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家:个体与亲亲》---孙向晨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35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论家:个体与亲亲/孙向晨著.--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ISBN 978-7-5675-5131-2
Ⅰ.①论… Ⅱ.①孙… Ⅲ.①哲学思想—研究—中国 Ⅳ.①B2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9)第274926号
本书著作权、版式和装帧设计受世界版权公约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保护
论家:个体与亲亲
著 者 孙向晨
责任编辑 倪为国
封面设计 吴元瑛
出版发行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社 址 上海市中山北路3663号 邮编 200062
网 址 www.ecnupress.com.cn
电 话 021-60821666 行政传真 021-62572105
客服电话 021-62865537 门市(邮购)电话 021-62869887
地 址 上海市中山北路3663号华东师范大学校内先锋路口
网 店 http://hdsdcbs.tmall.com
印 刷 者 上海盛隆印务有限公司
开 本 890×1240 1/32
插 页 2
印 张 11.75
字 数 255千字
版 次 2019年11月第1版
印 次 2019年11月第1次
书 号 ISBN 978-7-5675-5131-2
定 价 78.00元
出 版 人 王焰
(如发现本版图书有印订质量问题,请寄回本社客服中心调换或电话021-62865537联系)
文前辅文
谨以此纪念“五四”新文化运动一百周年
序
第一部分 双重本体第一章 双重本体:形塑现代中国价值形态的基础一、现代的,还是西方的
二、反思“五四”,还原自身文化传统的逻辑
三、重新定位中国文化传统
四、生活世界的“双重视野”
五、“双重本体”的概念
六、双重本体的关系形态第二章 现代个体权利与儒家传统中的“个体”一、“个体”之于现代性的意义
二、“个体本位”的消极影响及西方文化传统的抵御力量
三、“个体”在近现代中国的发现与陨落
四、儒家的道德自主性与非道德性的权利观念
五、儒家传统之于“个体”的现代意义第三章 个体主义与家庭主义:新文化运动再反思一、个体主义的倡导及个体的沉沦
二、家庭主义的批判及家庭的没落
三、现代中国的文化复兴需要建构双重命题
第二部分 迂回西方第四章 “家”在近代伦理话语中的缺失及其缘由一、亚里士多德论“家”的问题
二、近代“家的问题”的契约化理解
三、财产问题的个人化处理
四、亲情问题的同情化理解
五、教育问题的自然化倾向
六、婚姻问题的法律化关系
七、“家”的双重性及“家”的瓦解第五章 现代社会中的“家庭”及其所代表的伦理性原则一、近代“家庭”的契约化理解及黑格尔的批判
二、家庭的“伦理性原则”
三、家庭与个体
四、家庭与市民社会
五、家庭与国家第六章 关于“家”的一种现象学分析一、“爱欲”中的“女性她者”的他异性
二、“生衍”与跨世代的“实体转化”
三、“父子关系”与“子亲关系”
四、“兄弟关系”与社会关系的重构
五、“绵延不绝”的时间观
第三部分 重建家的哲学第七章 生生:在世代之中存在一、“向死存在”与“生生不息”
二、在世代之中存在与“此身”
三、“亲亲”作为源初情感的结构
四、“孝”的“共世代”结构
五、“家”与“代际共在”
六、“在家存在”之“乐”
七、“学”作为“跨世代”的筹划
八、世代性与历史性
九、世代之中的“死亡”问题第八章 亲亲相隐之“隐”的机制及其本体论承诺一、“隐”的训诂问题
二、“隐”作为道德困扰解决的机制
三、沉默权与容隐权
四、“亲亲相隐”的本体论承诺第九章 重建“家”在现代世界的意义一、现代世界关于“家”之理解的多重误区
二、饱含“个体自觉”的现代“家”观念
三、现代世界中的“修齐”与“治平”
四、“家”的本体论意义附录:民族国家、文明国家与天下意识一、“民族国家”观念的确立及其局限性
二、以阶级为基础的国家论述
三、“文明国家”的概念
四、天下意识
后记
序
近些年,“家”的问题隐然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哲学话题。应该说这纯粹是一个中国哲学传统的论题,检视西方哲学的文献,相关的哲学论述少之又少。为什么这个在新文化运动以后屡屡被作为负面现象的“家”,在经历了一百年之后,又渐趋成为中国哲学界一个不可回避的论题?这远不止是一个话题的再现,更昭示了中国哲学界对于自身文化传统的一种新姿态。中国哲学已不像冯友兰先生讲的那样,将中国历史上的学问,以西方所谓哲学之名目者,选出而叙述之。“家”作为中国哲学的一个自主论题的再次出现,意味着有了一种理解中国文化传统的新框架。
“家”在中国文化传统中扮演的角色,绝不是一个社会组织的概念所能涵盖的。不仅像人类其他文明一样,“家”是人类繁衍的一种基本机制;更重要的是,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家”具有一种本体论地位,基于“家”而延展出一种蔚为大观的文明。因此,我们必须非常严肃地对待“家”,不回避其在中国文化传统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要让哲学真正面对自己的生活,由此我们才能谈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家”作为理解世界的一种基本模式才有可能站得住。这是我们重新理解“家”之问题的一个根本出发点。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在现代中国要全面回归到传统的“家”文化,现代文明尊重每一个“个体”的自由、权利与尊严,视每一个“个体”为自主的主体,“个体”成为人类表达对自身尊重的最基本单位;故而现代文明尊重人权有其历史必然性,也是文明进步的应有之义。这是现代个体主义的积极意义,是不容忽视的。
在尊重“个体”的同时,我们必须认识到人类的生存样态远远不是个体性的,“个体本位”的种种“消极后果”在现代世界已展露无遗。单纯“个体”的生存无疑会有一种自我萎缩,其意义体系则有一种塌陷的危险。“个体”需要自己的情感生活,需要自己的“伦理生活”,需要自己的“意义体系”。在中国文化传统中,支撑“个体”最源初的情感无疑是“亲亲”,经过一系列环节的递进,最终达致“民胞物与”的境界。这既不是希腊式的“爱欲”(Eros),也不是基督教式的“圣爱”(Agape),而是生活中最普通的“亲人之爱”,并由此推展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论家:个体与亲亲》---孙向晨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