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圖曼帝國的殞落:第一次世界大戰在中東(kobo)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9.03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專業推薦
黎巴嫩貝魯特南方的貧民社區裡,巴勒斯坦裔的居民至今還背負著一九四八年大逃難以來的難民稱號,家戶牆上總有一幅耶路撒冷圓頂清真寺的圖像,映著寄人籬下的每一日。當今的歐洲難民潮裡,亦有當初逃離至敘利亞的巴勒斯坦後代,堆疊出世代以來另一個難民身分。今日中東地區不間斷的離散與混亂,與鄂圖曼帝國的崩解、列強瓜分、以色列建國息息相關,尤金‧羅根的著作提供了細膩的史料與脈絡,聚焦中東與北非,更翻轉了西方視角主導的一戰論述。
──吳玟諭/貝魯特美國大學中東研究碩士
一次大戰之後,鄂圖曼帝國因戰勝國的瓜分而殞落,原本在其政權治理之下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阿拉伯半島、北非等地區隨後受到西方國家宰制,也就成為現今中東混亂局勢的源頭。一次大戰的研究與論著雖汗牛充棟,但以歐洲地區為主,有關中東的描述著實不多,也多偏向西方視角。本書《鄂圖曼帝國的殞落》作者羅根以鄂圖曼帝國的角度,填補了一戰時期為人們遺忘的一段歷史記憶,也可作為人們理解現代中東形成與發展的起點。
──陳立樵/輔仁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
從古至今,土耳其優越的地理位置,讓她擁有許多先天優勢,但也同時讓她無法在各國角力中缺席。在現今的國際關係中,作為歐亞橋梁的土耳其更是扮演著重要腳色。這本書清楚又不死板地講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鄂圖曼土耳其對內以及對外的關係,一個跨歐、亞、非的大帝國,境內居住著不同種族、信仰的人民,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如何分崩離析,而這些歷史因素又將如何影響現今的土耳其,想要了解土耳其,就讓我們從她的歷史開始。
──陳琬喻/聯合線上轉角國際專欄作家
導讀 從「世界哈里發」到「近東病夫」:理解歐斯曼帝國
林長寬/成功大學歷史學系
先知穆罕默德建立伊斯蘭,強調「絕對一神論」,其追隨者以伊斯蘭教義為基礎建立哈里發帝國(Caliphate)長達七個世紀,之後在西元一二五八年帝國首先亡於蒙古人的入侵,往後哈里發權位成為有名無實,因為哈里發被奴隸傭兵瑪穆魯克政權(the Mamluks)所挾持,一直到一五一七年才被興起於安那托利亞高原的歐斯曼蘇丹政權(the ‘Othmānlıs1)滅掉。歐斯曼蘇丹宣稱其為哈里發繼承者,經營了一個跨歐亞非的龐大帝國,十七世紀後卻逐漸步向衰微,十九世紀時被視為「近東病夫」,帝國繁華不再,掉入內亂外侵之處境,苟延殘喘直到二十世紀初方被歐洲的帝國主義勢力瓦解。歐斯曼人的大業將伊斯蘭哈里發帝國延續了六個世紀之久,強化了伊斯蘭文明在人類歷史上的永恆價值。閱讀歐斯曼帝國覆滅的近因,有必要對其六世紀的發展歷史作整體的認識。
歐斯曼政權的誕生實受到中世紀兩股大潮流所影響,即:突厥人(注:本書內文翻譯成土耳其人,是歐洲拉丁化之後的音譯)的遷徙和後阿巴斯時期(post-‘Abbasids)的社會重建。阿巴斯朝滅亡後,整個中土伊斯蘭世界分裂為許多地方政權,阿巴斯朝與地方蘇丹國政權為歐斯曼帝國的體制建構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而其前人如蒙古、波斯、塞爾柱(Seljuk)、帖木兒(Timurid)等政權的遺緒都被融入歐斯曼帝國文化中,帝國統治者也接納拜占庭文明,融合成別有特色的中東伊斯蘭文明。
塞爾柱突厥人的入侵西亞,將烏古斯突厥人(Oghuz)帶入了喬治亞、亞美尼亞以及安那托利亞地區。這些小型的游牧部族透過 Bey(戰士首領)和 Baba(蘇非導師)的合作,在此建立了權力據點。傳統上,游牧部族非常尊敬首領,並透過蘇非導師的領導,不僅在當地建立宗教組織,並以東伊斯蘭地區(Mashriq)2的制度運作日常行政事務。而一些塞爾柱貴族也在與拜占庭帝國接壤的前沿地帶,建立類似伊朗地區的中央集權的小政權,並且邀請伊朗地區的宗教學者擔任行政和伊斯蘭法官的職務。
由於拜占庭帝國的積弱、東正教的衰微,以及安那托利亞地區社會的破碎,塞爾柱突厥統治期間(一○七一~一二四三),大部分希臘、亞美尼亞、喬治亞與敘利亞地區的人民改信了伊斯蘭。而突厥征服者也積極地從事社會建設,對於非穆斯林採取容忍的態度,加上穆斯林與基督宗教徒之間共通的教義,使得改宗伊斯蘭大增。事實上,在非穆斯林改宗伊斯蘭的過程中,蘇非主義(Sufism)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由於蘇非道團(Tariqah)對宗教儀式採較寬鬆容忍的態度,蘇非行者(Sufi)也在當地建立組織,施行社會福利計畫,進而取得當地人民的認同。透過這種方式,讓安那托利亞地區的人民逐漸地改信伊斯蘭。在巴爾幹半島雖然後來也有許多人改信伊斯蘭,但是基督宗教徒仍是大多數。這是因為當地突厥穆斯林的人口本來就不多,再加上歐斯曼人對此區的運作是透過基督宗教徒掌管當地的行政組織,以致當地的基督宗教徒並沒有強烈的意願改信伊斯蘭。
塞爾柱人統治安那托利亞地區期間,其管理雖有效率,但是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權之間緊張關係卻一直存在著;中央政府雖一味強化其權力,地方政權卻希望維持著自治的狀態,這也是促使地方政權一直往拜占庭帝國邊境前進擴張的動力;因為他們不但可以藉此榮耀伊斯蘭,也可以逐漸遠離塞爾柱中央政府的控制,進而保持自治獨立。歐斯曼政權之可以在十三世紀末建立,其實是基於上述原因。歐斯曼政權的建立可回溯其部族領袖 Ertugrul(一二八○)時期,其繼承者在一三二六年征服了安那托利亞西部的布爾薩(Bursa),到了一三四五年穿越了加里波利(Gallipoli)海峽進入了巴爾幹半島地區,又在一三八九年的科索沃(Kosovo)戰役擊敗了塞爾維亞帝國。成功地征服巴爾幹之後,便以此為根據地,於一四五三年擊敗了拜占庭帝國,並自詡為羅馬帝國的繼承者。
君士坦丁堡的征服代表了歐斯曼帝國前期對外征戰發展的顛峰,也開啟新時期的擴張野心。「征服者梅赫美德」(Mehmed the Conqueror),攻占君士坦丁堡之後,將之改名為 Islambul(意為「充滿著伊斯蘭」,後轉音為「伊斯坦堡」),並宣稱自己是羅馬帝王和阿拉伯哈里發的繼承者。他的勝利被解讀認為古突厥天命觀的落實,自詡為世界的統治者,並要讓這個世界散發著伊斯蘭光芒。君士坦丁堡征服後,歐斯曼人進入歐洲的信心大為加強。對巴爾幹的征服使得他們在爾後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鄂圖曼帝國的殞落:第一次世界大戰在中東(kobo)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