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到死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45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成长到死
[美] 布琳·布朗 著
靳婷婷 译
中信出版社

致谢
致那些心碎的勇者
你们教会我如何在跌倒后再勇敢起身
你们的勇气感染了所有人
踏上冒险之旅
20世纪90年代,当我开始社会工作专业学习的时候,有关这个专业的性质界定问题正处于两派意见产生极端分歧的风口浪尖——知识与现实之争。源自实际经验的智慧与通过可控研究得出的数据,这两者到底孰轻孰重?社会工作的专业期刊中应该出现哪些研究,又应该摒弃哪些研究?这个让人争执不下的议题,常常在教授之间引起严重的摩擦。
作为博士研究生,我们往往被迫表明立场。研究导师教导我们:证据重于体验,理性重于理念,科学重于艺术,数据重于故事。讽刺的是,我们的非研究导师却谆谆告诫我们,社会工作学者应当警惕错误的二分法,即那种“若不是甲就必定是乙”的僵化范式。事实上,我们发现,在面临非甲即乙的两难选择时,应该最先提出的问题是:强迫人们做出选择会让谁受益?
如果你把“会让谁受益”的问题置于社会工作领域的辩论之中,那么答案便昭然若揭:如果专业人士将自己的研究作为通往真相的唯一途径,那么获益的便是传统的定量研究者。而在我们学校占据主流的是传统的定量研究法,学校几乎不提供定性研究法的相关学术训练,论文也只能选择定量研究选题。涉及定性研究内容的教材只有一本,且书的护封还是淡粉色的,因此它常被称作“女生版”的研究教材。
后来,我爱上了定性研究中的“扎根理论”(grounded theory)研究法,因此,我便卷入了这场关于定量和定性研究的论争旋涡。作为对这场争执的回应,我从本校和外校的教师中找了几位“盟友”,义无反顾地走上了扎根理论研究法之路。我选择了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医学院的巴尼·格雷泽作为我的方法论导师,扎根理论研究法便是由他与安塞姆·斯特劳斯共同创立的。
20世纪90年代,一篇名为“求知的多种方法”的文章对我影响颇深。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安·哈特曼,她是当时一位颇具影响力的杂志编辑。在文章中,哈特曼写道:
笔者的立场是,世上的真相多如星辰,而求知的方法也数不胜数。每个发现都丰富了我们的知识储备,而每一种求知方式都会加深我们的理解并为我们的世界观增添一个维度……比如说,对于现今婚姻潮流进行的大规模研究的确为日新月异的社会制度提供了有效信息;但是,像电影《灵欲春宵》里展现的那种深入探究某一段婚姻的方式,也能够为我们全面呈现这段婚姻中错综复杂的元素,让我们用新的视角去看待感情关系中的痛苦、快乐、期望、失意、亲昵以及最终要面对的孤独。科学与艺术的方法都为我们提供了求知的途径。正如克利福德·格尔茨所说的:“许多领域的创新思考者都在力图淡化领域间的界限,他们在科学中找到了艺术,在艺术中寻到了科学,也在所有人类的创造与活动中找到了社会理论的影子。”
在我争取终身教职并成为研究者的职业生涯中,工作的头几年,我被心中的恐惧感以及匮乏感(也就是说,我觉得自己所选择的研究方法尚不完备)束缚住了手脚。作为一名定性研究者,我觉得自己就是一个局外人,为了自保,我尽己所能地向坚持“不能测量就代表不存在”的那类人靠近。这样的调整不仅顺应了我的政治需求,也适合内在对不确定性极度厌恶的自我。然而,这篇文章却一直扎根在我脑海中。今天我骄傲地宣称自己是一名研究者兼讲故事的人,因为我相信,有关人类行为最为有用的知识,是基于人类的亲身经历的。我非常感激安·哈特曼能有坚持自己立场的勇气,也很感谢她把这篇文章的副本交给保罗·拉菲尔以及我所在的博士论文答辩委员会那勇敢的组织者苏珊·罗宾斯。
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你会发现,我并不认为理念与理性是自然水火不容的。我认为,之所以出现这种错误二分法,是因为人类对于“确定性”答案以及所谓“正确”的东西的近似疯狂的追求。无论是不承认科学之美的神学家,还是不相信神秘力量存在的科学家,他们都无法赢得我的信任。
从这个理念出发,我以开放的态度从五花八门的资源中挖掘到了知识与真相。在这本书中,你将读到学者、歌手及歌曲创作者说过的话语,我还会从学术研究与通俗电影中节选内容。我会与大家分享一封来自导师的帮我解读心碎的信,也会给大家介绍一篇一位社会学家所写的有关怀旧之情的文章。我不会将克罗斯比,斯蒂尔斯和纳什乐队粉饰成学者,同样也不会否认艺术家们捕捉人类精神世界真相的能力。
与此同时,我也不会佯装出一副对本书中出现的所有主要话题都通晓熟识的姿态,相反,我会分享来自其他研究者和专家的一些与本书中出现的数据完美契合的作品。我迫不及待地想为大家介绍这些倾其全力在职业生涯中探索人类情感、思想以及行为背后玄机的思想家和艺术家。
2013年年初,我收到了一封电子邮件,发件人对我在《活出感性》(Daring Greatly)一书中引用激流乐队的歌词一事颇为光火。他写道:“我不希望用摇滚歌曲的歌词来总结复杂的学术研究结果。”我本想在回信中向他详细解释扎根理论研究法中的概念化理念,但我转念想到了一个更简单也更诚恳的答案:“虽然不能事事遂愿,但如果你肯偶尔尝试,你或许会发现你将得到你所需要的东西。”(出自贾格尔与理查兹“教授”1969年的歌曲[1]。)
感谢大家与我共同踏上这段冒险之旅。
布朗
[1] 迈克·贾格尔和凯斯·理查兹是滚石乐队的两位核心成员兼创始人。——译者注
前言
真相与勇气
在2013年的一次采访中,一位记者告诉我,在读完《脆弱的力量》(The Gifts of Imperfection)和《活出感性》之后,他也想要直面内心的脆弱,进而勇敢、诚实地面对生活。他笑着说道:“这条路听起来真是漫长。你能告诉我,经过这样一番折腾后有什么益处吗?”我告诉他,无论是从专业还是个人角度,我的每一寸神经都深信,一个人在结果没有保障的情况下仍愿意站出来勇敢面对——这种让脆弱暴露的决心,是获取更多的爱、归属感与快乐的唯一途径。他很快便接话说:“那负面影响呢?”这次轮到我笑了:“你会跌跤,还会被这个过程折磨得很惨。”
沉默了好一会儿,他才开口:“你是不是想告诉我,冒险依然是值得的?”我先 ............

书籍插图:
书籍《成长到死 》 - 插图1
书籍《成长到死 》 - 插图2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成长到死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