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托尔特·布莱希特_昏暗时代的生活艺术(索恩系列)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89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目录
前言
德意志帝国(1898~1918)
魏玛共和国(1918~1933)
法西斯德国(1933~1945/47)
德国的后果(1945/47~1956)
后记
注释
作品索引
人名索引
概要索引
前言
恒久的我是部神话
原创者:无关紧要
贝托尔特·布莱希特在其短暂的一生中创作了48部戏剧(莎士比亚37部),2300余篇诗歌(歌德3000余篇,但歌德更为长寿),约200部短篇小说(托马斯·曼32部,当然其中多数篇幅都比布莱希特的作品要长)以及3部长篇小说。但是作为艺术家,布莱希特却不仅仅属于“诗人”这个范畴。他还完成了众多文艺理论性、批判性、政治性和哲学性著作,数量达数卷之多,此外他还担任了4部电影的编剧和副导演,其中的两部—《库勒·旺贝》(Kuhle Wampe

[1]
和《刽子手之死》(Hangmen Also Die
)都是永恒的经典,并为多部电影构思了脚本。
自始至终,布莱希特的目的便是超越艺术的界限,并在它们的相互作用中发掘艺术新的多样性。他的歌剧冲破了传统体裁的限制,在他的戏剧中也融合了叙事性因素和音乐成分。他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学形式,也把新的媒介技术引入艺术之中。作为艺术家,他是博学多能的,尝试了先锋美学所有新的可能性,并坚持了一生。从魏玛共和国时期直至战后他已为数不多的人生岁月中,布莱希特都是德国最伟大、最成功的戏剧导演之一,布莱希特和他的终生挚友—作曲家、舞台设计卡斯帕尔·内尔(Caspar Neher)—共同将新的戏剧风格向全世界传播。
作为拥有社会批判性的艺术家,布莱希特终生对政治保有敏感,即便在今天这也是极具挑战的。布莱希特认为自己是不同时代主题的中间人,他一生经历了5种德国不同的社会体制(德意志帝国、魏玛共和国、纳粹独裁、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为了躲避自己的同胞而流亡了15年(侥幸逃过了流亡过程中的迫害)。为了自己的作品,他必须同当时的政治昏暗进行艰难的斗争,并且还要适应那些与其美学相矛盾的“机构”—布莱希特这样称呼所有公开自己艺术的机会(戏剧、电影、广播、报纸等),他为此煞费苦心。
那些被使用者享受—或者用布莱希特的话来说,被“吞食”—的艺术作品,在使用中才找到了自己真实的位置,并使它们原本的生产者遭到遗忘。早在1929年,布莱希特就提到了“作者的消失”,即作者具有被引用的特点:引文是“最重要的风格特点。流传性广。‘引经据典之处’便意味着艺术。在社会意义上这也是很有价值的‘工作’。原创者无关紧要,他消失了,并通过这种形式使自身得以贯彻。谁达到了这一点,即被改写,在个体性上被疏离,谁就与世长存”。布莱希特确切想表达的,在(必要的)语言困惑中得到了展示:虽然还在谈论“自我”,但“自我”正悖谬地被排挤。这里涉及的并非“作者之死”,而是将作者置于多样性的传递关系中,尽可能地详述了作者能为“自我”达到的,或者已经达到的地位和意义。布莱希特早在1920年代就将曾经的市民阶层
[2]
个体,这一不可分割的部分,改称为“受到不同力量冲击的多样体”。
布莱希特的生平和作品构建了一种20世纪上半叶市民批判性艺术家生存状况的范式,在那个时期,德国的土地上发生了对世界政治产生影响的一系列最重大的事件,这些事件随后侵袭了整个世界以及这个世界的本性。布莱希特犹如这个时代细心的史书编纂者,同时,由于他以诗歌、歌曲、短篇小说、长篇小说、电影和戏剧的方式记录了这部年代史,所以它能一如既往地给世人提供欢愉:布莱希特的年代史经受了那个“昏暗的年代”的考验,并且仍将经受未来时代—但愿它不会再度昏暗—的考验。
[1]
又名《世界在谁手中?》或《旺贝坑》。(本书页下注均为译者注或编者注,后不再说明。)
[2]
“bürger”在德语中按词根理解,最初指堡民,后来随着历史的发展引申为市民,再是有产者、资产阶级,以及现代国家里的国民和公民。本书中的“市民”大抵指18~19世纪以降的黑格尔政治理论中处于国家和个体之间的市民阶层。
德意志帝国(1898~1918)
我,贝托尔特·布莱希特,来自黑色的森林
神话:出身
《家庭修身集》(Hauspostille
)中有首诗名为《可怜的B.B.》(Vom armen B.B.
),它最初记载于布莱希特笔记本中的日期为1922年4月26日,当然与日后《家庭修身集》中的版本有所区别。布莱希特很早便开始在诗歌创作中风格化自己的生平,《可怜的B.B.》便是其中最著名的一例。布莱希特1898年2月10日出生于奥格斯堡(Augsburg)埂上街(auf dem Rain)7号,全名欧根·贝特霍尔德·弗里德里希·布莱希特(Eugen Berthold Friedrich Brecht),大家都叫他欧根。贝特霍尔德·弗里德里希·布莱希特(Berthold Friedrich Brecht,1869~1939)和娘家姓布雷岑的威廉明妮·弗里德里克·索菲(Wilhelmine Friederike Sophie geborene Brezing,1871~1920)1897年5月15日结为夫妇,结婚前一天他们就搬入了日后布莱希特出生的那所房子。布莱希特后来描写的母亲带自己来到这座沥青的城市,其实与事实相左,而且奥格斯堡当时也并非后文诗节中所幻想的那幅景象。但“黑色的森林”是成功的,人们立即将其等同于“黑森林”,这也有相关的地理因素。布莱希特的父亲祖籍阿赫恩(Achern),父母是印刷工人施特凡·贝特霍尔德·布莱希特(Stephan Berthold Brecht)及娘家姓乌尔茨勒的卡洛琳娜(Karoline geborene Wurzler)。如果不斤斤计较,可以勉强说阿赫恩位于黑森林旁(几乎不在黑森林范围内),因而不至于有诗中所谓的“寒冷”。
阿赫恩也借《有失体面的老妇人》(Die unwürdige Greisin
)成为永恒的图像,故事是孙儿在缅怀他的祖母。这位老妇人在丈夫辞世后,不愿再做主妇,如奴仆般被剥削,至少在生命的最后两年中要掌握自己的命运。对于那些习惯了自己奶奶做些 ............

书籍插图:
书籍《贝托尔特·布莱希特_昏暗时代的生活艺术(索恩系列)》 - 插图1
书籍《贝托尔特·布莱希特_昏暗时代的生活艺术(索恩系列)》 - 插图2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贝托尔特·布莱希特_昏暗时代的生活艺术(索恩系列)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