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里斯先生换火车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4.69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译后记
本书作者克里斯托弗·伊舍伍德为英国人,后加入美国籍。出生于英国的柴郡,上过剑桥大学,但是没有毕业。
一九二八年和一九三二年他分别出版了长篇小说《全是密谋家》和《纪念物》。一九二八年以后他长期不在英国,在柏林住了四年,在葡萄牙、荷兰、比利时和丹麦等欧洲国家住了五年,一九三九年后定居美国,一九四六年取得美国国籍。
他早年做过秘书,做过家庭教师,与著名的作家W. H. 奥登合作写过几个剧本。一九二九至一九三三年他住在柏林,亲眼见到了魏玛共和国的崩溃和希特勒纳粹势力的兴起,写了《诺里斯先生换火车》(一九三五年)和《别了,柏林》(一九三九年),奠定了他作为重要作家的基础。《诺里斯先生换火车》在一九三五年出版时曾更名为《诺里斯先生的最后消息》。后来这两本书合并出版,改名《柏林故事》。他一九五一年的剧本《我是照相机》和一九六六年的歌舞剧《歌舞酒店》也是从《柏林故事》衍生出来的。这两个剧本也分别于一九七二年和一九五五年被拍成电影。几部作品描写的都是侨居国外、身份可疑的潦倒英国人。一九三八年他出版了《狮子与阴影》,主要描写自己剑桥时代的有趣而敏感的友谊生活。
作者把本书献给了W. H. 奥登,实际上他跟奥登在文学创作上和生活上都有密切关系。奥登一九二八年毕业于牛津大学,在柏林住过一年,钟情于德语和德国文学。他俩合作写了三个剧本《骨子里是狗》(一九三五年)、《F6的上升》(一九三六年)和《边界线上》(一九三八年)。他俩一起来过中国,回去后合写了《战地纪行》,一九三九年出版。他俩从战云密布的欧洲来到抗战时期的中国时,曾两度跨越美国大陆,以后就在美国定居了,那是一九三九年的事。一九四六年伊舍伍德取得美国国籍。
伊舍伍德在美国定居后一面教书,一面写作,出版了五部长篇小说《碎嘴薇奥莱》、《世界的黄昏》、《南下访问》、《孤身》和《江岸重逢》,还有一本南美游记《秃鹫与母牛》。他也为好莱坞写电影脚本。以后他曾研究印度教哲人菩拉巴梵南达的思想,出版过关于古代印度哲学的吠檀多理论的书,也跟菩拉巴梵南达一起翻译出版过印度教著作。一九八○年他又出版了《我的印度教宗师及其门徒》,记叙了他跟菩拉巴梵南达的友谊。
伊舍伍德二战后的作品仍带着早年作品的自传色彩。一九六四年的《单身男子》描写一个中年同性恋男性寂寞的一天,这个话题我们在《诺里斯先生换火车》里已隐约见到。他一九七一年的《凯莎琳与法兰克》是根据他父母的通信和母亲的日记写成的。一九七七年的《克里斯托弗之流》则是他对自己一九二九年到一九三九年生活的回顾。
从《克里斯托弗之流》这本书的命名我们可以见到作者对自己的调侃态度。在《诺里斯先生换火车》里我们也能感到同样的俏皮。比如书里的故事叙述者“我”叫作威廉·布雷德肖。事实上伊舍伍德的全名就是克里斯托弗·威廉·布雷德肖·伊舍伍德。他摘取了自己当中的两个名为“我”命名,带上了几分幽默色彩。书里那个故事讲述者威廉·布雷德肖,或威利、威尔,比尔、比利,跟一般小说里的叙述者不大相同。他不是个清醒的旁观者、记叙者,而是个参与者,有自己的性格、追求、弱点,许多时候也跟读者一样困惑,好奇,到最后又恍然大悟。这情况在他的《别了,柏林》里更为突出。总之,读者不能把小说里的“我”真当成作者本人。作者在《别了,柏林》的前言里有这样的话:“读者肯定无权认为我既然把名字给了叙述里的‘我’,这小说就纯粹是自传性的。”
小说的主角亚瑟·诺里斯性格很独特。他是个纨绔子弟,怯懦、软弱,没有才干,也没有头脑,却能在破落之后长期过着奢侈的生活。有钱他奢侈,没有钱他也奢侈。虽然常常处境狼狈,却总能奢侈下去。他依靠什么为生?这是叫小说读者最为纳闷的问题,而且在书里不断地出现。
他是个英国人,住在柏林。“小时候因为身体孱弱,他没有进过学校。他是他寡母唯一的儿子,一个人跟妈妈住在一起。他很崇敬他妈妈,他俩一起学习文学和艺术,一起旅游,到巴黎,到巴登巴登,到罗马。他们总跟最优秀的人一起活动。从城堡到庄园,从庄园到宫殿,总是温文尔雅,令人着迷,也善解人意。”后来,他上了牛津。
可是他母亲去世了,他的优裕生活结束了。但他还获得了一笔小小的遗产。“按照一八九○年代伦敦社交界的标准,那钱足以维持他的生活至少十年”,可是,他不到两年就把它花光了。
“就是在那时,”这位少爷说,“我第一次体会到了‘奢侈’一词的含义。”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他过的是什么样的豪奢生活。这种生活我们在小说里的普雷尼茨男爵那富豪子弟的身上也可以依稀见到。
钱花光了,他向一位严厉的叔叔求助,叔叔很不乐意,可毕竟为他解了围,但是给他定了一个条件:静下心来读书,准备做律师。他接受了条件,但是不久就读不下去了。他说:“我作过努力,所受的痛苦我也无法向你细述。一两个月后我无可奈何了,只好采取了措施。”他读不下去了,停止了学业,也就是自动断绝了叔叔的资助,要靠自己生活了。
他采取了什么“措施”呢?他的朋友威廉·布雷德肖猜测说他大概“找到了某种路子,想好好利用自己的社会关系”。
“利用自己的社会关系”,这正是这个怯懦无能的大少爷所找到的路子。在小说里出现时已五十多岁的他说:“现在我已靠我的聪明过了三十年,而且打算继续过下去。”
推算起来,从他二十三岁放弃读书,到小说里出现时的五十三岁,共三十年,那正是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一九○四年)到希特勒上台(一九三三年)的三十年。在欧洲,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和战后的危机四伏波谲云诡的时期。硝烟弥漫的战争与没有硝烟的外交、政治、经济、社会的斗争笼罩了欧洲,也正是冒险家活跃的年代。亚瑟就是这种环境里的一个冒险家。
虽说是冒险家,他却胆小如鼠,缺少冒险家纵横捭阖的本领。但是他混了下去。
他在家门口挂了个“进出口贸易”的牌子,可人家问到他经营的项目时,他总是“顾左右而言他”。不过,有一次有人问他当年去上海做什么,他却不经意地说了一句:“啊,到哪里还不是老一套:浑水摸鱼呗。”
一句话道破了天机。浑水摸鱼,而且是“老一套”,这就是他的底牌。
回忆起自己刚开始“浑水摸鱼”时的感觉,他说:
“那做法在当时似乎肮脏,我又是那么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诺里斯先生换火车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