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的另一面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43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五四的另一面:“社会”观念的形成与新型组织的诞生/杨念群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
ISBN 978-7-208-15646-3
Ⅰ.①五… Ⅱ.①杨… Ⅲ.①五四运动—研究 Ⅳ.①K261.1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9)第049416号
书名:五四的另一面:“社会”观念的形成与新型组织的诞生
作者:杨念群
责任编辑:章颖莹
转 码:南通众览在线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ISBN:978-7-208-15646-3/K·2804
本书版权,为北京世纪文景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所有,非经书面授权,不得在任何地区以任何方式进行编辑、翻印、仿制或节录。
社科新知 文艺新潮
新浪微博:@世纪文景 豆瓣小站:世纪文景
Email:info@wenjingbook.cn
目录
自序
第一章 导论:“五四解释学”反思
引言
对自由主义“五四解释学”的批评
修正途径:五四研究的“社会史化”
对“社会”的认知与五四知识精英的行动方略
余论:“社会革命”得失谈
第二章 五四前奏:从国家崇拜到政治疏离
“文化普遍主义”如何收缩为局部的政治建设问题
“民族”与“国家”概念如何相互分离
“文化”作为一场新兴运动是如何出现的
东西文化之争如何演变成了“归约主义”的游戏
第三章 “无政府”构想:“社会”观念形成与传播的媒介
对“国家”偶像化的批判和质疑
“社会”观念的引入与新型“自治”组织的建立
以基层“社会革命”替代上层“政治革命”
第四章 “个人主义”兴衰史:“个体”是如何消融于“社会”之中的
五四前后极端“个人主义”论述的短暂流行
“群己”界线的重设
“个人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分野与抵牾
人生际遇与“个人主义”:以文学艺术界的争论为例
“社会有机体论”:“集团主义”对“个人主义”的取代
对“个人主义”日常生活方式的批判
第五章 践履型知识群体的崛起与社会改造运动
身份认同的难局
边缘政治的鼓动者与地方历史意识的重构
地方自治的含义
个人修养为什么不是自足性的?
地方性责任伦理与社会组织的建构
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自序
谈五四就像赶场庙会,不仅要就着5月4日这天去赶集,而且有大集小集之分,今年好像逢上个赶大集的日子。言论圈又该熙熙攘攘地热闹一番了。但若不想每年例行吆喝几句“五四万岁”的客套话,却要打着“学术”旗号来赶集就有很大难处,难在这集市须是以新鲜产品示人,如不识趣,一脚踏入其中,就如赶科举考场的士子,很容易做出倒人胃口的八股文章来。
既然有此自警的意识,就该拿出个有资格赶此大集的理由来。详细的表白都在后面的行文中,读者自会品评,不用我在此啰唆。不过,既然赶集的人历来如过江之鲫,近年名门正派和各路草野神仙均喜混迹其中,还是得先辨明自己是哪一路的鬼怪才好。否则刚踏入门就被乱棍打出,不但失了身份还没了资格。逡巡良久,才在下面简要列出些以往五四研究的八股信息和我的批评态度,交由读者来评判我赶五四这趟集是否合理。
八股一:五四被当作一场单一的爱国学生运动,持此论者天真到觉得一天的事就能改变世界。
我的回答是:五四是个长时段的全方位革新运动。它的影响时间至少应拉长到20世纪40年代。
八股二:五四是一只面目狰狞的“反传统”恶兽,罪不容诛,它必须为近代中国人所有欺师灭祖的行为负责。“文革”中神像被砸,老师被打也是五四惹的祸。
我的回答是:历史研究如果也搞老子英雄儿好汉这套“唯成分论”“血统论”,岂不狠狠扇了自己一个嘴巴!
八股三:批五四居然成了兴国学的一个理由,遗老遗少纷纷借攻五四出气,以批鲁迅为时髦,遍地以“返祖现象”为荣,奇观妙境一时无两。
我的回答是:堕落到拿五四当国学的出气筒,只能看出所谓“国学”的贫血和虚脱。
八股四:五四是“个人解放”的尝试,如果“个人”得不到自由,就说明五四完全失败,毫无意义。
我的回答是:“个人主义”是西方舶来品,不是中国文化骨子里的东西;我并非反对自由主义,但仍以为,“个人”自由学得像确是五四的目标之一,但绝非五四的唯一价值所在。
八股五:五四是一场纯而又纯的文化运动,是学术积累的大成,却与政治无关。
我的回答是:这是故意躲避意识形态解释的借口,情有可原却于理不合,偏离了历史的本相。学术文艺乃是五四的一面,五四的另一面是诱发了一系列的社会改造风潮。其得失成败虽见仁见智,却难以回避。
以上是我今年五四赶集的联络图,凡欲知我罪我者,请凭此图。
第一章 导论:“五四解释学”反思
引言
多年来,史学界已养成习惯,每逢“大年”“小年”,只要是“革命”历程中的重大事件都要举行一场拜祭典礼,故可称之为“纪念史学”。尤其是五四在中国革命史的叙事中又是一个具有转折点意义的事件,祭拜之风渐趋火爆热烈当属自然。不过祭台上下想移情换景的呼声也越来越大,大概是已难忍祭典演出的仪规陈旧乏味,拜辞俗腔滥调,因每次祭拜的程式和颂辞无外乎是照旧祭出“德先生”(民主)与“赛先生”(科学)两尊神位,尤以“赛先生”的位置最为尊崇。故神位甫一出场,难免让人顿生厌倦。不是这两位“先生”不好,而是演员的演技太差、出场频率过高,反而会倒了观赏者的胃口。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有人提醒别忘了五四还有位大明星叫“莫小姐”(道德伦理革命),应该让她登场亮相,才使得当年的祭拜风情蕴出些新意而不至于陈腔依旧。
[1]
“五四解释学”自进入知识生产流程以来,就一贯难脱政治史解读的窠臼,经典的国史叙事习惯把五四看作一场相对单纯的爱国抗议事件;五四犹如薪柴燃料,点燃了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兴起的熊熊火焰,它漫天辉映着,遥遥与作为近代史之开端性标志的鸦片战争相呼应,五四的作用就是把自己变成中国近代史叙述末端的一个句号。
[2]
自“莫小姐”登场并日益走红以来,大多数的五四研究才开始转向,试图把它解释成一场触及中国人灵魂和精神变化的“文化改造运动”,对这场运动的一个最佳描述就是“人的觉醒”。周策纵先生那部五四研究的名著,其英文书名就直截了当地说五四是“Intellectual Revolution in Modern Chin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五四的另一面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