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世界艺术巨匠》编译者:田国良、戴汉笠等 - (TXT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28mb。
书籍内容:
前 言
二十世纪历史长河闪烁着众多的艺术巨星,他们的名字和成就使我们的时代增辉.本书捧献给读者的是其中最灿烂耀目的22 颗.
作者以简洁生动的文字描述了这些艺术巨匠曲折丰富的人生经历,他们迷人的身世,奋斗的艰辛,成功的欢乐和失败的懊丧,他们富有艺术色彩的恋爱婚姻和鲜为人知的生活轶闻.阅读这本书,将使我们有机会和艺术大师们作一次心灵的对话,作一次感情的交流,并使我们的思想达到艺术的升华.
该书根据《纽约时报》三位编辑选编的《20 世纪世界大人物》材料编译,主要编译者是:田国良、戴汉笠、李书磊、王萍、陈季光;参加编译的还有:白平浩、秦刚、王红续、周成歧、潘卫方、谢乐仙.
二十世纪世界艺术巨匠1战后幻灭与绝望情绪的代表诗人 艾略特(1888-1965)1965 年1 月4 日,给英语诗歌带来新的意义的诗人艾略特,在伦敦自己的家中逝世,终年76 岁.
艾略特原是美国人,生于圣?路易斯.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开始时移居英国,他完全认同了英国,并于1927 年加入该国国籍.
尽管如此,当约翰逊总统向美国文学和公共生活的领袖人物颁发自由勋章时,艾略特仍榜上有名,不过,他并没有到美国去接受这一荣誉.
艾略特的影响始于1917 年其诗作《J?阿尔弗莱德?普鲁弗劳克的情歌》的出版.或许他最有意义的贡献是他5 年以后的长诗《荒原》.
艾略特常常当众朗诵他的诗作.他读得很轻,但当他以全速的音调结束《荒原》时,听众常常深受感动.
艾略特是一个盎格鲁天主教的皈依者,他后期的作品强烈地表达了他的宗教信仰.
1948 年,艾略特获诺贝尔文学奖,同年又被英国授以勋位.
世界是这样毁灭的世界是这样毁灭的世界是这样毁灭的不是轰然而是颓然艾略特的这四行诗是他1925 年所作《空虚者》的结尾,它们大概是二十世纪流传最广的英语侍句了.正是这些侍句使他成为战后幻灭与绝望情绪的代表诗人.
写作这些诗句时,艾略特还是一个来自圣?路易斯的脱籍者,一个选择伦敦定居的哈佛毕业生,一个银行职员.
"轰然与颓然"与早3 年出版的《荒原》一起使艾略特成为一个大诗人.
自那时起,他接连地获得了成熟、荣誉、经济独立和诺贝尔奖金,但正如一个外行所说的那样,他始终带着那种阴沉的优郁.
这种看法可以成立,只要我们除去艾略特那开创新路的著名的文学批评和他那两个优秀的剧本--《鸡尾酒会》和《大教堂中的谋杀》.这些作品当然说不上有热烈的色彩,但却并不阴郁.虽然他可能为这种名声而苦恼,艾略特的早期诗作并不能代表他后期在《四个四重奏》中对人类与世界境况所作的成熟概括,并不能代表他那包含有自嘲成份的出色的幽默感.他并不把自己看得很威严,例如他在《四个四重奏》中这样形容自己:与艾略特先生见面多么不快!他有一副小职员的身材他的眉毛那么可怖他的嘴那样古板他的谈话从不越雷池一步如果并且也许但是??
艾略特以"四月是最残酷的月份"开始了他充满新意的《荒原》,以"噢哟--噢哟--噢哟"结束了这首长达434 行的诗篇,而其实他更有意味的沉思见于《四个四重奏》中的如下诗句:
正确的行动应是从过去也从未来获得自由对于我们大多数人这是一个永远无法实现的目标我们之所以没有失败只是因为我们持续的尝试假若我们尘世的肉体能够(在离紫树林不太远的地方)肥沃永恒的土地我们最终会感到满足艾略特不仅常常变换他的哲学眼光,就是他的诗歌调子也差不多是谈话气氛,接近口语.
晚年,他在伦敦费伯--费伯出版社有一间办公室,他是这个出版社的一个经理.在那里他处理生意,写信和文章.
从外貌来看,他当时正如他早年一样,完全不象一个诗人.他在衣着举止上缺乏夸张和怪癖,他身上没有一星一点的罗曼谛克气息.他没有芳香气息,没有撩人的眼睛,他的心再规矩不过地跳动在它应该跳动的地方.
他的工作习惯也同样是"非诗人式"的,因为他避开愉快的酒吧和咖啡馆,也避开配有软椅和亮桌的办公室那种布尔乔亚式的舒适.
谈起他的工作习惯,他曾说道:"我的新剧本《年长的政客》很大部分是用铅笔在纸上很潦草地写下来的.接着在我妻子阅读之前我自己先打出来.在打字写作中我作出非常重大的改动.但不管我写作或是打字,不管是怎样篇幅的作品,比如说一个剧本,对我来说都意味着固定的时间,即从上午10 点到中午1 点.我发现一天中的那3 个小时大约是我能够进行真正写作的全部时间.或许接着我可以作一些润色."艾略特的衣着是典型的伦敦商人的衣着,他戴着圆顶硬礼帽并经常夹着一把紧闭的伞.他的口音本属纯粹的美国中西部口音,但后来发生变化,几年后变成了相当英国化的口音.
他的英国口音很完全也根本土化."我"他坚决地说,"在信仰上是一个盎格鲁天主教徒,在文学上是古典主义者,在政治上是保皇党."即使如此,他的禁欲主义式的节制并没有妨碍他成为一个酒徒,他乐于在晚上一醉方休.他还在家中书房悬挂着烟鬼格劳乔?马克斯的签名照.
在晚年,这些嗜好使艾略特得以放松他的某些信条.他所维护的宗教信仰没有改变,他依然对所有专制者执政国家的专制统治表示赞赏,但"古典主义"的概念则对他不再那么重要了.
这位诗人于1888 年12 月6 日生于一个在新英格兰的文化.宗教与商业生活中颇有背景的优越家庭.在马萨州的弥尔顿学院学习一年之后,他于1906 年进入哈佛.他的哈佛同班同学有沃尔特?李普曼、海伍德?布龙,约翰?里德和斯图尔特?蔡斯.他用3 年完成了本科学业并在第4 年获得艺术硕士学位.
尽管他最终没有获得博士学位,但1916 年他写完了他的博士论文,题目是《F?H?布拉德莱利哲学中知识的经验与对象》.这位思想家的人格一元论观念影响了艾略特作为一个诗人的感情,强化了他"人类罪感中的孤独"的主题.
他的哈佛同学回忆说,他的衣着带着英国绅士那种博学的随意,常抽烟头,并且喜欢独处.不过,在30 年代艾略特回哈佛作住校诗人的那半年中,他的外 ............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TXT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二十世纪世界艺术巨匠》编译者:田国良、戴汉笠等 - (TXT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