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与希望的小街(华语文学传媒大奖热门人选周成林2015最新作品)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37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目录
自序
上池北街十九号
上.学
乱.云
残.云
晚.春
我们要爱母亲
暖.灰
杀.父
〈附〉写给父亲的信
〈附〉祖父的自述
看电影
管制分子高明思
知识青年伍大郎
考工记
少.爷
刘气功
同情兄
联防队员周成林
冷冰冰
文.凭
床
相.亲
Nickel
钱
自序
写作无需文凭。作家有大有小,但我从没遇到自称专科作家、本科作家或研究生作家的同行,也没碰上不看作品先验文凭的编辑。可惜的是,这个常识在文字以外的世界仍未通行。我当初提笔,一是从小就有的兴趣,二是我没文凭,多数时间找不到像样的工作,三是我也渐渐发现,常人眼中的“像样工作”并不适合自己。文字或语言,是我唯一的“技能”,靠它暂时活着,没有什么难为情,就像鞋匠补鞋,厨师炒菜,裁缝做衣。尽管前途难卜,尽管朝不保夕,尽管至今没有立锥之地,不时还得靠人接济,我还是很高兴做一回自己想做的人,但也时刻提醒自我:作家,尤其独立作家,不必觉得自己与众不同,更不应该自我膨胀。
《爱与希望的小街》,原是我的上一本小书《考工记》的续集。本书完稿后,鉴于这两本书的背景相似,内容连贯,尤其笔下人和事,都跟作者有这样那样牵扯,我决定听从出版社建议,把两书尽可能合而为一,不仅让前些年自己的这类写作告一段落,也给有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个较为完整的读本。然而,我愈来愈不喜欢“个人史”“回忆录”这类整齐划一的标签,所以一方面纪实,一方面也尽量向文学靠拢。除了早期某些文字,我后来写的大多数篇章不再过多评论,而是尽可能忠实再现。我的文字也愈来愈简单;这一简单并非刻意,而是符合这几年(包括今后)我的生存状态。读完本书,读者不难发现,书中人物,不论至亲还是好友,要么早登鬼簿,要么已跟作者相忘于江湖。但我必须说明,写到他们时,作者并无恶意,也不回避自己的愚笨。这也是为什么,我要在本文开头提醒自我:作家不必觉得自己与众不同。
本书书名,灵感得自日本导演大岛渚的早期电影《爱与希望的街》。电影中的穷街陋巷,让我想起早年跟祖母住过的小街。我在这条小街慢慢长大,感受爱与希望,体会恨与绝望。我们的左邻右舍多为无权无势的弱者,我是他们的一员。等到成人,我有机会接近权势和财富,虽然短暂着迷,但我最终还是站回无权无势的弱者一方,我仍是他们的一员,哪怕这条小街名存实亡。本书写到的人物,不论我视为至亲的祖母还是让我爱恨交加的父母,不论管制分子还是知识青年,不论从前同学还是过去同事,不论联防队员还是日式酒吧的妈妈桑,既是常人,又是常人眼中(或他们自己眼中)的失败者或畸零人。每个人都很独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我的文学版本未必“权威”。我笔下的自己,也只是我眼中的自己。我笔下的失败者或畸零人,无论在世与否,他们若肯动笔,或许又是别样光景。
二○一五年四月二十四日
上池北街十九号
院子里有两棵树。从我和祖母住的堂屋望出去,左边是一棵桑树,右边是一棵葡萄树。桑树有五六米高,从我记事它就有了。很多年,桑树都结黑红桑果,桑叶我摘来养蚕。夏天,树上知了叫得让人心烦。你找来一小团沥青,在蜂窝煤炉上把它烤软,粘在晾衣服的竹竿顶端。粘知了很费神。我很笨,一次也没粘到。葡萄树是院内明家栽的,从我记事它就结果。葡萄熟了,小明叔叔从工厂下了班,拿着一把剪刀,端着一根木凳,在葡萄架下摘着葡萄。收成通常不坏,装满两三个竹筲箕。不算明家,院里四家人都有份。
可是院里没井。提水挑水,要到对街的二十号大杂院,或去上池北街和小巷子交界处的自来水桩;这一带只有这一个水桩。井水不要钱,也比自来水清凉。夏天,祖母用井水冰西瓜和过夜的剩饭剩菜。祖母做的糖渍番茄,只有井水冰过,吃起来才会凉爽。家家都有一个储着自来水的大水缸。做饭,烧开水,我们都用自来水(除非接连几天停水),井水多半用来淘米、淘菜、洗衣服和烧洗澡水。
我上初中,祖母买了一根竹扁担,开始让我去自来水桩挑水(在这之前,我们用的自来水,多是左邻右舍帮着挑的)。小明叔叔的母亲明婆婆管着这个水桩,每天只开一次。椭圆的水泥水桩背面,有扇上了锁的小木门,明婆婆负责放水。黄昏,水桩前很热闹,都是挑水居民。就像后来的收费公厕,水票可以先找明婆婆买好。
院里也没厕所。上池北街只有一个公厕,就在跟文庙前街交界的路口。自来水桩附近的小巷子还有一个,有点远,街那头的居民爱去。公厕很简陋,男厕蹲位只有四五个,也没隔板木门,夏天还有白胖蛆虫爬上厕板。大概我上高中,这个旱厕才改成自动水箱统一冲水,有了低矮的砖砌间隔;夏天热臭,冬天冷臭。早晨,公厕也跟黄昏时候的水桩一样热闹。街坊蹲着解手,抽烟,聊天,读书,看报,发呆。便秘的,咬紧牙关满脸涨红暗暗用劲。忘带厕纸的,就找在场哪位讨几张草纸信纸。还没“登基”的男男女女站在门口等着空位,不时搭话。
如果十万火急,那就在家解决。家家都有马桶,成都话叫作桶子。桶子快满,尤其家里人多,早晨得去公厕倒桶子。每天黄昏,农民拉着粪车进城。城里人把粪车叫作土坦克。土坦克开进上池北街,农民挑着粪桶沿街吆喝:“倒桶子啰!”粪桶挑进院子,我们都把桶子端出来,倒完了,就在院内阴沟边,用马桶刷涮着桶子(春节过后,蒜薹降价,家家都吃蒜薹,家家桶子都有一股怪异的蒜薹味)。农民衔着叶子烟杆,看你倒桶子,跟你寒暄。有时,他顺带送上几把新鲜蔬菜:“自留地种的。 ”用的也许就是大家的肥料。农忙时节,土坦克好几天不进城。祖母和邻居很担心,街口公厕的粪坑愈来愈满。“倒桶子啰!”听到这声吆喝,大家松了一口气。
洗澡不是小事,尤其冬天。家家一个大木盆或搪瓷盆,香皂却不是家家都有。我和祖母用了好多年的皂角和本地产的芙蓉牌肥皂。夏天,你可以隔几天就洗一次热水澡,或去对面院子提桶井水,站在阴沟边冲个冷水澡,要么到附近的南河游泳。冬天,成都不像北方城市有暖气,你只能去祠堂街的国营健康浴室泡大池。大池的水通常混浊,水面一层油污。泡完浑水,身上却不痒了。下次再来,也许一个月后,等你又觉得痒。
院内的陈伯伯和周孃孃都是工人,有三个女儿,她们洗澡要排轮子,也最让我好奇(我在学校学到几句顺口溜:今天星期三,我们去爬山;今天星期五,你们妈在屋头洗屁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爱与希望的小街(华语文学传媒大奖热门人选周成林2015最新作品)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