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无聊:如果无聊不可避免,我们该如何面对?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56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版权信息
解剖无聊:如果无聊不可避免,我们该如何面对?
Wish I Were Here 作者:(加) 马克·金维尔(Mark Kingwell)
译者:王喆,章倜
出品方:未读·思想家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Copyright © McGill-Queen's University Press 2019
Chinese Simplified translation copyright © 2020 by United
Sky (Beijing) New Media Co., Ltd.
无聊并没有那么简单:这是没办法的事。哪怕搓手顿脚、千推万阻,(由工作、文本而起的)无聊一旦袭来,我们依旧无处可逃。一如文本带来的愉悦感完全是间接产物,无聊也绝不可能凭空产生:纯粹的无聊是不存在的——如果我个人觉得东拉西扯的文章很无聊,那是因为我现实中就不喜欢东拉西扯。但要是我喜欢闲谈(假设我带有些许女性特质)的话,结果会是怎样呢?无聊同狂喜相差不远:倘若你从快乐的海岸举目远眺,会发现无聊即是狂喜。
——罗兰·巴特,《文之悦》
目录
前言
第一部分 无聊的境况
1.多希望我也在这里
2.无聊是哲学的源泉?
3.为什么继续活着
4.停滞不前
5.这一切的意义是什么
6.意识试验台
7.学会等待
8.无聊分类
9.界面
第二部分 理性的虚无
1.孤独
2.注定落空的愿望
3.信念上瘾和理性矫正架
4.理性中的理性
第三部分 自我的危机
1.永恒轮回
2.结构性绝望
3.关于成瘾的无尽循环
4.自我消费
第四部分 我们该如何继续
1.严格的魅力
2.爱
3.死亡
致谢
附注:参考书目
尾注
前言
适度无聊乃幸福生活之必需。
——伯特兰·罗素,《幸福之路》
1999年,由英国艺术家马丁·帕尔(Martin Parr)出版的一本书竟出奇地畅销,甚至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必读书。这本书名为《无聊明信片》(Boring Postcards),可谓名副其实:全书厚厚一本,共有160张图片,清一色都是帕尔个人收集的英国生活场景,要多无聊有多无聊。(1)在这场枯燥乏味的平凡生活的怪诞庆典中,不知名的火车站、砖墙厂房、空无一物的室内空间、汽车旅馆的房间、旅馆的休息室、凄清的邮局、荒凉的高速公路等,全都拥有了一席之地。有些人觉得这本书特别有趣,另一些人则觉得很悲凉。但似乎,没有人觉得无聊——恰与这本书想要表达的主旨相反。
尽管书中的图片毫无疑问都是些乏善可陈的场景和无关紧要的建筑,但确实能够反映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对我们很多人来说,这本书令人感到似曾相识,让人深受启发。正如其他现成艺术或是对平凡事物的美学改造一样,该书诠释了阿瑟·丹托(Arthur Danto)口中的“寻常物的嬗变”。通过此书,我们了解到平淡乏味的建筑环境竟如此之多,了解到自身对联系和沟通的渴求竟如此强烈。让我们颇为费解的是:为什么有人会选择停车场或收费公路入口作为明信片的主题?虽然有些场景中能看到人,但多数则是了无人迹的日常光景,仿佛被核弹轰炸过一般。即使他们标榜“民间摄影”这一新颖的概念,以给这些平淡无奇的画面重新定位,凸显其按部就班却又意味深长的憧憬,但展现出的仍是日常生活的单调乏味。帕尔并没有附上什么评注或者理论,只是单纯地让照片自身娓娓道来。
紧接着,帕尔在2000年和2001年依次推出了《无聊明信片美国版》(Boring Postcards USA)和《无聊明信片德国版》(Langweilige Postkarten)两部姊妹篇,这一系列由此上升到了新的高度。这下,广阔的高速公路、过路收费亭、机场、过境处、高层公寓、空泳池,还有城郊小区,都成了明信片里的无聊场景。这些明信片集,特别是《无聊明信片美国版》,仿佛将纳博科夫笔下《洛丽塔》中的那些公路旅行片段视觉化了。在《洛丽塔》中,亨·亨伯特(Humbert Humbert)不满地数落着霓虹闪烁的路边小餐馆、连锁杂货店、汉堡店、加油站、汽车旅馆,愈加猛烈地抨击了战后美国及其空虚颓废的繁荣景象。帕尔从未如此吹毛求疵。然而,这部明信片集也流露出了欢快中透着悲情的感觉——我在这里好开心,真希望你也在!真的,我多希望你也在这里,因为少了你的陪伴,我是不完整的。
明信片的出现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了,但人们最为之疯狂的时期大约在一个世纪以前,当时非常流行在旅行时把彩印的生活场景寄给尚在家中的朋友和家人。在我收藏的纪念品里,我最喜欢的是一张1912年纽约伍尔沃斯大厦(Woolworth Building)的明信片,这张明信片是我几年前在新罕布什尔州(New Hampshire)的一个谷仓中找到的。一条波浪状的钢笔笔迹标出了高耸的建筑物的顶端,“去年冬天在此登顶”的字迹,记录了仍在农场之人的信息。就连早期照片明信片的色调也是这种熟悉的风格——色彩暗淡,像连环画一样印制粗糙。以至于20世纪70年代后的明信片,虽然表面光滑明亮,但画质依然粗糙,看起来颇不协调,甚至有些不对劲。与此同时,在人们寄出数百万张廉价明信片的时候,便宜的便携式摄影设备使得业余爱好者们能够捕捉到真实的图像,适量打印,并在自己的社交圈内分享:这就是工业时代的Instagram(照片墙)。在1905年至1912年,明信片热潮达到顶峰,数百万张明信片被印制并寄出,其中许多明信片和帕尔书里的那些一样无聊。(2)
然而,明信片不仅仅是一张图片。我在书中使用明信片作为文字的视觉补充也是这个原因。这些明信片讲述了一个寻找自我的故事。明信片是巨大系统的组成元素,所谓巨大系统,即城镇农场系统、邮政印刷系统、旅游业和度假系统、亲朋好友同事的系统等。图像实际上只是在这个集体交流行为的庞大网络中,创造了一个微小的个人信号节点,或者说是载体。当明信片被寄出的时候,背面的留言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事实上,任何逛过周日跳蚤市场的人都会知道,许多明信片上面根本没写留言,只写了个地址。寻求联系,才是寄明信片的真实意图。
这本书正是着眼于我们对联系的追求,以及这个欲望网络中所包含的危险和机会。无聊明信片给了我们几个重 ............

书籍插图:
书籍《解剖无聊:如果无聊不可避免,我们该如何面对?》 - 插图1
书籍《解剖无聊:如果无聊不可避免,我们该如何面对?》 - 插图2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解剖无聊:如果无聊不可避免,我们该如何面对?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