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城到燕京:朝鲜使者眼中的东亚世界(1592—1780)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1.51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从汉城到燕京:朝鲜使者眼中的东亚世界:1592—1780/吴政纬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
ISBN 978-7-208-16343-0
Ⅰ.①从… Ⅱ.①吴… Ⅲ.①东亚-历史-研究-1592—1780 Ⅳ.①K310.7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20)第034873号
书 名:从汉城到燕京:朝鲜使者眼中的东亚世界(1592—1780)
作 者:吴政纬
出品
人:姚映然
责任编辑:李頔
转 码:欣博友
ISBN:978-7-208-16343-0/K·2932
本书版权,为北京世纪文景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所有,非经书面授权,不得在任何地区以任何方式进行编辑、翻印、仿制或节录。
豆瓣小站:世纪文景
新浪微博:@世纪文景
微信号:shijiwenjing2002
发邮件至wenjingduzhe@126.com订阅文景每月书情
原书名:《从汉城到燕京:朝鲜使者眼中的东亚世界》
作者:吴政纬
版权所有©2017秀威资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本书版权经由秀威资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同意授权
北京世纪文景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出版简体版权,
非经书面同意,不得以任何形式任意重制、转载。
谨将此书献给张存武老师
目 录
推荐序 使节与叛将,宗师与君王——《从汉城到燕京》之前的朝鲜历史故事
导言
第一章 从义州到北京:络绎于途的求救信
被遗忘的功臣
求救请兵的艺术
1592,北京
壬辰之后,使者络绎不绝
站在请兵陈奏使的背后
第二章 在战争结束后开始:鲁认与姜沆的故事
丁酉再乱
忍耐与等待
天借顺风,便到中华
奇策
在南原的另一个人:姜沆
好事空凭千里梦
巾车返乡
战争少了点什么?
那一年,我们站在一起
第三章 皇明中华的尾声:最后的“朝天使”们
朝天·朝天官
国防线上
学术话题
最后朝天
线性描述的末世预言
第四章 清朝灭亡的隐喻:一棵等待盛开的枯木
从“朝天”到“燕行”
大明衣冠
在没有中国的地方寻找中国
孝宗北伐
寻根:万历皇帝与思明
从荒凉到繁华
第五章 燕行即世界:18世纪的“中国袭来”
被遗忘的“使者”
富贵险中求
中国制造
第一壮观
消失的清单
禁纹,禁奢,禁中国货物
北学中国
第六章 朝鲜人的“中国史难题”:中华?朝鲜?
一副眼镜
愿见天下奇士
天涯知己
因友情而起的论战
思明时代
历史知识
朝鲜的历史教育:童蒙读物
朝鲜转向内在
眷眷明朝
结语
同场加映:那些年,东亚其实很热闹……
使者彻夜未眠:申维瀚在日本的文学苦恼
没有共识的共识:藏在外交辞令里的战争
后记
主要登场人物
征引书目
推荐序 使节与叛将,宗师与君王
——《从汉城到燕京》之前的朝鲜历史故事
公元1392年的初春时节,高丽名将李成桂正在朝鲜半岛西部的海州打猎。历史上,李成桂以骑射天才著称,然而这次行猎,他却不知怎地从马背跌落,摔成了重伤。那时的李成桂权倾朝野,甚至已两度主导国王的废立,距离夺取王位似乎只有一步之遥。但这场坠马意外,却给历史带来了一些变数。
忠于高丽王室的大臣郑梦周趁李成桂不在朝中,抓准机会,迅速地弹劾、流放了他的诸多党羽。这样的政治突袭虽然取得了短暂成功,但李氏一党的反击力道更为猛烈——两天后,李成桂的儿子使人设下埋伏,以铁锤击杀了郑梦周。据说在他中伏的善竹桥(在今朝鲜开城市)上,仍留有这位高丽忠臣的斑斑血迹。
郑梦周一死,再没有人能够挽救王朝走上末路。当1392年的夏天来临,高丽王朝的末代君主王瑶旋即黯然退位,李成桂则接受了众人劝进,登上宝座。国祚长达五百年的朝鲜王朝,也就此揭开序幕。
◇
说起来,前述故事里的李成桂与郑梦周,都与政纬这本书里的朝鲜使节颇有些渊源。朝鲜人为何如此倾慕中华?他们与明朝的关系为什么如此亲近?这两个人的故事或可以做一点说明,值得在序文里介绍给读者认识。
故事要从14世纪中叶,高丽王朝的暮年开始说起。那时的中国,正处在元末明初的动荡局势里,高丽亦颇受扰害。趁乱崛起于中原的红巾军(就是明太祖朱元璋早年参加的民间反抗军),还曾越过鸭绿江,袭击朝鲜半岛北部,甚至攻破了当时的高丽首都开城。幸赖李成桂等将领率军奋战,接连击退外敌,高丽才能保其国运于不坠。
中国改朝换代,长期臣服于中原政权的高丽,自也必须观察时局变化,调整其应对方式。麻烦的是:高丽朝廷内部的意见并不一致,有些人主张向朱元璋的大明帝国输诚,但那个时代,亲近元朝(在1368年明朝建立以后,他们便撤退到了北方草原地带,史家称之为“北元”)的旧势力仍然活跃。高丽对于元、明两个政权的态度,遂也持续地暧昧不明。
一下子向明朝称臣,一下子又接受北元册封,这种依违于两强之间的做法,自然要引起不满。尤其当时,明朝使臣在高丽莫名其妙地被杀害,高丽朝内部又发生了国王被弑的政变。种种原因,惹得坏脾气的朱元璋对高丽越发嫌恶,甚至威胁要发动军队渡海来攻,教训这个不听话的藩属国。
高丽不愿意开罪于明朝,必须积极地赔不是。那时代没有热线电话,也没有电报传真,两方面的联络沟通只能倚赖使节。麻烦的是:朱元璋不仅数度关起北方的边界大门,把高丽的使节团给赶回家去;有一次,他甚至要人把高丽来使揍了一顿,还恶整这些倒霉鬼,故意把他们流放到遥远的南方。
两国的关系既是如此凶险,整个高丽恐怕没有人敢再出使明朝了。于是乎,等到1383年,当高丽又一次地要派使节赴明,祝贺朱元璋的生日,满朝文臣也就推辞的推辞、装病的装病。最后,这个极糟糕的差使,便落到了郑梦周的头上。
但郑梦周是个与众不同的英雄人物。他毅然挑起了这个重责大任。只听得他慨然说道:“君父之命,水火尚不避,况朝天乎?”(只要是国王的命令,赴汤蹈火也在所不惜,何况是出使中国呢?)
于是,这位新任使节当天便收拾好行李,日夜兼程,朝见朱大皇帝去也。
1383—1384年间,郑梦周的这次出使,应当取得了很不错的成果。虽然高丽提出的一些名分要求并没有被明朝方面所接受(在那时的外交关系当中,名分是非常重要的,参见政纬在本书末尾的附录文章),但朱元璋至少是与郑梦周和和气气地谈话许久,并且还“特赐慰抚,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从汉城到燕京:朝鲜使者眼中的东亚世界(1592—1780)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