只能做到尽力而为,勉强成文,所以也更需要同好者的批评和指正。
  我强调一点的是,任何的批评和指导,即算是与我不能达成共识的批评,对我而言,也比我的所有文章要有价值。
  我写的并不是史书,只是谈历史性质的随笔散文。
  我尽量做到以认真严肃的态度对待历史,引用史书中的原文来阐述自己的观点,但是文章中通篇的价值判断和道德取向,仅仅只是表达我的看法,根本上还是属于我的主观臆断,阅读者请谨慎对待。
  如果文章能使人有所启发和思考,那是我的本意,但如果有人以为这就是真实历史,那是我表达的失败。

2.序

  三国演义最后一章。
  (晋军)迁吴主皓赴洛阳面君。皓登殿稽首以见晋帝。帝赐坐曰:"朕设此座以待卿久矣。"皓对曰:"臣于南方,亦设此座以待陛下。"
  至此,三国归晋,长达数十年军阀割据、中原混战的局面结束。
  然而谁会想到,这不过是个短暂的统一和安定,过不了多久,中国大地上将展开长达三百年之久,更为惨烈的分裂和争端。
  那三百年的历史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太多的暴君和太多的屠杀,民族矛盾以最为强烈的形式尖锐对立。少数民族的英雄们纵横在中国的北方,被视为正统的晋朝只能流落到昔日东吴的位置,保全一片甚至比当年东吴还小的地盘,苟延残喘。
  这时想起孙皓那句话,"臣于南方,亦设此座以待陛下。"
  竟仿佛是一语成谶。
  莫非冥冥之中早已注定,司马氏的后人要到南方去维持自己的政权?
  的确,这样的结论对于坐井观天的人来说,也许就能满足了。
  然而,我们都知道,孙皓不是预言家,虽然他的口才很好。
  贾充曾经问孙皓曰:"闻君在南方,每凿人眼目,剥人面皮,此何等刑耶?"皓曰:"人臣弑君及奸回不忠者,则加此刑耳。"充默然甚愧。
  贾充是什么人?司马昭、司马炎的亲信,司马衷的岳父,曾经逼曹奂修禅坛,禅位给司马炎的人物,位高权重,厚颜无耻,居然还会"默然甚愧",可见孙皓口舌之利。
  相比刘禅来说,当初司马昭责后主曰:"公荒淫无道,废贤失政,理宜诛戮。"后主面如土色,不知所为。以及千古传颂的"乐不思蜀"这些刘禅的拿手好戏,孙皓可算是能干得多。
  不过孙皓的这些能干,都用在了大兴土木、酷溺酒色、奢侈无度和凶暴日甚上。
  史书记载,正是"吴主皓每宴群臣,皆令沉醉;又置黄门郎十人为纠弹官。宴罢之后,各奏过失,有犯者或剥其面,或凿其眼。由是国人大惧",才使得晋朝的边疆大臣以为良机不可失,进言伐吴,司马炎在张华的支持下,终于拿定主意出兵,最终突破长江天险,将东吴版图收为己有的。
  刘禅和孙皓,一个弱智,一个能干,都是亡国之君,一西,一东,倒是相得益彰。
  不过使我感到奇怪的是,在胜利者司马炎面前,孙皓居然还会说出这么有胆气的话来。更使我奇怪的是,司马炎听到了这句话,竟然会大笑。
  一直百思不得其解。
  后来偶尔读另一篇历史考证,其中指出,所谓的"皓对曰:臣于南方,亦设此座以待陛下",实际上省略了两个字,完整的句子应该是"皓(指之)对曰"。
  我才恍然大悟。原来真实情况是:孙皓指着司马炎的皇位,谄媚地说:其实我在南方就给殿下您设好了这个位置,一直等着您的光临呢。
  然后我们再把三国演义里那段话看全。
  帝赐坐曰:"朕设此座以待卿久矣。"皓对曰:"臣于南方,亦设此座以待陛下。" 帝大笑。
  原来, "帝大笑"是这么回事。
  这下就很容易理解了。听到孙皓这么讨好的话,"帝"当然会"大笑"了,不要说"帝大笑",那坐在下面的孙皓也是在笑。即算是今天,我再次读起这段话时,也忍不住会心微笑:毕竟还是孙皓会做人,不服不行。
  是为序。
  然而,接下来的亡国史,就不会有这么轻松了。

3.祸根深埋

 我们看三国,大多把注意力集中到了争霸天下的英雄豪杰身上,却很少关注导致将近三百年五胡之乱的隐患。
  引红楼梦秦可卿的一句判词。
  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
  纵观西晋灭亡、五胡乱华,实在和三国时期的祸根深种有莫大关系。
  156年时候,即东汉永寿二年,中国人口大约是5649万,但是到280年,即晋太康元年,中国人口1616万,人口骤减3000多万。
  站在西晋的角度看,东汉末年的大动乱是致命打击的开始。
  东汉末年,戚宦纷争、党锢之祸本已使政局极端动荡不安,而严重的土地兼并令使得贫者无立锥之地,越来越多的农民陷于绝境。再加上各地水、旱、蝗、风、瘟疫等天灾连绵不断,以致流民暴动时有发生。
  《后汉书.桓帝纪》载 ............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TXT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五胡之西晋灭亡 - (TXT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