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与树的人文之旅 (自然感悟丛书)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9.62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目录

向日葵:
科学之眼与艺术之眼
松:
从树到文化景观
芭蕉:
丛生和孤立
茉莉:
印度的香
玉兰:
堂前有春色
水仙:
镜中的男女
牡丹:
象征物之累
芙蓉:
风露清愁如有待
兰花:
君子的幽香
菊花:
实用和象征
百合:
神圣的虚构
葡萄:
酒神的种子
灵芝:
升华之药
紫藤:
攀缘的理由
紫罗兰:
一念之间的香
薰衣草:
蓝花映罗衣
鸢尾花:
和玛利亚的百合纠缠不清
牵牛花:
村边的小花
红豆:
相思朱颜
仙人掌:
现代懒人美学
玫瑰和月季:
过火的情爱
桂花和肉桂:
月亮和口味
荷花与睡莲:
出世和入世
梧桐与悬铃木:
误会的浪漫
指甲花与海娜花:
十指纤纤玉笋红
昙花与夜来香:
夜晚的期待
紫丁香与丁香:
你的惆怅,我的香料
虞美人与罂粟:
虞兮虞兮奈若何
郁金香与番红花:
他乡何妨当故乡
曼陀罗花与曼德拉草:
药毒是一家
琼花:
传说和命名
梅花:
寒冷的限度
杜鹃花:
从高黎贡山到爱丁堡花园
山茶:
从边缘到厅堂
竹:
出尘入世同一枝
柳:
水和树的牵连
槐:
古树在古迹
枫:
唐突红叶
银杏:
孑遗的高大上
菩提树:
有无之间
野草:
远望
参考文献
后记
向日葵:
科学之眼与艺术之眼
像我这样爱吃葵花籽的人,在马德里看美洲博物馆之前还没意识到,明代以前的中国人可能根本没有见过葵花籽,也没有看到过向日葵(Helianthus annuus)——也就是说,如果宋代真有潘金莲这个美貌妇人的话,她一定没嗑过葵花籽,可是写《金瓶梅》的明代文人兰陵笑笑生有没有见过向日葵却难住了我,因为他的书里只写到“瓜子”,可没说到底是南瓜子、西瓜子还是葵花籽。
从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太监刘若愚撰写的《酌中志》这些书来看,在明代流行的瓜子主要还是西瓜子,清代大概也是以西瓜子、南瓜子为主,葵花籽是清末以后才兴起的。
向日葵的原产地在美洲墨西哥一带,近5000年前美洲印第安部落就开始人工种植,野生向日葵在古印第安人的培育和选择下,花盘逐渐变大,籽粒增多,分枝习性逐渐退化成只开一盘花,结一巢果,并最终成为今天我们所见的栽培向日葵的模样。印第安人吃它的花,也把种子磨碎了做面粉。直到16世纪初才由航行到美洲的西班牙人把它带到马德里的皇家植物园当作花卉来观赏,进而传播到西欧各地。17世纪末有人尝试把嫩花加上佐料做成凉拌生菜吃,并把籽粒采来作咖啡粉代用品和鸟饲料。估计那时候在欧洲这也是新奇的植物,17世纪中叶在伦敦为宫廷权贵作画讨生活的佛拉芒画家安东尼·凡·戴克(Anthony van dyck)的一幅自画像上就出现了向日葵花盘,估计那时候的英伦人士还觉得这种花木是新鲜事物,否则不会如此郑重其事地摆在富贵人家的厅堂中。
《手指向日葵的自画像》局部,1633年,油画,安东尼·凡·戴克
与地理大发现同步,植物学也是在16世纪发生了根本的转变。从上古到中世纪,欧洲对植物的研究主要来自对草药治疗作用的观察和研究。16世纪40年代意大利比萨、帕多瓦等地建立的早期植物园也是大学附属的药草园,目的是帮助学习医药学的人辨识将要使用的药材,但是到16世纪末,他们开始全面研究植物的分类、使用乃至经济效用,古老的实用性药草图绘也被更为写实的手绘植物图谱取代。
西欧的殖民者把向日葵传播到世界其他地方,大概也是在明代中期从南洋——那时候西班牙人、葡萄牙人和荷兰人已经盘踞在那里——传到中国的华南、华东。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浙江的《临山卫志》就有关于向日葵的记载,万历年间赵岖著的《植品》卷二中提到当时西方传教士将“向日菊”和“西番柿”传入。曾在浙江为官的山东人王象晋在《群芳谱》(1621年)中把这种新鲜物种称为“丈菊”,大概是因为花朵的颜色让人联想到菊花的姿容,而且长得挺拔,同时他还提到其别名“番菊”“迎阳花”,有意思的是他最后不忘写一句,说这种花“有毒,能堕胎”,可见在新奇事物刚到来时的传言之玄虚。苏州文人文震亨1639年的《长物志》首次使用了“向日葵”这个名称。估计当时还是当作观赏,并没有用来吃和榨油,也没有得到大面积的种植,所以明末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这两部巨著中都没有提到向日葵。如果兰陵笑笑生果然是明代中晚期的山东人,估计还没有见到过向日葵这种番邦来物呢。
那时候欧洲传教士、商人带到中国的东西还真不少,除了向日葵和“西番柿”,同属美洲作物的烟草、玉米也是那时候从海外传入。向日葵既可观赏,又可食用,对温度、土壤的适应性较强,从明代中叶到清末,两三百年间向日葵逐渐从华南、华东传播到各地。
清初陈淏子在《花镜》(1688年)中写道:向日葵“结子最繁,状如蓖麻子而扁。只堪备员,无大意味,但取其随日之异耳”。大概是说它只能在花园边角充数,并不受人重视。到嘉庆年间吴其浚明确记载:“其子可炒食,微香。……滇黔与番瓜子西瓜子同售于市。”似乎是西南人首先尝试把它当作零食,晚清中国人才逐渐养成嗑葵花籽的嗜好。我有点怀疑它的流行和晚清青楼、鸦片馆的成规模出现有关,那里面的人有大片的闲暇可以用嗑瓜子来消磨。
小时候我乡下的舅舅种向日葵,因为葵花籽可以榨油,所以那里很多农民种植一种叫“油葵”的杂交油用向日葵,种子出油较多,用于榨油。到秋天的时候田里全是一个个灿然的花盘,街市上就有人直接出售刚掰下来的“盘子”,人们用拇指和食指夹出一个个外皮刚呈现出灰色的生瓜子,剥出翠白的籽儿吃下去。这种可食用而且实用的植物在我的童年印象里说不上多美或者多特别,就和大白菜、胡萝卜差不多吧。
奇怪的是,上中学的时候我却很自然地——就像很多同学一样——接受了梵高的油画《十四朵向日葵》赋予它的象征意义:一片绚烂的黄,象征着内心的虔诚,甚至带有一点疯狂。听说有人——特别是日本人——为此到法国南部的阿尔寻找向日葵,还有梵高住过的“黄房子”。生前籍籍无名的梵高在20世纪初被欧洲艺术界重新发掘和认识,但成为“众所周知”的文化偶像要拜美国发达的大众媒体传播:1934年,美国作家欧文·斯 ............

书籍插图:
书籍《花与树的人文之旅 (自然感悟丛书)》 - 插图1
书籍《花与树的人文之旅 (自然感悟丛书)》 - 插图2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花与树的人文之旅 (自然感悟丛书)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