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粒社会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5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不可预测的移情
我们将会变得更有同理心吗?为应对机器所造成的屈辱,我们不会趋于非理性而是会转向情感吗?我们会建立起感觉者的微粒化共和国,尽管差异不断增加,却能在其中发现一种新的平等吗?
纽特·弗雷弗特是柏林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教育研究方向的教授,她目前研究的课题是感觉的历史。她的问题是:在时间的推移过程中感觉是如何变得鲜活并被记录下来的,哪些感觉会在历史上留下影响?她说:“我们在全球范围内观察到移情和同理心在不断增长。”这并不一定意味着产生同理心的能力在增加,但是无论如何“产生移情的意愿”在增加。事实上,诸多研究者都认为,移情将会在21世纪完成一次飞跃。
神经学科学家、社会心理学家以及道德哲学家都越来越多地将移情看作支持社交行为的基础。他们论证说,大脑中的反射神经元将帮助我们对其他人的感觉感同身受,并且相应地调整我们的行为。最著名的行为研究者之一,弗兰斯·德·瓦尔从中推导出,我们人类的文化不应归功于大脑,而要归功于人类能够相互移情的能力。其他研究者将这个结论延伸到未来,并且呼唤“移情的文明”,以此使我们免于气候变化和经济危机的侵袭。弗兰斯·德·瓦尔写道:“贪欲正在落伍,移情正在流行。”
至于这是不是痴心妄想,我们暂时搁置一边。当涉及世界的形象和我们的自我形象时,一种思想的“准确性”反倒不重要,重要的是这种思想的强度,思想会随着这种强度而在思考中形成。而移情的强度就是巨大的。纽特·弗雷弗特写道:“几乎没有一个感觉类的词汇像移情一样在过去数年掀起过如此的轩然大波。不仅管理研讨班,很多学校也在提供训练项目,训练人的移情能力,提升人的情感认知。有心理学家曾和僧人探讨,佛家的冥想是否以及如何能够增强那种感同身受的‘注意力’。”巴拉克·奥巴马数年来一直尝试将“移情”作为政治概念与公正和民主等并列。家长们是通过让其后代注意到自己的行为方式所产生的系列后果,从而教会他移情的能力。而犯罪甚至会被重新阐释为罪犯缺乏感同身受的能力。
将同理心作为社会的黏合剂这一思想并非现在的首创,早在18世纪就有类似的运动提出过这种思想。围绕在亚当·斯密(亚当·斯密被人错误地认为是“理性经济人”理论的开创者)周围的那些富有影响力的苏格兰道德哲学家们就曾经将同理心阐释为人类的基本美德和所有社会团结的基础。这些道德哲学家们曾经为普遍的人权思想和博爱思想做出了决定性的贡献。
推动这种发展的并非是政治变革,而是文学变革:18世纪初现代小说的发明不仅鼓励公众走向阅读,也强烈地搅动并美化了阅读者的情感世界。小说变成了某种视角转换的技术:读者沉浸在男女主角的情感世界里,感受他们的成功、失败以及他们的情感。
现代小说在讲述主角的生平时不再像以前流行的那样采用远距离的观察者视角,在这种视角中,观察者对个体命运并不感兴趣,而是会突出某个角色的道德品质。著名而且一版再版的书籍如塞缪尔·理查德森的《帕米拉》,让·雅克·卢梭的《新爱洛绮丝》或者沃尔夫冈·冯·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1]都是利用细节描写,从当事人的视角讲述人物的命运。成年读者会由于书中未能如愿的爱情所产生的苦痛以及包办婚姻的残酷而落泪。曾有军官读者致信卢梭说:“我从未在阅读中流过这么多的泪水。”这样善于体会他人情感的人会成为理想人物。移情的倾向被写入了女性的性别特征中,就好像女性的善良是天生的一样。
因此,18世纪的心灵文学革命也是印刷术的一个晚期后果。古腾堡带来的灾难终结于现代早期人类的敏感。情感是小说的一项发明。今天的我们正在经历一种更新过的情感革命。如今,微粒化的数字技术将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探究他人的情感状态。纽特·弗雷弗特认为:“移情将建立在近在咫尺的感觉的基础上,而这通过鼠标点击就能做到。”我们现在几乎可以在全世界视频聊天,而摄像头所指向的,恰恰是刚刚发生的或者对方感兴趣的,而且是可以实时评论的。比如我们利用苹果公司的Facetime[2]应用可以将不在现场的人带到诸如聚会、音乐会或者课堂中去。洛杉矶无家可归的流浪者可以使用微型的数字化摄影机记录下他们的生活并将其发送出去,慈善组织Homeless GoPro[3]希望通过这种做法减少富裕者和底层贫穷者之间的情感鸿沟。事实已经如此:我们将越来越多地生活在“面对屏幕”而非“面对面”的世界——我们可以在屏幕上看到他人的表情或者传达的信息。
像谷歌眼镜这样令人恐惧的产品甚至会被用来做视角交换,即我通过你的眼睛看世界。我能随时看到你看见的东西。这将是一种新的视角分配。人们可以轻易地设想,当他们要完成困难的技术工作时,同事们会如何利用这种眼镜;祖母会如何将其卧病在床的老伴带到公园里去;那些刚刚恋爱的人会如何利用这种眼镜增进彼此的感情。这种眼镜能够给人带来近在咫尺的感觉,这种近距离感会带来情感的接入。
数字化设备也使得一种新型的、更加持久的、门槛更低的关注变得容易实现。日本文化人类学家伊藤瑞子在调查年轻的日本情侣如何用短信进行交流时发现了这种远距离的关注形式。大多数情侣每天会相互发送数十条有时达上百条的短信,而大部分内容流于平常,比如“我现在去洗澡”或者“今天的电视剧有点无聊”等。每一条单独的消息都无关紧要,但是这些消息聚合起来就会产生一种联系的感觉——就好像他们共同生活在一个空间,好像对方就在身边一样。在此期间,许多使用者已经对这种由数字化技术传递的亲密感习以为常。十几岁的年轻人每个月会发送数千条短信或者WhatsApp消息,而情侣们则会一直让Skype保持后台运行(以此保持通话)。这种现象被称作“环境知觉”,而我们可以更多地将此翻译成“数字化的敏感性”。
这种敏感性带有深深的微粒化特征。它将成百上千种看起来毫无意义的细节组合构成一幅往往令人惊异的、复杂的、关于他人的图像。如果没有数字化设备,这种形式的相互观察是不可想象的。有的“数字化新生代”已经习惯于这种持续的、社交性的反馈,导致他们已经无法利用邮件完成交流,而只能在聊天中感到舒服,因为在聊天时他们可以获得直观的感受。这种交流带来的一种不愿被人接受的副作用是,需要同时完成多项任务,但是从社交的角度看,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微粒社会 - (EPUB全文下载)